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1(1 / 2)
密旨有关。
到达寺庙的时候,夕阳已落,见过师太后,皇贵妃和其她两位妃子就被安排去了厢房。
颜忱的厢房很自然的被安排到了皇贵妃的旁边。德妃和淑妃带来的几个公主郡主也都挨着她们的厢房,分的很清楚。
晏梓起是男客,不能住在寺庙里,所以待晚膳后就得离开下山。
之后就稍微梳洗一番,匆匆用了晚膳,寺庙都是斋饭,也就一切从简了。
颜忱也没有吃过斋饭,第一次不免吃的比较欢快。不过没有吃肉打牙祭,这总有些感觉不对劲。
于是吃过饭之后,颜忱让芝兰和皇贵妃说了一声,便跟着晏梓起下山了。
颜忱以为这公主、郡主、小姐之间,估计也就她没有个大家闺秀的样子,这会儿戳蹿着要下山吃肉。却没想他们才走没几步,就遇到了淑妃的外甥女。
细细一打听,这两人原来也是吃不惯斋饭,所以偷偷下山,准备去镇里吃些肉打打牙祭,不过天色已黑,两人又是偷偷下山。
月黑风高的,山间又有猛兽出没,两人不敢走,听见颜忱和晏梓起说话的声音,才小跑两步跟在他们后面。
因为颜忱和晏梓起不去山下的镇里,又怕她二人,独自下山不妥,晏梓起就派了两暗卫,护送她二人去镇里,顺便去找她二人府上的侍卫交接。
跟着晏梓起到了竹屋,颜忱就说想吃叫化鸡和糯米藕。晏梓起点点头,又问了还有什么想吃的,还有什么需要的,让人一起置办。
颜忱想了半天,憋出来一句:“记得给宝宝和妞妞带点连肉的骨头。”
晏梓起有一种想拍颜忱脑门的冲动,不过还是耐着性子说:“他们下午自己去山间捕食过了,吃得很饱,现在应该在后院消食。”
颜忱嘿嘿一笑,对着晏梓起说道:“嗯嗯,原来是这样,那你快去快回,路上小心,我在这里等你。”
“要不你和我一起去吧,今天是乞巧节。”晏梓起看着颜忱,小心的说道。
颜忱眼睛一亮:“好哇,快走快走”就说颜忱不会安分的窝在一个地方,又好玩额才不会放过,反正现在远离京都,也不怕会有什么以外,身边还有还有好多人保护。
晏梓起无奈地笑了笑,然后带着颜忱去了镇里,同行的还有十八太保和小悟。一百零八将则是留在了山上和宫里带去的禁军一起保护皇贵妃、德妃和淑妃,还有其他人。
镇里倒是很热闹,乞巧节好多些女子都出了门,打扮的很漂亮,也成了一道风景线,不过因为是先皇服丧期,大家的衣服都是素色,脸上也没有妖娆的妆色。
也许正式因为这样,才觉得女子们是本色的漂亮。女子们三两一堆,说着话的,互相寒暄的,嬉戏打闹的也给这服丧的沉重添上了些欢笑。
颜忱皱着眉,转头看向晏梓起,低声问道:“皇爷爷不是才下葬,大家要服丧,为何这小镇还如此欢乐”这过丧期间,这么愉快,如果被京都知道了,肯定是要被问罪的。
“傻丫头,下山前不是和你说了,今儿是乞巧节。”晏梓起看了看颜忱,顿了顿,才说,“这是民间的习俗,就算是国丧期,大家这节日也是要过的,无非就是省去一些过于艳丽的色彩罢了。这和服丧,并不矛盾。”
颜忱听了晏梓起的话,似懂非懂,点点头,原来是这样。然后拉着晏梓起说道:“那我们也去瞧瞧,这小镇的乞巧节,有没有不同于京都。”
第八十三章 乞巧之变
第八十三章乞巧之变
乞巧节,又称少女节作或者女儿节。参加的自然以少女为主,所以每年的乞巧节总是十分热闹。
最让人记得的名字,应该算是七夕节。说起七夕节,自然是离不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这一凄美的爱情故事。
在乞巧节当天,穿着新衣的少女,三五成群地聚在庭院中,摆上香案,陈列各种瓜果和化妆品,一起祭拜七姐姐,边拜边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
乞巧节,斗的就是一个巧字,穿针引线,比的是一个手指灵活。
少女们每人从老太太手中接过一根针、七根线,借着香头的微光穿针引线。谁穿上线,谁就算乞得巧了,穿得最快者最巧。
