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30(1 / 2)
等各种果树,一幢幢粉墙朗窗的农舍掩映在浓郁的林荫之中,一座座晾制葡萄干的“荫房”排列在山坡下、农家庭院上,别具特色。
风景秀丽的葡萄沟,以盛产优质葡萄而闻名中外。
林飞扬牵着冰依的手,和王军走在葡萄沟里,欣赏着沟里独有的美景,看着那一串串五光十色、翠绿欲滴的鲜葡萄,令人垂涎不止,冰依一路欢呼。
“先生,这里的无核白葡萄、皮薄、肉嫩、多汁、味美,营养丰富,素有“珍珠”美称,其含糖量高达2024,超过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葡萄,居世界之冠。用无核白鲜葡萄晾制的葡萄干,含糖量高达60,被人们视为葡萄中的珍品。”王军又开始讲解了。
林飞扬嗯了一声,继续朝前走。
一路欣赏,一路谈笑,林飞扬等人都觉得十分的开心快乐,特别是冰依,初来这里,对于这里的每一种美景都保持着高度的热情。
葡萄沟,是火洲的“桃花源”。
沟里四处都有令人向往的地方,一是葡萄沟接待站。这是为中外宾客开辟的游览场所,依山旁水,安静、幽雅,景物天成,数条葡萄长廊深邃、幽静。
有的游客信步葡萄架下,仰首尽情观尝珍珠般的葡萄,有的游人坐在葡萄架下品尝鲜葡萄。
三人尽情的在葡萄沟里玩够了,便想到去火焰山看看。
赤砂灼灼,草木不生。
吐鲁番市东北10公里处,东西走向,长98公里,宽9公里,主峰海拔米。
炽热气流滚滚上升,赭红色的山体看似烈火在燃烧。
火焰山,表面热浪灼人,其实山腹中的许多沟谷绿荫蔽日,溪涧潺潺,是火洲中的“花果坞”。
葡萄沟便是处在其中。
西游记中有三借芭蕉扇之事,使得火焰山更加出名,让许多人慕名而来,林飞扬也是冲着这个来看一下火焰山之美景的。
由于地壳运动断裂与河水切割,山腹中留下许多沟谷,主要有桃儿沟、木头沟、吐峪沟、连木沁沟、苏伯沟等。而这些沟谷中却绿荫蔽日,风景秀丽,流水潺潺,瓜果飘香。
林飞扬顺着这些风景点,一个个的欣赏,亲近的感受着大自然的空灵和宁静。
林飞扬在欣赏途中,王军在一旁乐此不疲的介绍着,使得两人都不禁觉得王军这人有些可爱,实在不错。
于是,顺着王军的介绍,三人还在火焰山看到了唐僧路过时的栓马桩一柱凌空的山石还屹立在胜金口内,远处一片平顶的山坡,则是唐僧上马的踏脚石。拴马桩东,隔峡谷有一高峰顶着一块活像长嘴的巨石,人称八戒石。
看着这些美景,林飞扬仿佛回到了西游记中的那种浪漫情怀之中,三人似乎都有些陶醉在这种美景之中了。
一行人参观完了火焰山,又驱车去了阿斯塔那古墓群。
阿斯塔那古墓群,距吐鲁番市约40多公里,它是古代高昌王国城乡官民的公共墓地,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2公里。墓葬按家族种姓分区埋葬,以天然砾石为界,畛域分明。
阿斯塔那墓形制为斜坡墓道洞室墓。
古墓平面形状如“甲”字,墓室前方,是一条10多米的长的斜坡墓道,墓道尽头连着墓室,是死者安息的地方,墓室一般高为2米以上,4米见方大小,墓室顶为平顶或穹窿形。
死者多安放在洞室后部的土炕或简易木床上,他们头枕鸡鸣枕,面部掩巾,眼上盖瞑目,双手握木,身着棉麻或绢锦织品制作的衣服。
死者四周,或陈放模拟的亭台楼阁、车马仪仗、琴棋笔墨,或陈放葡萄、瓜果、饺子、面饼等食品,供死者阴间驱使或享用。
有的墓室后壁,绘有人物、鸟禽、花卉、山水壁画,形象逼真,线条流畅。
在古墓中出土文书、墓志、绘画、泥俑、陶、木、金、石等器物以及古代钱币和丝、棉毛织物等珍贵文物上万件,尤其珍贵的是这里出土的干尸即中国木乃伊,可以与埃及的相媲美,闻名世界。
