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38(1 / 2)
得由水军士兵去划动。战船定员三十人。牵引指挥船的战船至少一艘,最好四艘。一般战船上,有个两名轮换掌舵就行了,其余划桨的士兵均能以陆兵代替。而牵引指挥船的战船上的水军士兵至少得有四人,以便实行船头、船尾的同时控制。四艘战船,一十六人,加上指挥船上十人,为二十六人。共四艘指挥船,直接需要一百零四人。
长奇水军共三百人。是整齐的三百人。扣除两名留在兵库县的会说当地土话的士兵之后,为二百九十八人。再减去指挥船直接需要的一百零四人,剩一百九十四人。这些人,能够驾驶的普通战船是九十七艘。阎柔和赵衢、盛曼、蒋舒正好分驻四船指挥船,各自带领战船约二十九艘。
普通战船装载陆军四十八名,共九十七艘,装载四千六百五十六名。牵引指挥船的战船共十六艘,每船载陆军四十六名,共载陆军七百三十六名。指挥船每艘载陆军二百九十名,四船共载一千一百六十名。阎柔第三次往银七岛运兵,共运陆军六千五百五十二名。
刘备往一支岛运兵,就没有这样讲究了。刘备这边,由于战事不紧,所以不需要讲求最多最好。凡事差不多就行了。如果运十次不够,那就运十一次。
经过这么一算,就能够感觉得出来,刘备对岛国的占领,过程需要简单,但时间却被拖了很长。水上的速度总是慢于陆上的速度。并且,水上运兵的速度不仅受到船只的限制,而且还受到水军士兵人数的制约。
直到191年1月底,刘备才全面占领了歌田良大陆。同时,南面的冈崎大陆军队最终被歌田良南军消耗殆尽,歌田良军队占领冈崎大陆。但那时歌田良家族已经灭亡,因而歌田良军队就只是占领,而不能改变行政。
3月底,全面占领了津泽宫大陆和池带大陆。之后,刘备军南下冈崎大陆,于4月底全部占领。
四块大陆中,最北面的池带大陆属于极北苦寒之地,没有什么出产。南面三块大陆才是美丽富饶之地。只不过,最南面的冈崎大陆因为战争的关系,误了春耕。
第二卷 第298章 信仰强兵
第298章 信仰强兵
接下来,刘备就进入了内政发展时期。关于内政。老实说,刘备是不怎么在行的。军与政,军方面,刘备虽然不算拔尖高手,但也不是外行。就算是独领一军,也同样是能够打仗的。而对于政事,刘备基本上可以说就是纯粹的外行了。
不过,刘备这边有田楷、单经、邹丹、关靖四名高级文吏。这四名高级文吏,比起田润那边的梁习之类的人才固然差了一个层次,却也总比笮融之类的庸才好点。这么说吧,他们就跟历史上跟随刘备的简雍差不多。刘备又有一个极大的好处,那就是用人不疑,尊重人才,绝不乱插手。因而治理方面,虽然说因为语言的关系,发展速度有点慢,但总的来说,还算顺利,没有经历什么曲折。
有个词语叫做“修文尚武”。修文,不是指治理,而是发展文化。如果这里不是岛国。那么,刘备短时间内,是绝对不可能关注民间文化的。刘备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是军与政。政,就交给四名高级文吏去做了;军,则由自己亲自来抓。
首先出现的问题,是俘虏的问题。占领岛国的时候,本来是能够抓到一定数量的俘虏的,结果由于岛国士兵前赴后继的特性,最后总共只抓了一百多人。而那一百多人在被抓之后,居然还绝食而亡了。这件事对刘备的震动很大。如此忠诚的士兵,还真是前所未见。
其次出现的问题,就是土地面积最大的津泽宫大陆百姓全体拒绝种植。这就是大问题了,这就不仅仅是感叹一番之后就能够忽略过去的问题了。
津泽宫大陆与其余三块大陆的差别,刘备当然知道。冈崎大陆自己是从歌田良家族手里夺来的,歌田良大陆和池带大陆则是从津泽宫家族手里夺来的;换句话说,三块大陆都是从占领者手里夺过来的。只有津泽宫大陆,是直接从统治者手中抢过来的。津泽宫大陆的百姓,必然就会比其它三块大陆的百姓更加抵触自己。放在大汉也是一样。不过,如果在大汉,百姓虽然抵触,却不会拿自己的口粮开玩笑。而在岛国这儿,就不同了。那些百姓拒绝种植的极端行为,跟那一百多俘虏绝食而亡,是同一种性质。
在俘虏绝食而亡的时候,刘备曾经感叹,但因为俘虏人数少。而并没有去思考什么。现在,津泽宫大陆百姓全体罢种,就不得不想了。
一开始,刘备以为那些百姓罢种的行为乃出自于对原来统治者的忠心。估计十人中有九人都会这样去想。例如刘备这儿,文臣武将包括阎柔在内,都是这样想的。很快,刘备就联想到俘虏绝食的事情了,然后,刘备就发现了问题。
俘虏来自三处:歌田良军队、津泽宫军队和池带军队。那个时候,冈崎军队已经被歌田良军队杀光了。一百多名俘虏,抓的时间有先后,来处也不一样,就后果一样,都绝食而亡。如果说这天底下出现了一名仁德之君,无论军民,都甘愿为之赴死,刘备是相信的。但是,如果说岛国的家族首领全部都是仁德之君,所有百姓都愿意为各自的首领而亡,那刘备就不相信了。
这个问题,是属于政治家的问题。阎柔只能算是军事家那一类的人才。只有刘备才算政治家。因而。这个问题最终被刘备所发现。刘备知道,一定有一种别的什么原因,这才促使津泽宫百姓罢种的。而那样的原因,多半出自一种信仰,一种宗教,或者是民间习俗。
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派三斗去了解一下,就能知道了。
找到了问题所在,就能够对症下药。三斗奉命前往,一了解,还真是。就是一种信仰。那种信仰,具体的说,是说不清楚的。大致上,就跟相信菩萨的信仰差不多吧。
对于岛国的信仰,读者不熟悉,嘿嘿,其实作者也不熟悉。还是按照相信观音菩萨的信仰去理解比较容易。某个地方的百姓都相信观音菩萨,这本身并不是一件什么坏事。然后,全体百姓因为相信观音菩萨而反对统治者了,问题不来了,但还不能说,百姓错了,或者观音菩萨错了。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按照传统的说法,就是堵与疏。堵,就是把反对统治者的百姓抓起来杀了。这样的办法,在大汉通常是行得通的。大汉百姓普遍都比较珍惜生命。因为怕死,他们就屈从于统治者了。但是,这种堵的办法在岛国却行不通。岛国这样地方太不发达、太落后了。岛国的百姓不知道生命的可贵,可以说人人都不怕死。不仅不怕死。而且什么都不怕。你一刀砍去,他不怕死,引颈受戮,这还不算很痛苦。绝食而亡,那就痛苦了。那一百多俘虏只是普通士兵的身份,但他们全部都愿意承受绝食的痛苦,最后奔赴了死亡。
疏,在岛国这里,不是办法之一,而是唯一办法。疏的意思,就是顺着来。找准症节所在,把疙瘩解开。如果全体百姓因为相信观音菩萨而反对统治者,那就去了解观音菩萨具体是怎么说的,统治者具体在哪些方面与观音菩萨所说的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