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 >兴唐 > 分节阅读 208

分节阅读 208(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每天拿出一些币打赏。

正文 第二百四十八章 亲事下

第二百四十八章亲事下

“孤一直想说的就是马政。朝廷从陇右到兰原秦原灵、河曲之地,皆是牧场。最多时曾达七十多万匹,因此我朝骑军强大。然大非川一败,损失的青海马场与战死的战马,导致数量略略下降。还有不少的马匹,可是马价开始略升。但不只是马,还有牛羊骆等大型牲畜。这些大牲畜一直是朝廷监牧都使管理。不说不好,统一管量,奖罚有序。可不仅是朝廷管理的牧场,从河曲到灵武到陇右,直到西域,另外有许多蕃胡以游牧为生。他们因为不善种植,以食为主,吃的也是这些牲畜。”

李威一句说完,大多数人莫明其妙,自古以来,游牧民族都是这样生活的。难不成强迫他们放下马鞭,与汉人一种耕种,非得出大子不可。

李敬玄道:“殿下此意是”

“孤只是说一件事,一匹马在京城价值二三十缗钱,以其为食,不足一人一年之食,换成粮食呢二三十缗钱,以今年的粮价,抛去运费成本,也能换三四百石粮食,养活七八十人。不是说让监牧都使管理不便,毕竟一旦ji换,牵扯到利字,即便是牧长一百二十匹马为一群,群设牧长,上面是牧尉、牧监、牧监使也以为耻。因此,除官市上供府兵所用之马外,任其生死。然而中原地区,却极度缺少大型牲畜,诸位也看到了,一些贫若人家是用人拉耒的。也有流通,皆是商人走i而为,朝廷禁止售马,也知道不便,于是过往关卡视若无睹,也为便民二字。”

这也是事实,走i马匹是朝廷的灰232地带,虽名义上禁之,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官员严格禁贩。可又怕放开,造成不好的后果,于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要太过份就行了。

李威继续说道:“商人逐利而行,有没有得到实利孤曾经与陆马ji谈过,实际不是。过往关卡需要打通,占去了大部分利益。也就是说朝廷所谓的禁售,是掩耳盗铃,与养了一群贪墨。孤认为于是遮掩,不如适当放开。这些牛马,大量到达中原后,会开耕更多的田地,节约大量人力。而边境安置的诸蕃也因为有了足够的粮食得以温饱,能温饱动就会减少。朝廷也可以设立关卡,征收一笔税务。不仅于此,吐蕃、突厥等蕃国缺少布匹、盐、器物,还有粮食。毕竟全部以类为食,纵然是草原,也养不活许多百姓的。又可以设一些蕃市,派人管理与ji易,使ji易置之有序,也可以再度征收一批税务。”

“殿下,未免有些不妥,”李敬玄不安地说。

“没有不妥,为什么创国之初,只要君王不昏暗,能迅速进入大治,正是大量百姓与地主死亡,多出许多土地。立国一久,人口增加,侵吞日重,于是富者益富,贫者益贫,然后有张角之流。然而朝廷不能治,正是牵扯太多。诸位,不信你们可以下去看一看,有的大户人家连朝廷的永业田都敢买下来霸占。孤年青,不知事理,但也不想造成什么风bo。互市一事,与他们毫无干系,也不是不让他们ji易。这一块地盘,朝廷不手,只是放在明处,进行征税与有效的管理。折损的只是一些贪墨与一些有权势,不将皇室与朝廷放在眼中的大户利益。连朝廷都不放在眼里,朝廷何必对他们尊重”

有几个大臣就低下了头。敢漠视朝廷的,无非就是那么几十家名望族。

但戴至德说道:“与边境蕃胡ji易,商议一下可行的办法,倒是可以的。放在明处,纵然是战马,朝廷也可以公开控制。”

“戴相公,孤想法亦是如此。”

“可殿下,为什么与突厥吐蕃ji易有了粮食器具,他们会更加强大,百姓也会繁衍更多,长久下去,又是边害。”

