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 >女主三国 > 分节阅读 90

分节阅读 90(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胜利冲昏了头脑,忘记了弘农张济的威胁

其它任何时候,蔡琰都可能忘记弘农张济。比如正在修改铁床的时候,再比如正在智取潼关的时候。而在夺取潼关胜利之后,带得胜之兵返回郏县的途中的时候,蔡琰是不可能忘记弘农张济的。因为接下来蔡琰要做的事情就是对付弘农张济。

蔡琰没有对任何人说,那一千驾车的士兵,其实是自己钓张济的鱼饵。张济五万兵守城,以两万兵是打不下来的。一定要让张济派兵出城,一定要把攻坚之战变成野战,那样才能找到胜机。而要想张济派兵出城,就必然要给予一定的诱饵,让张济感觉到,出城对自己有利。

实际上张济一方因为兵力雄厚,也存在出城野战的打算。只是他们并没有找到适当的作战机会。面对一千驾马车、一千名士兵,张绣认为时机到了。张绣当时的打算是,步兵攻城,佯攻;自己率骑兵全歼那一千士兵,并烧毁所有马车。

张绣的目标达到了,最后多了与赵云所率两千士兵的一战。张绣十分怜惜自己的骑兵。歼击赵云的两千士兵的时候,骑兵死了将近三百人。手斧也扔了,没有后备的手斧了。所以,面对蔡琰的五千弓箭兵,张绣不能再冲了。

张济的步兵进攻郏县,本来只是佯攻。哪知道,交战之后,发觉郏县守军只有三千。佯攻就变成了真打,以两千的代价杀掉了一千守军。接下来,守军因为人少,防线必然会出现空档。双方的战损就会逐渐拉平。假如蔡琰的大军没有及时赶到的话,剩下的两千守军能够再以一千人的代价杀敌一千;然后以五百的代价杀敌两百;最后五百士兵或被杀或投降或逃跑。

但是,蔡琰的大军到了。从另一个方向射来的密集箭雨,让张济的攻城部队损失惨重。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蔡琰的大军并不是一到就射箭的。如果一到就射箭,最前面的士兵也不过几十人,远远够不上箭雨。实际上蔡琰在接近郏县的时候有过一次整队,最后才能够让数千弓箭兵同时到达战场,形成强大的攻击力量。

第二卷 第128章 浮现心机

第128章 浮现心机

从总体上说,蔡琰进驻郏县。对于弘农来说,是以客犯主。兵法说,若彼为主,我为客,唯务深入。深入,则为主者不能胜也。这是因为客在重地,主居散地的缘故。重地,指深入敌境,远离自己城邑的地区。散地,指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

凡是在敌国境内作战,普遍的现象是,进入敌境愈深,军队就愈是团结警惕;进入敌境愈浅,部队就愈是松懈涣散。因为士兵的心理就是这样:被围困就会坚决抵抗,迫不得已就会拼死奋战,身处绝境就会听从指挥。

军队深入敌国,官兵就会高度警惕,行动一致。把军队投入无路可走的境地,他们只能死战而绝不可能后退。只能死战而最终有可能不会死,就能使士卒竭尽全力。因为,士卒陷入绝境。就会无所畏惧。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军心反而会更加稳固。愈是深入敌境,愈是更加警惕,迫不得已就只能拼死战斗。这样一来,就能做到不需整治督促,士卒就知道加强戒备;不需号召强求,士卒就能完成任务;不需严加约束,士卒就能亲密团结;不需三申五令,士卒就会遵守纪律。从作战的命令发布之日起,士卒们白日涕沾襟,夜晚泪满面,一旦投入绝地,置身于无路可走的绝境,反而人人都变得英勇无畏了。

在本国境内,信问通,则心有所恐;亲戚往来,则心有所恋。意思是说,在自己的城邑打仗的时候,士兵依然与外界通了消信,便会知道外界的种种传说,产生不必要的猜疑和担心;士兵依然与亲戚往来,心有挂念,就有可能因为怕死而不敢上阵冲锋。散地,说的就是军心涣散之地。将士们只知道建立功勋,感觉不到危险的逼近,是故纪律松弛,作战能力降低。

因而蔡琰千里奔袭。逼近到距离弘农只有五十里地的废城郏县,有助于战争的胜利。而张济未能迎击蔡琰,则主要是因为没有想到的原因。当时的弘农全郡,大部分已经荒废。有潼关在,也不可能有其他诸侯率军过境。于是,张济的派遣的侦骑就走得不远;侦骑的侦查的对象主要是哪儿有可供掠劫的油水,而不是有没有敌情。

那时候的张济,安住弘农,对潼关和洛阳两个方向都漠不关心。派出的侦骑,就只侦查了郏县。更由于弘农方向地势较高,负责了望的士兵也不需要走近郏县,相隔二十里地,就能够一览无余,故侦骑只走了三十里。大部分侦骑都被派往山区十一县,侦查哪家的猪下了崽,哪家的媳妇回娘家之类的事情去了。

所以蔡琰南下登陆陕县,东进恢复两关并置办铁床,乃至洛阳收伏白波军的事情,张济都不知道。最后,蔡琰挥师西向,一来就进驻了郏县。张济这才知道了。知道了,却已经失去迎击蔡琰的机会了。

对于张济来说,彼为客,我为主,士兵安全,人人顾家,千万不过轻战。应当集合部队粮食,据城而守。并派遣轻骑,尽可能切断敌军的粮道。敌军挑战不得,辗转运输粮食不至。等到敌军陷入困境的时候击之,则无不胜矣。

那么张济又是怎么做的呢张济觉得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根本就没想过蔡琰这支部队就是来攻打弘农的。张济判断了一下双方的兵力,觉得自己有很大的优势,立即便要点兵冲杀过去。

还好有个张绣拦了一下。但张绣阻拦的理由,却是把郏县当着一座城池,“如若硬攻,恐我军伤亡不小。”张绣的想法是:“我军可遗小队,假装押运粮草往东而去,吸引敌军来抢。敌军动,我军则动。倘若敌军不动,我军亦隐忍不出。”

注意这里,张绣的主意本来是不符合兵法的。但是,假如蔡琰不动,“敌军不动,我军亦隐忍不出”,其效果就与兵法上的正解相同了。而且张绣还说:“我军拒弘农,有山地十一县补给。而敌军远来,需千里运粮。敌军耗不过我军。若耗到敌军缺粮,则不攻自溃也。”也可以算是歪打正着了吧。

但是。蔡琰是谁这可是古今第一才女。蔡琰又怎会不动

蔡琰欲攻弘农,当时能够调动的兵力为一万五,而弘农则有兵五万。且弘农城高池深,蔡琰又没有什么攻城器械。一般来说,是攻不下来的。也就是说,蔡琰要做的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敌军太强大了。那么,敌军有破绽没有呢就这样凭空猜想又怎么能够知道呢派侦骑探查,又能知道多少呢蔡琰认为,只有通过战争的本身,才能有效地发现敌军的破绽。为此,蔡琰抛出了一个巨大的鱼饵,以一千士兵的生命,一千架马车一千匹马的财富,去吸引敌军攻击。然后在战斗之中,去了解敌军。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