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48(1 / 2)
城县更适合哪一种模式啊”李庆福沉吟了一会儿,抬起头来看着侯跃东,出声问道。
“淮南模式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走的是一条先工业化,再市场化的发展路径;而和城模式则是通过发展个体私营企业,通过市场化来促进工业化。两种路径的形成各有其主客观原因。也各有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咱们就先从我们淮南模式说起吧,毕竟,淮南要比和城距离我们更近一些,淮南模式的概念1983年首次被华刘先生提出的,是以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为核心,追求村民共同富裕的特征因为非常符合当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所以备受追捧。”侯跃东缓缓的解释着。
李庆福点了点头,向侯跃东递送过去了一根烟,侯跃东摆了摆手,接着说道:“其实,淮南模式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这也是有着历史的原因的,早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淮南各地在集体副业基础上就已经开始办起了一批社队企业,主要为本地农民提供简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到20世纪70年代,这些小型社队企业逐渐发展成为农机具厂,为集体制造一些农机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社队企业发展的明确支持,促使社队企业步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阶段。它们利用这一地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抓住市场空隙,迅速壮大起来。改革开放初期,淞沪这些大型城市中大量技术工人节假日到淮南地区,给淮南带来了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因此,历史上的积累和接受淞沪的辐射为淮南地区工业化的起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当时的短缺经济,对工业化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至1989年,淮南乡镇企业创造的价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已经占到了60。”
“不过,我觉得,这个模式,并不适用于我们岩城县”李庆福听到这里,出声言道,秦系四大金刚可是一起患过难的,所以,彼此之间的言语也就随意了许多,要是换一个人,只怕,李庆福是不会如此直截了当的说的。
侯跃东点了点头,表示了肯定:“是的,淮南模式之所以能够极快的发展起来,还是因为他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条件所造成的,而我们岩城县并不具备这两个优势因素,所以,淮南模式,所能够给予我们参考的多,不过,却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借鉴与效仿。”
李庆福也点了点头,笑着说道:“而且,我们所处的文化圈也是不一样的,淮南模式注定是无法被我们所效仿的了。”
第254卷 第2031节:交流干部 30
gt
“可不是么,淮南地区深受古代淮江文化的影响,传统深厚,精巧纤细,温柔敦厚,重格物致志,强调均衡、集体、等级。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淮南名家,善于学习、模仿,但缺乏创新和领跑意识。做事稳健、规范,但冒险精神不足;坐地为商,缺少闯劲;为人精细但缺乏开阔的视野;个体意识强而团队精神弱;有浓厚的官本位意识。”侯跃东笑着回应道。
“那么,和城模式了我看很符合秦县长的轻工业发展路线嘛。”李庆福点着了烟卷,往嘴里送去,李庆福是秘书出身,自然也是杆老烟枪,熬夜的时候,这烟自然也就抽得更凶了。
侯跃东虽然也是秘书出身,不过,这在跟着秦扬的时候,因为秦扬最喜欢即兴演讲,所以,稿子倒并不是写的很多,所以,需要抽烟提神思索思路的时间也就不是很多。
第609章和城模式
侯跃东在纸上无意识的画了画,皱起了眉头,缓缓的说道:“和城模式的形成是有其特殊性与特色的,与秦县所提倡的发展轻工业小商品制造路线也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要知道,和城模式的经济形式有下面的这一系列的特点:一,他们主要是以家庭化为主,而小商品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第二,经营方式专业化,有家庭生产过程的工艺分工、产品的门类分工和区域分工;第三,专业生产系列化;第四,生产要素市场化,按市场的供需要求组织生产与流通,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均可自由流动;第五,服务环节社会化。”
李庆福点了点头,不过,对于侯跃东所说的这些,他并不是十分的了解,对于李庆福有用的信息也就是所谓的第一点与第二点而已,剩余下来的三点,李庆福所能够理解的其实并不深。
而侯跃东自然也能够看得出李庆福的疑惑,于是进一步的解释道:“和城模式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也是与他们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有关系的,这一点,倒是与我们岩城县颇有一些相像,又有一些不相像。”
“嗯,这个我倒是看过一些资料,和城地区在改革开放之前,是非常的贫穷的,甚至,完全是可以概括为三少一差的:可利用自然资源少,除了矾矿外,没有更多可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人均耕地在整个地北省来说也是最少的,当时还不到人均半亩,现在只有031亩;国家投入少,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国家对和城地区的累计投资只只不过有595亿元而已,要知道,这个数字之中,还有刚建国期间金额巨大的时刻;第三,和城地区的交通条件差,整个地区没有机场、没有铁路,只有一条勉强通航的水路和一条路况很差的104国道与外界相接。这一点,倒是与我们岩城县颇有几分相似的。”李庆福显然对这和城模式比较的感兴趣,因此,早也做过了一系列的调查与研究。看得出来,李庆福所想要走的便是这个和城模式。
第254卷 第2032节:交流干部 31
gt
对于李庆福如此的兴致,原本侯跃东也不想要泼冷水,可是,这发展路线可不是随随便便施行的,要知道,这一旦制定下来,那可是要涉及到整个县,甚至整个地区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的啊,自然是马虎不得的,一个好的发展路线制定下来,能够使得地区长治久安,长期繁荣的发展下去,可要是一个错误的,有隐患的发展路线被制定出来,执行下去,那所损失的,可远远不只是表面上的那个数字损失而已了,时间、精力与政府的公信力,还有民众的信心,这些无法在明面上显现出来的东西,可是最为关键的所在。
因此,侯跃东沉吟了一声,便就讲述了起来:“和城地区与我们岩城县的贫穷境遇是差不多的,可是,这里面的软环境那可是不一样的啊。”
“哦这是怎么意思了”李庆福的经历与年龄早已经使得他不会因为这一些失望而表露在脸上,不过,心里到底也是有一些不舒服的,因为,他所制定出来的计划就是以和城模式为蓝本,而进行补充增改的,现在,侯跃东的意思是和城模式其实是并不适应岩城县的发展的,这也就是否定了李庆福原本的思路与制定的计划,这多少让李庆福有些心中潸然。
侯跃东正色的看着李庆福,缓缓的说道:“岩城县与和城地区都是人多地少,按照道理来说,大量农业剩余劳力都应该要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民要发展非农产业致富才行。”
李庆福点了点头,侯跃东这话说的没错,这劳动力有所剩余了,那么,自然是要进行转移的啊,要不然,这些空置的剩余劳动力就这么的闲置,那可怎么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