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25(1 / 2)
不想站到哪一个阵营里面,已经好几次上疏请辞,可是因为接班的人没有确定,几次请辞都被驳回。
这一天,在他的府上,就有一个人来拜会他。
他年事已高,本来这不准备见客的,可是来拜访的人地位太高了,他没有办法,只能拖着老迈的身躯,颤颤巍巍的扶着拐杖去迎接客人。
拜会他的这个人五十多岁,品阶不比他高,可是在朝廷里的地位却要比他高得多。
这个人是去年尤登阁丁忧之后被皇帝亲提上位的新晋大学士王钟。
他来拜访程楚客的目的,就是希望程楚客能够向朝廷提议设立大将军之位,让太子出任,并且直领禁军。
可是话说了很多遍,无奈程楚客就是油盐不进。
“老将军,现在朝廷正在多事之秋,一些奸佞之人妄想换储,动摇国本。当此非常之时,正需要老将军振臂一呼,使太子得以掌握兵权,镇压奸佞,永固国本,于江山社稷,有莫大之功”
王钟如此向程楚客慷慨陈词。
程楚客将脖子伸的老长的,大声问道:“啥你说啥太长了,我没记住”
王钟无奈,只能简略的阐述自己的意思:“希望老将军能够上本,谏言朝廷,设立大将军之职。”
“啥”程楚客脖子伸得更长了,“大学士,你说什么,我听不清楚。”
“大将军”王钟只能贴着他耳朵大声吼道,“请你上表朝廷,让太子统领天下兵马”
程楚客连忙缩回了脖子,捂住耳朵说道:“你声音太大,把我耳朵给震聋了。”
王钟心里一万匹羊驼践踏而过。
这老家伙也太难伺候了,声音小了他听不见,声音大了又会把他吵聋。
他也不是傻子,这老家伙明明白白就是不想参与到这件事情里面。
说了很久,这老家伙就是装聋扮哑,他只能无奈的告辞离开。
等到他离开之后,程楚客对身边的人说道:“你们要认清楚这个人,下次他再来,你们就直接跟他说,我已经病倒在床,见不了客人了。”
他大儿子在一边,说道:“现在尤大学士丁忧在家,王大学士一脉风头正劲,太子顺利继承大位的可能性很高,父亲大人为什么不干脆从了他们呢这拥立之功可不小。”
“你懂得什么”程楚客瞪了他儿子一眼,说道,“咱们是将门,以后还是要在军队里面混的,做出这种事情,让那么多将军头上多出一个祖宗,哪一个将军会喜欢到时候咱们子子孙孙都要穿小鞋了,这可比什么拥立之功要重要得多,除非你能够让你的儿子侄子他们现在就开始读书科考。”
“他们哪里是读书的料,要是那个了,谁会让他们习武啊读书的人可比领兵打仗的人要高贵得多。”
他儿子赔笑说道。
“不过现在这个世道,读书还未必有领兵打仗强。”
程楚客突然叹息了一声,说道:
“自从几年前戎突人那一场战争之后,我们这些领兵的人权利就大了很多,特别是边关的那些人。这人啊,权力大了,就保不住会生出一些什么别的想法,以后的事,还真说不准。”
“最多,也就是割据吧”他儿子小心翼翼的说道。
“谁知道呢”程楚客道,“那两位,现在都不老实啊”
第二章 慧眼识人裘伯贤
“那个老匹夫,不识抬举之甚”
王钟从程府出来之后,并没有马上回家,而是去了他得意门生裘伯贤的府上。
对着裘伯贤说起拜访程楚客的事情之时,还是忍不住心头气愤,对着裘伯贤说出了这样的话。
“他们这些丘八,就只想着自己的蝇头小利,一点都不顾虑军国大事,实属可恨”
裘伯贤也愤愤不平的说道。
尧国读书人看不起当兵的,这已经是传统了,总觉得那些人都是粗鲁匹夫。
“上官云是这样,铁默笙是这样,程楚客也是这样”王钟道,“边关那两个如此想,还可以理解,不想权力受限。可是程楚客,他人就在京城,不是边关将领,为何也要如此推诿”
“他们当兵的,终究和我们不是一条心,”裘伯贤长叹着说道,“我们还是要在军队中培养属于我们自己的人才行,要不然,接下来要是对方有什么动作,我们就没有反制之道。”
他们最担心的不是边关的地方割据,只要不造反,割据那两个苦寒之地,对朝廷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最担心的还是尤登阁那一边的朝中势力和郑绪那一边的军中势力相勾结,试图换储。
太子这些年一直受到冷落,王大学士这一系也到去年尤登阁丁忧之后才上位,虽然很是提拔了一批自己人上位,可毕竟是新兴势力,还没有办法和那些老牌势力相比。
郑绪在几年前那场战争中立下的战功,比现在边关的那两个节度是还要大,也就是因为立的功劳太大了,又属于外戚,在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把他调了回来,封为列侯,在京城养老闲置。
可是他手下亲信将领中,也颇有几个总兵已经禁军将领的存在。
现在他虽然没有兵权,不过凭借着自己的影响力,在关键时刻,也能调动一部分兵马。
禁军的镇东将军,当年就是郑绪的属下。
而尤登阁这一派,虽然因为尤登阁丁忧回家,势力大减,但是在部院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力,十几年经营起来的势力,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被拔掉。
双方现在为了换储之事勾结在一起,已经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势力。
“我们还是被打压得太狠了,这十几年来,都在蛰伏,没有自己的人马。”
王钟也叹息了一声,说道:“要不是伯贤你慧眼识人,看中了那个方家少年,让他入伍从军,我们在军队里面真的一点力量都没有。”
说起方浩,裘伯贤精神一振,脸上露出了笑容,说道:
“那个方家少年,一开始我只知道他是一个山野小村的侠义之士,看见别人溺水,不顾自己的安危就去救人,还没想到他是那等的奇才,后来看他诗文绝佳,本来还想着让他读书科考,只是因为他为生活所困,做了小吏,才不得不让他从军。没想到他到了边关之后,这么短的时间就能够立下那样的功劳,我也意外得很。”
推举方浩入伍确实是他的得意之笔,现在她在京城已经有了慧眼识人之名。
方浩在齐云山马场之事后,裘伯贤慧眼识英才的故事就被人传了开来,就有了这样的名声。
等到戎突人围城,方浩以数千骑兵击败对方十万来犯之敌,斩首数万的消息传到京城之后,整座城市都沸腾了。
这可是前所未有的大捷
数年前的那一场战争,给尧国带来了极为沉重的负担,死在敌人手上的军民,都有数百万之多,这是很多尧国人心里的耻辱。
现在这一场痛快淋漓的大胜,立刻让方浩成为了民族英雄,成为了边关的守护之神。
在这个消息传来之前,朝廷还在为齐云山马场之事扯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