林飞扬和冰依一起静静的欣赏着墓室中的一切,安静的餐馆,享受着古人带着自己的种种历史之感。
三人看过古墓之后,又去了吐鲁番市以东偏南约46公里火焰山乡所在地附近的高昌古城。
城郭高耸,街衙纵横,护城河道的残迹犹存,城垣保存基本完好,分内城、外城、宫城三重。
外城大体呈正方形,墙厚12米,高米,周长公里。为夯土板筑,部分地段用土坯修补,外围有凸出的马面。每面大体有两座城门,而以西面以北的城门保存最好,有曲折的瓮城。
内城居外城正中西南两面城墙大部分保存完好。
宫城为长方形,居城北部,北宫墙即外城北墙,甫宫墙即内城北墙。这一带尚存多座34米高的土台,当时为回鹘高昌宫廷之所在。
内城中偏北有一高台,上有高达15余米的土坯方塔,俗称“可汗堡”,意为王宫,稍西有一座下双层建筑,可能为宫殿遗址。
林飞扬牵着冰依的手,顺着人流,一起前行,看着这些古老的城楼,仿佛又回到了那种战火纷飞的年代了。
外城内西南有一大型寺院,寺门东西长约130米,南北宽约85米,占地约1万平方米,由山门、庭院、讲经堂、藏经楼、大殿、僧房等组成。
林飞扬走进古寺之中,听着清凉禅音,和那舒缓的敲击之声,钟声寂然,给人一种心灵上的抚慰。
大殿内尚残存壁画痕迹。唐代高僧玄奘西游取经,于贞观二年年春,曾到高昌国讲经一月余,据即在此寺内。寺院附近,还残存手工作坊和集市遗址。外城内东南部有一小型寺院,残存的壁画较上述大寺完美。
林飞扬看着这些壁画,心中不禁对当时的历史充满了绝对的期待和向往,一颗心飘向远方。
三人一路行走,一路拍照,留下了许多历史的精华,不知觉间,也欣赏完了高昌古城,走出古城的那一刹那,林飞扬似乎感觉自己在历史的漩涡中行走了一圈似的。
“我相信我自己也会被历史记住的。”林飞扬轻轻的在心中默念。
于是,三人又驱车奔向下一个景点坎儿井。
坎儿井个能与著名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列为三大中国古代工程之一。
坎儿井是劳动人民为了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根据本地气候、水文特点等生态条件,创造出来的一种地下水道工程。
坎儿井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一种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竖井的深度和井与井之间的距离,一般都是愈向上游竖井愈深,间距愈长,约有30至70米,愈往下游竖进愈浅,间距也愈短,约有10米到20米。竖井是为了通风和挖掘、修理坎儿井时提土之用的。竖井最深的在90米以上。
林飞扬知道了这种灌溉原理之后,对于古代的劳动人民越来越佩服起来,都说劳动人民可以推动历史发展,此话果然不假。
坎儿井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早在2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形,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逐渐向西传到中亚和波斯。
汉代在今陕西关中就有挖掘地下窖井技术的创造,称“井渠法”。
传说汉通西域后,塞外乏水且沙土较松易崩,就将“井渠法”取水方法传授给了当地人民,后经各族人民的辛勤劳作,逐渐趋于完善,发展为适合新疆条件的坎儿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