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 >黑客无间道 > 分节阅读 5

分节阅读 5(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一个个的伏笔,一个个的画面和片段未必就没有深意,从低潮走向高潮,故事情节在慢慢展开。

我承认,本书有点压抑了,但是,跟随的朋友让我很感动

点推很惨淡、订阅更凄凉不怕大家笑话,我有时还自己给自己投推荐票呢,囧啊

看书的人不是没有,但是有人却吝啬得投票,章节是要花几分钱的,看盗贴的朋友我也不要求什么,但是也请各位看完之后投上一张推荐票吧。

当然,要感谢群里的朋友,感谢投票给我的朋友,感谢打赏我币的bjboy以前我不知道这个打赏的币有啥用,现在总算明白了,感谢投我月票我却不知道名字的朋友,感谢发表书评的各位朋友,感谢,感谢

现在书评区管理增加了一项新的功能,可以奖励积分,呵呵,好的帖子我都会奖励积分的。

本周由于到另一个城市去给外婆祝寿,加之又在写新的小说,所以几乎没有更新,抱歉。

呵呵,还是要说说,关于对本书读者性别的调查让我大跌眼镜,人妖和火星人竟然存在汗

人妖和火星人少点,希望可爱的多点,群里的都不怎么说话的呢,其实我心里渗得慌

“神啊,赐我一个精壮的男人吧”周大大的电影里,那个佣人刚一许完愿,楼上“啾”的一声就掉下个男人。

各位兄弟和我一起祈祷吧,群里多出现一些小白花一样的姑娘吧

“啾”的一声,这个需要等待。

呵呵,扯远了。

怀念曾经上学的时光;怀念曾经飞扬的青春,那些张扬的画面;怀念曾经和朋友们肩并肩走过学校林荫道的情景

这本小说,以后也是我怀念的东西;而各位支持我的朋友们,也会是我铭记的对象。

鞠躬下台

作品相关 中国计算机50年转载

自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与计算机最邻近领域的数学和物理界的共和国泰斗、世界数学大师华罗庚教授和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钱三强教授,十分关注这一新技术如何在国内发展。

中国诞生计算机

从1951年起,国内外和计算机领域相近的其他领域人才,尤其是从国外回来的教授、工程师和博士,不断转入到该行业中。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在华罗庚领导的中科院数学所和钱三强领导的中科院物理所里,其中包括国际电路网络权威闵乃大教授、在美国公司有多年实践经验的范新弼博士、在丹麦公司有多年实践经验的吴几康工程师,以及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夏培肃博士和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蒋士飞博士。

他们积极推动,把发展计算机列入12年发展规划。

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计算技术发展道路”国际会议,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做技术准备。当时的代表团主要成员后来都参加了12年规划。此外,范新弼、夏培肃和蒋士飞也加入规划制定中。在随后制定的12年规划中,确定了中国要研制计算机,并批准中国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及自动化等四个研究所。

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处由科学院、总参三部、国防五院七机部、二机部十局四机部四个单位联合成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相应成立了计算数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为了迅速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这三个单位联合举办了第一届计算机和第一届计算数学训练班。计算数学训练班的学生有幸听到了刚刚归国的钱学森教授和董铁宝教授讲课。钱学森教授在当时已经是国际控制论的权威专家,而董铁宝教授在美国已经有过34年的编程经验,也是当时国内惟一真正接触过计算机的学者。当时我也是学生之一。

钱学森的数学功底的深度和广度几乎涵盖了我们所学的数学的所有课程,而且运用自如,我们作为北大数学系学生,对此感到十分钦佩。同时,钱学森教授也帮助我们具体了解到,数学如何应用到实际物理世界中。

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由七机部张梓昌高级工程师领导研发的中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定点32二进制位,每秒2500次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诞生,并于1958年交付使用。参与研发的骨干有董占球、王行刚等年轻人。随后,由总参张效祥教授领导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104机浮点40二进制位、每秒1万次在1959年也交付使用,骨干有金怡濂,苏东庄,刘锡刚,姚锡珊,周锡令等人。其中,磁心存储器是计算所副研究员范新弼和七机部黄玉珩高级工程师领导完成的。在104机上建立的、由仲萃豪和董韫美领导的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编译系统,则在1961年试验成功fortran型。

国防是首要服务对象

在任何先进国家,计算机的发展首先都是为国防服务,应用于国家战略部署上,中国也不例外。1958年,北京大学张世龙领导包括当时作为学生的王选在内的北大师生,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合作,自行设计研制了数字电子计算机“北京一号”,并交付空军使用。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还亲自到北京大学北阁“北京一号”机房参观了该机器。随后,张世龙带领北大师生包括王选和许卓群在内,立即投入北大自行设计的“红旗”计算机研制工作,当时设定的目标比前苏联专家帮助研制的104机还高,并于1962年试算成功。但是由于搬迁和文革的干扰,搬迁后“红旗”一直没有能够恢复和继续工作。

与此同时,1958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前身海军系柳克俊的领导下,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合作,自行设计了“901”海军计算机,并交付海军使用。在海军系康继昌的领导下,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合作,自行设计的“东风113”空军机载计算机也交付空军使用。随后,柳克俊领导的国产晶体管军用的计算机,也在1961年交付海军使用。

年1962年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也前后独立研制成功了一些自行设计、全部国产化的计算机。

年,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吴几康、范新弼领导的自行设计119机通用浮点44二进制位、每秒5万次也交付使用,这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电子管大型通用计算机,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快的电子管计算机。当时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转入晶体管计算机领域,119机虽不能说明中国具有极高水平,但是仍然能表明,中国有能力实现“外国有的,中国要有;外国没有的,中国也要有”这个伟大目标。

在119机上建立的,是董韫美领导的自行设计的编译系统,该系统在1965年交付使用ago型,后来移植到109丙机上继续起作用。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计算机系慈云桂教授领导的自行设计的晶体管计算机441b浮点40二进制位、每秒8千次在1964年研制成功,骨干人员包括康鹏等人。1965年,441b机改进为计算速度每秒两万次。

与此同时,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蒋士飞领导的自行设计的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浮点32二进制位、每秒6万次,也在1965年交付使用。为了发展“两弹一星”工程,1967年,由中科院计算机所蒋士飞领导,自行设计专为两弹一星服务的计算机109丙机,并交付使用,骨干有沈亚城、梁吟藻等人。两台109丙机分别安装在二机部供核弹研究用和七机部供火箭研究用。109丙机的使用时间长达15年,被誉为“功勋计算机”,是中国第一台具有分时、中断系统和管理程序的计算机,而且,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管理程序就是在它上面建立的。

这些由中国科研人员自力更生、努力拼搏研制出的第一批计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