分节阅读 244(1 / 2)
就不由得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
好像一个旧的时代即将落幕,一个崭新的时代就要揭开它的序幕。
等他到了龙城的时候,看到一座龙城中学建立在那里,里面有了一千多名学生,更加觉得震撼。
经过这些年人才的积累,镇北军一共建立了上百座小学,还有两座中学。
一座是龙城中学,一座是碧落中学。
另外还有几座中学在筹建之中,因为老师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暂时只有那两座中学,这两座中学目前是这边的最高学府。
镇北大学也在筹划之中,不过目前而言,合格的老师也欠缺,合格的学生也欠缺,大概还要过上两三年的时间才能够建设起来。
天赐大草原这边的学生,小学毕业之后,成绩可以的就有资格来到龙城中学上学。
龙城中学是四年制,课程排得也比较紧,不过暂时只有一年级和二年级。
而且这一年级和二年级还都是同时入学的,只不过一些掌握知识比较多的,就直接开始读二年级,差一点的就从一年级开始学习。
三年级和四年级不只是没有学生,也没有老师,现在只是有教材而已。
那些老师在教学之余,也在努力的学习那些教材,争取能够在二年级的学生升级到三年级之后,可以胜任三年级的教学。
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也可以借阅高年级的教材自学。
在这里读书,吃和住都在这里,都是由学校负责,在这里倒是有了寒暑假,收割粮食的时候,会给他们放半个月的假,让他们回去帮助父母收割粮食。
然后就是过年的时候放半个月的假,大家在一起过年。
其余的时候也是五天内休息一天,能够给他们休息的时间,但是不会太多。
在这里当老师的,有一些是方浩当年从国子监拐过来的太学生,还有一些是陈朗通过思路商行从内地拐过来的读书人。
前前后后拐过来充当教师的读书人也有一千多名,但是能够进入到两所中学执教的只有一百多个。
这一百多个都是来到这边之后,对方浩编写的教材非常感兴趣,学习得很认真,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
现在能够进入到中学读书的,都是未来的栋梁之材,成为他们的老师,就要有比他们更高的知识要求。
在这方面,语文的教学已经变得不重要,重要的就是数理化这些东西,不是靠着以前打下来的基础就可以吃老本的,必须要自己勤奋的学习,才能够掌握那些知识点,才能够教育别的学生。
在中学执教的老师薪酬很高,一个月就超过了二十贯,还会有教学的奖金。
而且吃住都不用自己操心,由学校来提供,日子过得非常的好。
只不过成为中学老师的要求很高,必须在专业上面比较擅长才行。
除了那些读书人的队伍,还有一些老师就是从几个研究院选出来的人来兼职担任,教一些实操性的知识。
除了语文这一类,其余的每一个中学老师都是由方浩亲自选拔出来的。
没有那样的水平,就不能做他们的老师。
年级越高的,选拔越严格,但是待遇也越好。
池旭来到这座中学的时候,学校给这些中学生们放的半个月的假期已经完了,开始了新一期的教学工作。
他在这一所学校住了十来天的时间,要来了所有的教材。
在中学的课本里面,并没有多少给方浩歌功颂德的文章,似乎方浩认为给那些小学生宣扬这样的思想就已经够了。
这里面数理化方面的东西,池旭完全是看不懂了。
他还旁听了几节课,完全不知道老师讲的是什么东西,但是他可以看到很多学生都听明白了。
这让他有一种自己已经过时的感觉。
他也知道,方浩之所以能够在这片苦寒之地发展的那么好,靠的就是那些他听不懂的知识。
那些知识可以让这一片苦寒大地变成现在尧国最富饶的土地,也能够将尧国内地那些更好的土地变得繁荣昌盛。
可惜的是,这些知识只存在于这一片苦寒之地。
除非方浩能够入主中原,成为尧国的皇帝。
这个念头一闪过,池旭就有一种被雷电劈中的感觉,整个人都颤栗起来。
如果让方浩当上了皇帝,他在这里的成功就可以妥妥的复制到尧国内地,复制到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生产力的提高,可以让这天下所有的老百姓都吃饱,让所有的老百姓都穿暖,让所有的老百姓都有机会接受教育。
那将是多么伟大的一个盛世
第十七章 盛世影像
龙城中学的语文教学在池旭的眼中是非常低劣的,一点都没有彰显出文字之美。
所有的叙述都粗浅直白,和寻常人家说话都没有什么区别。
之乎者也这些能够调剂文字韵味的字眼,基本上都从课本上消失掉了。
文学在尧国官场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参加科举考试,文笔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考生的成绩。
每一个一甲出身的进士,都是文才了得的读书人。
方浩凭着抄诗词,在尧国获得了很大的文名,没有人会怀疑他在文学上面的成就。
可是在龙城学校,文学并没有什么多大的比重。
语文只是科目之一,而且教的还非常的粗浅,全部是大白话,注重的也是描述得精准,而不是文字的韵律之美。
说明方浩并不看重这个。
一开始,池旭有一些不服气。
他也是一个文人,对这个非常的看重,觉得这是需要一辈子来学习提高的东西。
文学应该占据很重要的地方。
甚至可以说,尧国的文官体系就建筑在这个上面。
而在方浩的地盘上,文学一道,一点意义都没有,开语文这门课程,只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通过文字掌握另外那些课程的知识。
这让池旭感觉到自己的信仰受到了很严重的伤害。
可是在这座学校呆了几天的时间,看了老师们的教学,也看了那些学生们做各种实验,他又觉得方浩做这样的规划,将语文降等,是很有道理的。
通过这些天的观察,不难发现,方浩重视的是实务,是学生们做实事的能力,而不是高谈阔论。
去掉华丽的文辞,让文字只承载它最本质的功能传播与交流。
将学习作诗词的精力用在学习数理化上面,甚至用在学习机械的操作上面,就可以产生很大的价值,而那价值是看得见摸得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