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29(1 / 2)
下在管,晚辈也不曾问过”
闻言,高老头一阵错愕,神sè诡异地看了宇文小麻杆儿半晌,脸sè红橙黄绿青蓝紫的来来回回变换了十数次,最终,高老头万千种情绪化为了长长的一声叹息,“唉”
所谓,嘴上没毛,办事儿不牢啊
这宇文小娃,鬼主意倒是挺多,可就是办事儿太不靠谱了办学这可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丫,咋就能交给一个女人去办捏这也太,有辱斯文了吧
不过,这话,高老头也只能在肚子里腹诽一下而已,毕竟,那位可是当今陛下的大姐丫杨广在其面前都要表现出足够的尊敬与客气,可不是自己这个空有官位却没啥实权的太常可以随意评论滴
“这样,高老爷子,您老若是有时间,不如咱们现在就去义学那里看一看,如何正好,这义学也缺少您老这样的大儒指导一下”
“好”
商议停当,宇文小麻杆儿便吩咐秦琼备车,又纠集了一队的护卫,便和高老头一起离开了洛阳城,向伊阙方向行去。
一路疾行,不半个时辰的功夫,众人便已经赶到了伊阙。
在离伊阙不远处,宇文小麻杆儿和高老头便早早地下了马车,让一众侍卫远远地跟在后面,这一老一少,打算来个微服私访,看看如今宇文家的义学究竟办得如何。
宇文小麻杆儿家的义学很好找。
实际上,原本的伊阙就只是一个小关塞,是拱卫洛阳的八关之一,平素里关上驻扎着一个千人的鹰扬府军队。关下则有一个小镇,人口还不到一千人。
而宇文小麻杆儿家的义学,当初仅仅是内部招生时,就已经有一万五千多人了,虽然后来公开招生的情况宇文小麻杆儿没来得及过问,想来,也不会少于万人。如此,两厢加起来,应该会有三万人左右,甚至,可能还更多
可以说,只要到了伊阙,随便遇到个人,基本上,九层以上的可能都是义学中人。
这不,宇文小麻杆儿和高老头蒲刚刚来到这伊阙镇外,迎面便遇到了一个大个子少年,宇文小麻杆儿连忙快步上前拱了拱手道,“这位小哥儿有礼了,敢问这里,可是伊阙”
“正是”那大个子少年对着宇文小麻杆儿憨憨地一笑,点了点头道。
“那,我听说,这里有个义学,不知是在哪里”
“你说义学啊,这个我知道,这整个镇子,现在都被那个开义学家伙的买下来了看见没有,后面那一排排,看起来很整齐,外观还都一样的小楼房,便是是义学师生的宿舍楼”
顺着大个子手指的方向望去,伊阙镇内,矗立着一排排赞新的青砖小楼。
楼房的结构基本相同,都是面南背北的方向,三层高,每层宽十余丈,间隔成十二个房间,仅仅一条街上,这样的小楼就有二十余栋。而纵向望去,这样的盖满了楼房的街道,没有三十也有二十余条。
也就是说,光这样的宿舍楼,怕是就要有六七百栋
这么多的宿舍楼,那这义学得多少人呐最少,也的数以万计吧这等规模,姑且不论这义学的教学水平如何,但只是这份办学的心意,就已经相当的难能可贵了要是这教学的水平略微好上那么一点儿,说不定,还真能借着这义学的东风,把科举制度给铺展开来
如此寻思着,高老头心中颇有几分激动。
“哦,这位兄台对此如此熟悉,莫非也是这义学的学生”
“啊这都让你看出来了莫非你小子看出了俺身上隐藏的书卷之气”大个子挠了挠大脑壳,再次咧嘴憨笑,略带惊讶地开口问道。
“是丫是丫这位兄台举止有礼、言谈不俗,一看就是读过书的人,俺再没眼力见,这点还是看得出来滴”
“嘿嘿嘿嘿”闻言,那大个子不由得昂首挺胸,做傲娇状。
“敢问兄台,尊姓大名”
“俺姓牛,家里行大,所以,就叫牛大”
“噗”闻言,宇文小麻杆儿险些笑喷了出来,连忙正了正sè,做出一本正经的样子道,“敢问牛大兄弟,你为啥要来这义学读书丫”
“这还不简单自然是因为,这义学里面,管吃管住了呗”牛大一副理所当然的回答道,“我说兄弟,你是不知道啊俺牛大,生来饭量就大,别看俺今年才十三岁,可一顿能吃一斗米这两年,捐税忽然多了起来,弄得俺家里没有余粮,在家里,根本就吃不饱饭呐”
“后来,俺爹听人说,洛阳城有个姓宇文的傻帽,居然办个什么义学,不但招生不收学费,还有免费的饭吃,于是,俺老爹就把俺给打发出来上学了”
“吭哧”却是宇文小麻杆儿身后的高老头闻言,险些笑出了声来。
宇文小麻杆儿闻言,也不由得阵阵脸绿。
那厢,牛大却毫无所觉,仍旧自顾自地开口道,“我说,兄弟,你说,那个宇文什么的,是不是个傻帽有钱不去卖房卖地娶媳妇,居然办这么个劳什子的义学,还管吃管住,当真是,比俺老牛还傻,傻得不能再傻了”
第二卷在长安第二百六十二章问题的根由
和高老头在这义学之内转了一圈后,宇文小麻杆儿的眉头已然皱成了“川”字儿。
无它,失望而已
原来,观察了这一圈后,宇文小麻杆儿发现,这义学,除了规模还差强人意外,其它方面,简直就是到处都是漏洞。
管理不规范,教学场所居然是全开放的,连个站岗执勤的保安都没有宇文小麻杆儿等人进去教学区域这么长时间了,竟没有一个人来过问一下。
教学不规范,虽然采取了标准化的教学课程,可那些老师似乎很多都没有啥责任心,时常能见到有偷偷溜出教室的学生来。
此外,校园环境、后勤管理等方面也都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带着满腔的怒火,宇文小麻杆儿转了两圈,终于找到了义学的两大副校长,沈君道老头和徐德言老头。结果,宇文小麻杆儿却发现,这俩老头正和一群的大小老头们聚在一堆儿,争争讲讲地争吵着什么呢。
仔细听了片刻,宇文小麻杆儿这才听明白,原来,这群老头们,正在校书呢。
原来,前番张罗兴办义学之时,宇文小麻杆儿弄出了一套的标点符号。
做为文艺老头,徐德言和沈君道二人自然知道这套标点符号意义非凡。等到后来,义学筹建完毕,眼见教学工作似乎开始步入正轨了,这俩老头便各自召集了一群亲朋故旧的知识分子老头,大家聚到一起,开始商量起给各种经史典籍做句读加标点及注释的事情来。
这些老头,好多都是曾经名动一方的才子,各自在学问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建树,故而存在分歧也就理所当然了
若在平时,不论有啥分歧,各自保留自己的意见即可,犯不着和对方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