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同人 >清山变 > 分节阅读 90

分节阅读 90(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人们才看清,一顶六尺高的龙辇,上遮九龙华盖,玉座方轸,正中坐着一人,头戴中珍珠顶冠,江牙海水瑞罩披肩下,石青缂丝面貂皮金龙褂子,外套着黄缂丝二色金面黑狐欣金龙袍,瑞罩下微露半边珍珠朝珠,一条束金镶碧玡瑶线钮带,斜露在龙褂外边,很是清秀的瓜子脸,弯月眉,眼眸环顾,微微带笑,看年纪不会超过二十岁,渊亭岳峙的坐在舆轸中,目不斜视伯明翰便知,这就是御极天下垂裳而治中国大皇帝了。

顷刻之间,一片山呼海啸般的欢呼腾跃而起:“皇上万安,万岁万岁万万岁”

伯明翰平生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场景,若不是牢牢记住自己的身份是代表英国女王陛下,只怕也会如斯相应,随同跪下去了

待到皇帝陛下的御辇在山高水长楼前停稳,御座上的年轻人在内侍的虚扶下落足下舆,居中而坐,奕訢赶忙撩起袍服的下摆,快行的几步,到御座前跪倒,似乎在说了些什么,伯明翰等人离得远,听得不是很清楚。就看见皇帝摆摆手,吩咐了一声。

奕訢再一次磕头站起,转身回来:“特使先生,我国皇帝陛下传旨,命我传召前去见驾了。”

“喔,喔。”伯明翰最后一次整理一番身上的装束,确定没有任何问题了,才把礼帽摘下,放在胸前,跟在奕訢的身后,缓步向前。

离得很近了,可以清晰的看见坐在御座上的年轻人,他的容貌比多次打交道的奕訢来得清秀和英俊一些,剪水瞳子黑白分明,非常的有神,唇边带着一抹微笑,正在向走过来的几个人行注目礼。

伯明翰事先经过奕訢等中方人的教导,知道不能和皇帝陛下做眼神的接触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这也是很失礼的。按照当初演礼的程式,有礼部铭赞官高声唱喏,伯明翰等三个人上前一步,单膝跪倒:“大英国女王陛下特使,伯明翰奥尔德勋爵阁下暨大英国驻香港全权总督,五口通商大臣乔治文翰勋爵阁下,大英国驻上海公使阿利图先生阁下,奉上大英帝国女王国书,并诚致大清帝国咸丰皇帝陛下万安”

奉上国书,有内侍取过,交由礼部官员收存,皇帝微笑着点点头:“贵使来京几日,起居之间,可还习惯吗”

“”

皇帝吃吃笑了:“朕倒忘记了。是在问你们”不等孙以文通译,再出口的话竟然换上了熟练的英语虽然口音难免,却也不妨伯明翰等能够顺畅的听懂。

伯明翰吃了一惊,赶忙回答:“多谢大皇帝陛下的关心,外臣等生活起居一应如常,贵国的百姓和官员,对我们也很尊重,很有礼貌。”

“这是最基本的。两国交往,首重的就是彼此尊重二字。贵我两国路途遥远,民风民情大不相同,朕不能要求贵国人也像我朝百姓一般,不过是求同存异罢了。”

“正是这样大皇帝陛下说得无比透彻。”听大清国皇帝陛下的说话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般严厉和凌酷,伯明翰自然也放开了怀抱,他说:“两国交往,正当是在求同存异的方针下寻求各种问题的解决之道,我想,只要大清国和大英帝国能够在这样的精神下展开对话,则任何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奕訢完全听不懂他们在说些什么,心中暗暗叫苦:皇帝若是一时兴起,说出一些不当说的话来,日后再和伯明翰等人就两国政事磋商,他处处以皇上的话作为凭借,自己可就真的是难为了。

但是这样的时候万万不能容许自己插话,只得一个劲给身边站着的孙瑞珍使眼色,示意他出班进言,阻止皇帝再说下去。又或者请旨,命随侍的通译孙以文代为传译。

皇帝看见了他这番做作,苦笑着一摆手:“贵使先生请起来吧。”

“是。多谢大皇帝陛下。”

“孙以文”

孙以文上前一步,跪了下来:“臣在”

“你来传译。”

“是”

“英国特使伯明翰勋爵不辞辛苦,远路而至我大清上国,更为朕携来大英国女王陛下国书、礼物、问候之语,朕心堪慰。”皇帝慢悠悠的说着,“可见英国女王及其臣僚,百姓,心中也尽有君父之念。想彼邦孤悬海外,尚能够心念上国,更应酌情奖庸。礼尚”

“臣在。”

“你和有司酌情商讨,依高庙年间例,一应赏赍、奖庸等物具折回奏。”

“是。”

“恭王”

“臣弟在。”

“等一会儿把英使带下去,赐予茶、宴,好生款待,然后,你递牌子进来,朕还有几句话和你说。”

“喳”

就在山高水长的三层九楹间的大殿中,皇帝临时召见了军机和内阁大臣:“数日之前,朕曾经在朝堂上说过,英人此次进京,朝廷不但要以礼相待,还要借助这样的一次机会,和英人增进交流,古人云,君勿自足,自足则骄,骄则轻,轻则残民以逞。”他又说:“今天和你们说这些,只是想告诉你们,我天朝虽是物产富有,人才辈出,却也要学会放开怀抱,与彼邦交往,万不可做那等自矜犝牛之辈。”

“圣训在耳,臣弟自当奉行不悖于英人交往之中,放开胸襟,以海纳百川之势,容纳四夷。”

“嗯,老六能说这样的话,可见他不是那等拘泥之人。朕刚才的话总算也没有白费唇舌。”

“皇上言重了,臣弟不敢当。”

“这一次英人北上,在天津相会的时候,朕曾经让你和他们说过,此番若是一切顺利的话,允准他们在我天朝的首都成立领事馆。此事嘛,朕和军机处几个人议了议”

听到皇帝再一次提起领事馆的成议,赛尚阿、贾祯等人同时低下了头,皇帝无疑很满意对方的表示,他说:“朕昨天在南书房翻查了一番圣祖仁皇帝实录,其中于夷人之事略有所得。彼等人于一些奇技y巧,也确实有可称道,可供我天朝借鉴之处。便如同牛痘吧。”

第145节 英使陛见3

关于领事馆的选址、建设、人员的补充,中英双方没有很多的障碍,大清朝许诺:在一到两年的时间里,在大清门外棋盘大街不远处的翰林院一角,一处名为东交民巷所在之地,作为大英国驻清国领事馆的新址,一切英国领事馆之官员,随从,家属等人居住在内,大清国任何人等不经事先通传、英方安排,不得入内这些都是国际关系中的惯例,也毋庸多言。

双方会商是在紫禁城中的内阁值屋,每一天几个高鼻窝眼的洋人出入宫禁,弄得朝堂留守大臣人人侧目,不过与英人会商之事本来就是皇帝钦点奕訢为全权代表,随同的人也只有孙瑞珍、李鸿章、宝鋆、还有一个负责通译的孙以文,其他人是断不能从旁打听的,只得是强自忍耐,只盼着会商赶快结束,让这些夷人早早的迁地为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