“不是,戴相公,中原益富,蕃胡益贫,就会侵犯。人饿了,什么事都能做得出的。给了粮食,会给他们一个念头。兵法中围三留一,也是这个道理。有了念头,抢掠的心就不会强盛。也许会强大,也许还会侵犯中原。可人多了,光靠抢是不行的,没有ji易来得快。一旦触怒,我朝将蕃市关闭,就等于切断了他们的手腕,并且长久下去,他们越是倚赖ji易,就越是为我所控制。不但如此,对待蕃胡,不能全部动用武力,一族灭亡,一族又再度兴起。只有同化,汉蕃胡皆是一家人,争执就会少一些。再者,得到大量牲畜,我朝耕地就会增加,人口也能增加。他们强不强大,未必可知。可我朝会强大,却是必然。说到底,是我朝需要努力争气,所以吴起说国家之险不在山河,而在于德政。就是没有这些,边境依然有许多人不顾朝廷感受,在继续ji易,并没有真正杜绝。设立蕃市,征税其一,归之有序其二,什么可以ji易的,什么不可以ji易的,比如铁器,就不能大量流通于突厥与吐蕃,皆可以控制起来。”

最后一点,颇让众人动心。

其实还有,不但有序,不但是增加收益,大量ji易,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以唐朝的文明,无论是吐蕃,或者突厥、大食、bo斯,永远会是输出国,也就是说贸易双方,唐朝是赢家。而且现在也没有人知道有贸易保护这一词眼。

后面的没有说,因为一提,沾到利字,说出来,反而起了反作用。再就是没有动大户名的什么nǎi酪,反对的人不多。又经过梁陆二人提议,朝廷已经得到了不少好处,让诸人感受到了。所以李威将种种说出来,这些大臣都再次心动。

刘仁轨问道:“那么殿下,最后一条呢”

“最后一条,就是铜钱。”

又让大家不解。

李威解释道:“朝廷因为铜不足,只好用布帛代替货币流通。其实大家也知道的,因为铜少,有许多商人将铜化成了铜器出售,反而价更贵。虽时有铜矿发现,铜却一直不足。然而布匹始终是用来穿的,不是用来当钱流通的。即使有足够的铜,它埋藏于地底,始终有限,采完了也就没有了。是不可再生之物。因此,孤有一个想法,用世界之铜铁金银。”

“臣还是不大明白,”薛元超皱了一下眉头说道。

“朝廷在广州设立了市舶司,可广州远在岭南,地势偏远,物产贫瘠。即便如此,广州也因此,冠于岭南诸州,每年为朝廷带领几十万缗税务收益。正是因为有市舶司而。因此,孤想在苏州与泉州再设两个市舶司,将唐朝的出产,售于大食各国,换回各种金属,可以作货币,可以作器具。又能为国家增一些收益。官员经为政营字没有说,改成为政得当,每年还能继续替朝廷增加几十万缗钱的收益。仅此一项,足以让朝廷用来囤积粮食,与扩修两河。有了足够的铜,又等于有了足够的货币,不必再用笨重的布帛,与造成不必的费。”

这一番说话,李威用了很大的技巧,不仅说了设常平仓,开挖两河的种种好处,还放在人均耕地减少,百姓生活困窘这个大框架下,即使动作很大,但与这两个命题相比,什么都不是。后面是谋利,然而用了牲畜耕地与缺少铜钱来解释,事实大牲畜是很缺的,否则朝廷都不会接二连三地下诏,不准宰杀耕牛,即使死了,也要经里正检查,才能宰割。铜钱更是紧缺无比,也感到缺少货币的不便,然而都无可奈何。用了这两点,就不仅仅是谋利了。

思付了一下,大家已经有些意许。

但李威补充了一句:“市舶司一开,朝廷只能经营市舶司,不得利用船舶,为了虚名,耀武扬威,出使各个海外小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