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1 / 2)
的时候,宇文老夫人便有雇了一个奶妈,及到宇文成龙长到三个月时,两个奶妈的奶量都已经显得捉襟见肘,待到满周岁时,宇文成龙的专职奶妈数量已然长到了八个。
好在满周岁的小孩已经可以尝试着开始吃些流质辅食,所以宇文府的奶妈数量倒也没有再增长。
这样也让素来悭吝的褒国公宇文述终于长出了一口气
“我的亲孙子诶,你也太能吃了吧这样吃下去,你爷爷我的那点儿棺材本儿,怕是都要给你吃光了啊当真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嗯,是吃穷爷爷啊”
而另有一宗让宇文述比较紧张的事情,那就是,当宇文成龙快到一岁半,已经开始蹒跚学步的时候,宇文述的第二个孙子也终于即将临盆了
与长子宇文成龙出生时的风平浪静、晴空万里不同,此时虽正直严冬十月,可安州城居然罕见的黑云压成,更有滚滚冬雷轰鸣不绝。
这宇文述的次孙似乎非是常人,降生之际,天雷滚滚,直把那产房的房顶给劈了个大窟窿。
这原本也没什么好愁的,宇文述身为当朝国公,加上平素敛财有道,如今已是家良田万顷,家财数以亿万计,就算把整个刺史府全都烧了重盖,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偏偏当时宇文老夫人正抱着长孙宇文成龙在产房外等候佳音。
于是,这一击天雷殃及鱼池,把宇文老夫人和宇文小少爷劈了个正着。
亏得有一个忠心耿耿的小丫鬟奋不顾身地挡了一下,结果,这三人都被这一记天雷劈了个外焦内脆,当场晕厥。
所幸那天雷虽然气势汹涌,可实际威力并不算很大,而且还被房顶拦截了一下,此刻又有三个人分摊,加上还有两人是直接接地的导体,更兼其中还有几分莫名的玄异,于是,很神奇地,居然没闹出人命。
经过一番抢救后,身为成年人的宇文老夫人以及那个尚未成年的小丫鬟很快便脱离了危险。
唯独那国公府长孙宇文成龙,至一直昏迷了三天三夜,险险挂掉。
俗话说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可实际上,目前而言,对于宇文府来说,还没看到什么福气,反而多了一宗让宇文述夫妻俩日夜操心的麻烦事儿。
那就是这宇文府的长孙,自从被雷劈了之后,一直就很蔫儿,饭量也大减。
当然了,这个所谓的饭量大减是相对于这宇文成龙自身而言的,与正常的一岁半小孩儿相比,这宇文成龙的饭量并不算小,甚至还略微多上那么一点儿。
只是,虽然貌似饭量仍不算不小,可这宇文成龙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瘦了下来。
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便从原本肥嘟嘟的一个小胖娃变成了一个皮包骨的廋猴儿。
心疼孙子的宇文述夫妻四处求医问药,甚至,宇文老夫人还把附近的道观、庙宇、尼姑庵什么的都求了个遍,也不见自家长孙有所好转。
唯一让宇文述夫妻感到有那么一点点儿欣慰的是,自家的次孙貌似身体不错,能吃、能喝、能睡,俨然没出事儿之前的长孙一般。
在宇文述这次孙出生后的第三个月,长孙宇文成龙的情况终于稳定了下来,虽然没有好转,可也没恶化。
于是,另一件貌似比较重要的事情被提上了日程,那就是这个次孙的命名问题。
宇文府三代二公子的名字不再是宇文老夫人这个当奶奶起的,同样也不是宇文化及这个当爹的起的。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宇文化及倒是给自己的二儿子起了个名字,叫做承趾。
可惜的是,当时做为听众旁听的长子宇文成龙一听到这个名字就直皱眉头,一张小脸都皱成了个“苦”字,一副苦大仇深的架势,俄顷小嘴儿一撇,似乎随时有晴转多云转暴雨的迹象。
于是,疑似与长孙心有灵犀的宇文老夫人立即出言极力反对,大骂宇文化及没文化,什么“成鸡”、“成只”,这是人名吗
一通口水喷下来,直把宇文化及批了个体无完肤,险些羞愧得自杀。
最终,这命名权还是老国公宇文述拍板儿,正式将自己的第二个孙子定名为成都,全名宇文成都。
听闻这个名字后,宇文成龙的小脸终于不再做“苦”字状,眼中也闪过一丝亮光,只不过,此刻大家都没有注意到罢了。
宇文成龙出生时,还有许多朝臣前来道贺,甚至当今天子也都派人送来贺礼。而宇文成都出生时,却是一个重量级的朝臣都没有来,只有几个宇文述手下的官员过来借机溜须拍马。
因为,此时的宇文述虽然还顶着上柱国、褒国公的头衔,却已经不再任京官,而是跑到了安州担任刺史总管。
这是大隋开皇十年,即西元590年,冬十月。
宇文二少的出生,在开皇十年自然算不上什么大事儿,甚至连一个浪花都没有掀起来。
可就在宇文成都出生一个月多后,即开皇十年十一月,江南故陈之地发生了一宗大事儿。
一大批的江南士族,造反了
婺州治今浙江金华汪文进、越州治今浙江绍兴高智慧、苏州沈玄懀,这几个是称帝造反的。
另外还有,蒋山今南京钟山李忮、乐安今浙江仙居西蔡道人、温州沈孝彻、泉州治今福州王国庆等,这些人倒是没有称皇帝,而是自称大都督。
几路反叛多的数万,少的也有几千,彼此呼应,残杀隋朝官吏,一时之间,竟在江南掀起一阵血雨腥风。
这些人造反,可不是为了给南陈复国,更不是一群农民伯伯活不下去了,为了生存而造反。
实际上,这些反贼都是江南士族,家里有房有田、奴婢成千上万,平时吃香的喝辣的,活的那是相当的滋润。
那有人就要问了,不愁吃不愁喝,那他们为毛要造反呐
自然是为了权力
魏晋以来,江南选官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
具体这九品中正制如何,咱就不细说了,可有一点,当初魏文帝曹丕推行这九品中正制的目的就是为了拉拢当时的士族。
所以,毫无疑问的,九品中正制,那完全是为了迎合士族利益而设定的。
在知识分子阶层里面,与士族对应的,就是寒门庶族了。对士族有利的东西,自然是要压制寒门的。
推行九品中正制的结果,那就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隋文帝杨坚,那可是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没有之一
杨坚最主要的一个功绩,那就是开创了科举制度。
此外,杨坚还首次推行了三省六部制度。
这两项制度隋朝结束之后为历代统治者所承袭,直到封建制度结束
科举制度的开创,让寒门庶族看到了一条爬向官场高层的康庄大道。自然而然地,这一制度也触犯了士族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