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4(1 / 2)
坏人能够这么真诚地说自己好,也是让人长见识了。
还有忍痛割爱的理由也不知道她用了多少次了,成功率很高吧,不然她不会做得这么熟练
“好啊,你的那件衣服要多少钱可以卖给我呀”
宋康宁清亮的嗓门吓了售货员一跳,以往搭上的顾客都以为自己占了便宜,都会不自觉地遮掩,说话轻声。
这个女孩真是什么都不懂,但就这样才好牵着她走啊:“小声些呀,让领导知道了,我要被批评的。”
见宋康宁闭上了嘴,马上答道:“一般人只能打九折,但我一看你就觉得投缘,那就八五折吧。”
宋康宁站在那里,就只一句:“我没带那么多钱。”
无论售货员说什么,得到的回答就是那句“我没带那么多钱。”
这名售货员没想到,一个看似傻蛋的人最后竟然将价格压到了五折。
看到售货员故意苦着脸:“我这么好心帮你,你连瓶汽水钱都没多给我”,眼里却闪过的得意,宋康宁暗哼一声:“小样滴”
“要不是我为了通过你找到你的那个所谓的表哥,怎么可能给你这么高的价格。”
小五听了主人的话,乐得直打滚。
售货员扫了眼前面的柜台,没人注意她,对宋康宁说道:“你别着急,我这就去我们主任办公室打电话,让家人把那件衣服送过来。”
“你还没逛完吧,你先逛着店里,等半个小时之后,再回到我这儿。”
“咱俩一手钱一手货啊”
第220章 跟踪
宋康宁配合地应了声好,还强调了一句:“讲好了的价,不能变呀”
售货员看着她离去的背影,笑得得意。
这傻丫头就是那种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的主儿,可惜长了那张漂亮的脸
她写的标价那可是高得离谱,就算衣服打了五折,赚的也比前几个顾客多。
结果这女孩居然还认准了五折,嘿嘿,这套衣服出手,除了交出去的钱,她自己挣到的比她辛辛苦苦三个月的工资还高
宋康宁下了一个楼层接着逛,她的精神力严密监控着百货商店的大门口
大约过了二十分钟,一名三十来岁的男子,拎着一只大袋子,里面装的就是一件女式服装,样式与售货员挂出来的衣服一模一样。
已经把百货商店逛遍了宋康宁可算松了口气,人终于等来了。
那名男子上楼,宋康宁则从另一侧的楼梯下楼。
等到那名男子把袋子交给了进口服装柜台的女售货员,宋康宁已经在百货商店大门外十多米远的路边站定。
那里正好有卖虾堆的,宋康宁从没见过这样的吃食,看着诱人,闻着更香,名字也特别。
小贩很熟练地用大约一寸高的圆柱形的铜皮油勺盛了一点米糊,放入事先用调料炒香的萝卜粒、猪肉粒、鱩干粒做馅料。
然后又加了些米糊铺面,再在上面放上一、两只焗熟的虾,最后放进油镬里炸到金黄色捞起来,就做好了。
宋康宁毫不犹豫地掏钱买了三只。
小贩是个中年女人,微胖,用一根竹签串起三只虾堆,交给宋康宁,很和善地叮嘱了一句:“刚出锅有些烫,晾一会儿再吃。”
宋康宁道了谢,笑眯眯地接过来,看样子就是一个单纯的中学生。
那名男子这时刚好出了百货商店的大门,习惯性地前瞄瞄后瞅瞅,没发现什么异常,这才过了马路。
宋康宁跟着也过了马路,一边吃着甘香、鲜美的虾堆,一边远远地走在目标人物的后面。
那名男子走过了一条街,拐进了一条小马路,路的左边是盖了不超过一年的新楼房,右边则是几趟有年头的平房。
这名男子从路的左边走进去,在五号楼的楼门前停下来,特意回头看了看自己的身后,什么人都没有,这才放心地上了楼。
宋康宁早已吃完了那串虾堆,站在小马路的路口,看几名学龄前儿童蹲在地上弹玻璃球。
她的精神力早已跟着那名男子上了三楼,“看”到他拿出钥匙,打开东侧的房门,走进屋子,关上门。
屋子里居然没人,当宋康宁看到这套房子,一间较小的卧室里只有一张单人床就明白了,这房子确实只住了男子一人。
而另一间较大的卧室里堆满了走私来的高档服装,还有二十多只外国手表。
小五突然出声:“主人,这个人不能是之前朱雀大队队员跟丢的吗”
“他熟悉百货商店啊,从店里逃了之后,正好藏在这里。”
s:虾堆是斗门非常出名的特色小吃,在八十年代还有人制作、贩卖,但现在珠城已经看不到了,是许多人童年的美好回忆。
第221章 不白忙活加更
宋康宁马上否定了小五的分析:“那个被跟丢的人,先前是有落脚点的。”
“如果他从百货商店逃脱,然后藏身在这里,那应该就是今天的事情,对吧”
“但这个人一看就已经在这个住处住了有一段时间了。”
“要不然里面堆的那些走私货的包装上,不会落了一层薄灰。”
小五恍然大悟。
宋康宁叹了口气:“哎,这个人可能就是个负责销赃的。”
“甚至可能连负责的都不是,只是一个从走私团伙那里拿了货的人。”
小五瞪圆了眼睛:“主人,你是说他有可能不是走私团伙里的成员”
宋康宁应了一声:“是呀。”
小五有些泄气:“那我们不是白忙活了”
宋康宁已经转身往火车站走了:“不白忙活,等我把消息告诉我们的人,将其抓捕归案之后好好审审,也许能审出点什么有用的东西。”
“最不济也能找出帮他卖货的几个人。”
小五点点头,还有手表呢,最起码除了那名女售货员卖服装外,还有一个人卖手表。
抓了他们,再把那批货没收,也算起点作用
等到宋康宁走到火车站的时候,正赶上一列火车到站,出站口瞬间涌出了许多人。
此时的珠城虽然没有鹏城有名,但也有不少外地的人前来淘金、打工。
用不了几年,它就会汇集来自天南海北的外乡人,成为一座“移民”城市了。
宋康宁在人群之中看到了一对三十多岁的男女,长相有三成相像之处,很可能有亲戚关系。
他们二人身后跟着四名小伙子和两名大姑娘,年纪都在十岁左右。
其中一个比较外向的小伙子背着行李,很兴奋地看着周围:“终于到了。”
“韩大哥,我们从明天开始就上班了呗。”
“等我发了第一个月工资,给爸妈寄回去一半,另一半就买那个人身上穿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