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 >随身装着一口泉 > 分节阅读 371

分节阅读 37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看到多少足有二三百只。而且它们栖息的地方和平常不一样,落的很低,伸手就够着。这算不算个稀奇”

“不算媳妇,你不会就因为这个把我喊起来吧”整件事情刘军浩已经了解清楚,仍然没有发现稀奇在什么地方。斑鸠群聚这种现象一般人很少见到,可刘军浩却见过不少次。

“那你给我解释为啥它们今天晚上那么多聚在一起,而且落这么低。”见老公波澜不惊的表情,张倩很是失望。

“原因很简单,你今晚为什么点火盆。”经过这么一折腾。刘军浩也没了困意,耐着性子问道。

“当然是冷呀,你说斑鸠也是”张倩醒悟过来。

“对头。这可是我当年捉斑鸠总结出的经验之谈,你别告诉别人。如果让其他人知道,刘家沟的斑鸠该遭殃了。”刘军浩略显得意的说道:“一般人看斑鸠做窝,就想当然认为斑鸠一年四季都栖息在鸟窝内。其实这种看法错的离谱。除了孵蛋期间外,斑鸠很少在窝里边过夜。它们的栖息地和温度有很大关系,温度高低影响斑鸠的栖息地点。

尤其是秋冬季节,天气非常冷,斑鸠一般都会找避风的地方过夜。而且它们有意识的成群居住,晚上还安排有斑鸠守夜。遇到危险,守夜的斑鸠就会大叫,将其他斑鸠唤醒。”

“不会吧,斑鸠有这么聪明吗,我在百科里怎么没有看到过那可是专家总结的。”张倩疑惑的问。

“那些专家大冬天晚上会守在野外观察斑鸠吗”刘军浩不屑的反问。那啥实践出真知,这可是他和刘启勇当年晚上组队打鸟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其实不少鸟类都比人们想象的要聪明,斑鸠也是如此。很多人知道斑鸠回巢前会咕咕叫一阵子,然后才落回窝内。再过上几分钟,另一只斑鸠也会回来。

这种现象很常见,一般人看到估计也不会想那么多。

刘军浩他们不同,经过长时间观察积累,最后得出结论:第一只飞回来的斑鸠是放哨报信的哨兵。如果这只斑鸠发现有危险,就会扭头飞走,这样第二只斑鸠短时间也不会再回来了。

所以当时他们打鸟提出了命中,即要么在斑鸠哨兵赶回来的第一时间干掉。要么耐心等待,等其他斑鸠回巢再打。

斑鸠冬天群聚时道理也一样,气温越低它们停落点也越低。到零下几度时,那些斑鸠快落到地面上了。

有一年冬天傍晚,刘军浩他们几个发现不少斑鸠往村头树林中飞,于是相约晚上过来打斑鸠。

当时看到的情景和张倩刚才描述的很相似,整个树林中不管树木高低,几乎每棵树上都停有斑鸠,而且落得很低。

他们没费多少工夫就捉了整整一麻袋,八九十年代大青山信息闭塞,没有人来收野味。因此捉了斑鸠他们也没卖,每个人分不少拿回自家炒着吃。

随后几天,他们不断出猎,那树林每次都有收获。可一当气温升高后,那个地方却一只斑鸠也找不到了。

“听你一分析,感觉很靠谱。”张倩信服的点点头。

“那当然”刘军浩现在谈性正浓,张口又给媳妇说起晚上捕猎斑鸠的注意事项。最佳时间在十一点之后,那个时间斑鸠处于深度睡眠状态,即使守夜的哨兵也不例外。此时捉斑鸠最容易,偶尔有响声也不会把它们惊动。如果时间太早,用手电往树上照射,很容易把斑鸠惊醒。只要一只斑鸠叫起来,这次行动就宣告失败。

听他讲这么多,张倩悠悠来一句:“你对斑鸠的研究全是捕捉时得来的吧”

“咳那时候年少无知,现在早改邪归正了。”他弱弱的辩解。

第五百三十六章 火头橛子钻泥窝

一连十几日,几乎每天都有游客守在白条河边拍水怪。那耐性,连刘军浩都佩服。他现在已经确定,刘五爷当时肯定看花眼了。

就在这件事情即将转淡的时候,突然有消息传来,几个游客拍到水怪,还把照片传到十八楼。

等刘军浩打开电脑,才发现十八楼已经炒得沸沸扬扬,帖子直接被编辑推荐到首页。短短半个小时内,上边回复已经破两千。这热度,比前段时间发现镇水宝剑还火热。

从照片上看,河滩上雾气还没有消散,因此画面很模糊。

再加上那几个游客站在岸上拍摄,距离太远,只能隐隐约约看到画面中有两个灰色的影子在水面上浮动。

不过从形状上看,应该不是已知的鱼类。

图片下边配有文字解说,几个人当时也听到河中间传来羊叫声,于是循声找去。发现两只“怪物”在水中游动,时而浮出水面,卷起层层水浪,时而沉入水底,消失不见。整个过程持续了十多分钟,期间那怪物还像鲸鱼一样,从头部位置喷出半米多高的水柱。

刘军浩仔细看了几遍照片,不像作假s的。

真有水怪这下他原本的观点动摇起来,随后也在帖子下边发了个兴奋的表情支持。没曾想这一发不要紧,底下不少网友纷纷引用留言,询问他照片中到底是什么东西。

“我也不知道”刘军浩无奈又打出一句话。

那啥,自己虽然捉鱼在行,但到底不是水生生物专家。

帖子下边其他网友的推论倒不少,有的煞有介事说肯定是下游水质污染,某种水生生物出现基因变异,产生了新物种。

也有人推测,从形状上看这东西可能是中华鲟或者白鳍豚。

白鳍豚,这个推测听起来很符合。因为这种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动物背部呈浅灰色或者蓝色,和照片中水怪很像。

很快又有人反驳,绝对不是白鳍豚。从历史记录上看,白鳍豚只分布在小江中下游。而白条河所处的位置应该在小江中上游,中间有两座全国性大坝,白鳍豚不可能穿过大坝而上,一路进入白条河。另外早在几年前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就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国家考察队数次考察,也证实野外白鳍豚的生存数量为零。

此回复一出,白鳍豚或者中华鲟一说立刻沉寂。

不过刘军浩却在下边反驳,其实这网友犯了个地理错误。白条河注入清浦河,再汇入沔水,最后在楚天省省会处流入小江,位置上应该属于小江中下游。作为证据,他还把地图上传到帖子中。

地理位置推翻后,白鳍豚、中华鲟之说再次被人提起。因为沔水在历史记载中,也有两种生物的出没记录。

整个白天,大家兴趣高涨,十八楼讨论声不断。那啥,如果真被证实有白鳍豚存在,那刘家沟绝对要火爆到震惊全国乃至全球的程度。

不出意外的,中午郭记者打电话过来,说要到刘家沟采访。作为水怪的首个发现者,刘五爷再次上了电视。

新闻播出时,白鳍豚在专家口中变成了江豚。因为这东西生存能力比较强,沔水在历史上也是江豚传统分布区。而且它体型比较大,还会喷水。更重要的是,江豚浮出水面时会发出很大的呼吸声,听起来很像羊叫。

这些描述,和几名目击者的形容相符。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