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95(1 / 2)
5米。南北短向直径就是91米。东西长向直径就是182米。再加上外围的田兰士兵,方圆超过了三百米。
当然,这样的计算,并不是真正的切合实际的。不过,计算的结果却能够大致上说明战场的情况。钱清一带是平缓浅丘地形,用眼睛根本就看不到两、三百米之外。眼睛看不到的,就只能用耳朵听。耳朵听到了,还得用心猜。猜了之后,迅速作出一个判断,思考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最后,士兵报信来了。一加印证,前面的判断没错,然后就立即下达命令。这,就是战场上临机指挥的全过程。
南面战斗的声音,王朗自然听见了。这样的声音,是熟悉的。只要是带过兵、打过仗的将领,都听过这样的声音。虽然王朗以前只打过小规模的剿匪战争,却也同样听过。这样的声音,一听就忘不了。因为在这个时代,根本就没有“音效”这一说法。所有的声音,都是真实的声音。而这样的声音。就意味着正在杀人。
总共三千人被杀的声音,如果放慢一点,声音就会小一些。如果时间被缩得很短,那声音就会叠加,音量就会大一些。王朗听到的,就是这种叠加放大了的杀人的声音。
王朗的第一感觉是南面接战了。第二感觉是,南面的战斗很激烈。作出的判断是,一是南面遭受了突袭,二是敌军人数众多。对于战况的预测是,自己的军队很可能会被拦腰截断。准备拿出来的应对措施是,将四边大约三四千人的阵势变成圆阵,以利四面防守;待形势不利,再择机突围。
然后王朗就接到了士兵的报信。北面的人马派出士兵报告说,北面来了不明身份的军队,与我军距离四百步左右对峙。嘿,为什么报的信不是南面的呢这是古代啊,没有即时通讯设备,什么事情,都要慢几拍的。南面报信的士兵,还早着呢。
王朗听到北面的报告之后,确认了南面是遭遇了突然袭击的判断。王朗认为,北面的人马,就是吸引自己军队注意力的佯攻部队。等到自己的士兵注意北方,然后南方的突袭就开始了。
就在王朗想这些的时候,王朗听到南面杀伐的声音范围迅速扩大,推进特别迅速。很有可能转眼就会蔓延到自己所在的西面。在遣退了北面报信的士兵之后,王朗就准备下达变圆阵的命令了。然而就在这时,南面的声音消失了。
声音消失了,就说明南面的战斗结束了。无论谁胜谁败,肯定是不会蔓延到西面来的了。王朗那个变阵的命令就没有发布了。
过了一会儿,先是人潮涌动,士兵有朝着西面拥挤的迹象。王朗看到了这种迹象。还没来得及作出什么反应,南面报信的士兵就到了。士兵报告说,南面出现了不明身份的军队,把三千吴郡士兵歼灭了。然后原地待命,并没有撤走。会稽军队的南面,处于危险之中。
原来是这么回事。刚才那些声音。是代表那支突袭的军队杀了吴郡的士兵,而并没有杀我会稽士兵。王朗略感欣慰。并且也立即想通了士兵们拥挤的原因。没有什么了不起嘛
不过,那么短的时间,就杀了三千人,确实够吓人的。据此,王朗估计南面敌军的人数在一万人左右。
转眼,同样的声音又在北面响起了。北面,可没有什么吴郡士兵了。是自己的士兵在斩杀敌军,还是敌军在斩杀自己的士兵应该是前者吧。这是因为,北面刚刚报信了,说是敌军只有两千人左右。区区两千人,是没有多大的威胁的。
王朗轻松了,打发走了南面报信的士兵。然后,王朗赫然看见,士兵拥挤的人潮加剧了。西面列阵的士兵未能抗拒这种拥挤,向西面推进了五十步。
与北面的情况一样。会稽士兵向西面推进的五十步,同样被熊生等千夫长视为一种挑衅。熊生一声令下,西面的四千士兵就开了过来。西面熊生的人马距离王朗的会稽士兵原有三百步,会稽士兵缩短了五十步,变成二百五十步。熊生等四千人过来的时候,刚开始,距离还是比较远的。因而士兵们仍然是慢慢的齐步走。踏、踏、踏、踏,整齐的脚步声,仿佛每一步都踏在会稽士兵的心坎,令人胆寒。而此时,西面的会稽士兵却是不能退却的。不能退却,一是因为王朗就在这里,二是因为后面的会稽士兵的还在往西面拥挤。
王朗一看,眼前这种形势,西面不交战是不行的了。与其站在这儿等敌军过来,还不如主动攻杀过去。于是,王朗命令:“杀”就率领西面的会稽士兵,迎上了熊生的四千田兰兵。
王朗是骑了马的。战马比人的速度快。叫士兵冲锋,而自己不冲锋是不大好的。如果王朗像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没有武艺,倒也说得过去;而实际上王朗的武艺是很高的。因而,王朗就一马当先,冲在了会稽士兵的最前面。
熊生虽然不是将领,但是在没有将领在场的情况下,也就相当于将领了。于是,熊生主动迎向了王朗。王朗刀长,一刀砍了过来。熊生刀短,抢到内侧去格挡。也就是说,熊生固然要格挡,却并不格挡王朗的刀锋,而是去格挡王朗的刀杆。
第二卷 第248章 刀若旋风
第248章 刀若旋风
如果两人都是步战或者两人都是马战。格挡刀杆自然比格挡刀锋要好。大刀劈过来,最得力的部分就在刀锋,刀杆是没有什么力的。但是,现在王朗在马上,熊生在地面。王朗的大刀就只有刀锋部分,在熊生的格挡范围之内。熊生要想格挡刀杆,距离不够,就只有跳起身来,在空中格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