除此之外,自然少不得漂针乞巧,用一碗水在太阳底下晒一中午,然后将针或谷物的芽放进碗里,让它飘浮水面,看水底的针影,成各种花纹者为得巧,如针影粗直、细微则是拙的征兆。
做巧果与巧灯。巧果与巧灯都有各种各样造型,巧灯造型有菊花、荷花、月季、牡丹、芍药、玉簪、兰花、海棠、佛手、文官果、玉兰、梅花等花卉灯,八仙过海、群仙祝寿、童子拜观音、福禄寿等人物灯。
传说乞巧节的前几天会有请七姐姐的活动,姑娘们白天到田地里去“偷”一些青秫秸,一路上不回头,不说话,回家后扎一佛龛,或在土台上搭一小棚,内供织女图。入夜后,姑娘们再手持秫秸围井台转一圈,请七姐姐位归佛龛,然后坐在织女像前,对拍巴掌向织女乞巧。边拍边唱:“一巴掌一月一,姐姐教我纳鞋底。二巴掌二月二,姐姐教我绣花裙。。。。。。”一直唱到十二月。
一般在乞巧节的饮食,是面条,水饺、馒头和烙果子等,这就要考验各个女子的手巧程度了,是否能将食物做的精巧,做美味。
“相公,快看,快看,这兔子捏的真的好看,粉嫩粉嫩的。”颜忱拉着晏梓起一路走,果然看到了很多巧果。
传统意义上的巧果,形态呈棱形小块;厚薄均匀;色泽呈金黄色;油润;无生粉;入口松脆,具有芝麻香味。
巧果一般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煎炸,一种是烘烤。
煎炸是最普遍的做法,在绵白糖、饴糖、豆腐、精盐中加适量水充分搅拌,然后加入小麦粉、芝麻仁继续搅拌成水调面团,静置片刻,使面团处于松弛状态。然后将面团等分若干块,静置片刻。
用擀面杖先将面团压扁。然后擀薄,横向整齐摺叠;中间从左到右直线开切一刀,再切段,每段宽同小指指甲。在每段摺叠连接处打刀眼,筛去扑粉待油炸。
油炸:油锅油温加热,先将生坯筛净扑粉,预防粉受高油温焦化而污染油质,影响制品色泽。再将生坯倒在笊篱中慢慢放入油锅;待浮上油面时,迅速用笊篱拨动生坯,并且不断翻身,待呈金黄色时,立即捞出油锅。迅速沥去多余的油,摊开冷却,趁微热装入箱内密封。
相较于油炸的程序复杂,烘烤则显得简单很多。
温水溶解酵母,将酵母水分多次倒入掺有奶粉和白糖的面粉中,揉成均匀的面团。揉好的面盖上薄薄一层纱布温醒发一小时,醒发好的面团拿出来用手揉匀,面揉得时间越长,做出的成品越好吃,颜色越白。将揉好的面团切下一块,搓成长条,按照模型的大小揪成小剂子,将小面块放进卡子里,用手指按压,并用剪刀剪去多余的面,最后使劲磕出来,一排小巧饼就做好了,盖上干布醒发一刻钟,然后放进烤炉里,用火慢慢将其烤熟。晾凉后即可食用。
不过这小镇的少女们似乎不屑于传统的巧果的形状,把巧果捏成了不同的动物形状,有兔子,有小猪,有小鸭还有小鸡等等形状。
让人看的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口水直流,想把所有的巧果都吃一遍。
“相公,这个这个,看着就好好吃了。”颜忱指着一家铺子,每只小猪白白胖胖的,漂着馨香。混着一股淡淡的肉香味。
“这位娘子说的是,咱们家的这果果儿,也就是应应景,今儿喊巧果,平日喊的是小包崽。”铺子的大娘热情的对着颜忱介绍道。
颜忱一脸好奇,拉着晏梓起往前凑:“怎么说,大娘怎么说。”
“娘子是外地来的吧。肯定没听说过,我们家的小包崽儿。面糯苏香,肉泥而精细不腻牙。”铺子大娘依旧热情的介绍道。
颜忱觉得新奇,点点手指要了四个,自己两个,晏梓起两个。两人边吃边走着,颜忱不禁点头:“果然和那娘子介绍的一样,还唇齿留香。”
晏梓起笑了笑,对着贪吃的颜忱道:“嗯,不过还是要少吃一些,以免晚上积食不消化。”
颜忱乖巧的点点头。一路上,颜忱见到许多不同手艺的刺绣,和布艺,东摸摸,西摸摸,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