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98(1 / 2)
匆匆向内府走去。
目前卢氏家族的新家主是卢豫,也是卢楚之弟,虽然他不是家族中长者,辈分并不高,但他却始终掌握着卢氏家族大权,长兄既死,他便顺理成章成为了卢家家主。
卢豫年纪不到五十岁,身材略为矮胖,皮肤稍黑,总喜欢眯缝着眼睛,外形虽然不太好,却不妨碍他在家族中的威望,他曾出任梁郡太守,大业九年因涉嫌支持杨玄感造反而被罢免,便一直没有再出仕,窦建德曾想请他出仕为相,也被他婉拒了。
杨元庆进驻幽州城三天了,前去拜访的名门士绅络绎不绝,惟独卢豫却按兵不动,他并不着急,他知道杨元庆迟早会来拜访自己,这是他的一种自信,同时也是卢氏家族的清高。
卢豫正坐在房中看书,门外传来急匆匆的脚步声,“二哥,可以进来吗”是他兄弟卢昭的声音。
“进来”
卢豫放下书,他知道兄弟这两天非常忙碌,每天要忙到很晚才能回来,今天居然中午回来,而且脚步声那么匆忙,声音也有点激动,必然是发生了什么事情,直觉告诉卢豫,应该和杨元庆有关。
门开了,卢昭快步走了进来,躬身施一礼,“二哥,我有事要说。”
“坐吧”
卢豫让兄弟坐下,拎起身边茶壶,给他倒了一杯热茶,眯眼笑道:“别急,慢慢说。”
卢昭端起茶杯说:“今天上午我陪楚王殿下前去仓库视察,他给我说了一席话,我觉得是一种暗示。”
“他说了什么”卢豫慢慢悠悠问道。
“他说曾打算让大哥入太原为第六相,原本已经和王世充达成了交换协议,不料大哥还是没有保住,他很遗憾。”
“嗯你觉得这里面有什么暗示”卢豫笑了笑,继续不露声色问道。
“二哥不觉得第六相之说很有深意吗他为什么要专门告诉我如果仅仅是因为大哥在洛阳为相,他就不会再提此事,既然他在幽州提此事,就意味着是因为卢氏家族的缘故,所以才想让大哥为第六相,他并不是指大哥,而是指卢氏家族。”
卢豫沉默了,他当然明白,杨元庆的话中确实是一种暗示,从杨元庆的相国结构来说,他很在意家族势力,裴、崔、杜、王,都是名门士族,难道杨元庆真打算让卢家为第六相吗
小众作品,能闯进月票前十不容易,还望兄弟们能鼎力支持老高,请投我一票
卷十六铁马踏雪取河北卷十六铁马踏雪取河北第五十二章北平船所
更新时间:201212517:24:32本章字数:4667
杨元庆在一千骑兵的护卫下,一路西奔,将暮色和星辰抛之脑后,当迎来第二个朝阳时,他抵达了卢龙县,在数里外望去,万丈霞光染红了县城,使这座古老的县城沐浴在瑰丽的光环之中。
北平督军董熙出城五里迎接,他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翻身下马,跪在杨元庆面前泣道:“甲七参见少主人”
甲七是当年杨素给排他的编号,一晃已经十三年过去了,他已从年轻的家将渐渐变成了镇军一方的大将,这份经受住岁月考验的忠心也使杨元庆颇为感动,他翻身下马扶起他“你们每个人都有了好的归宿,这就是祖父最欣慰之事。”
董熙擦去泪水,看了看杨元庆,见他容貌成熟,目光里充满自信和淡然,浑身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质,他忍不住感慨道:“当年我离开公子时,公子只有十六岁,现在公子已经成了真正的人中之龙,老主人若还在世,不知该有多欣慰。”
杨元庆微微一笑,拍了拍他的肩膀“不说这个,给我说说高开道的动静。”
“公子要对高开道动手吗”
“那倒未必,只是想了解一下他的情况。”
杨元庆一路进了县城,和幽州相比,卢龙县城内显得破旧而贫穷,城池狭小,估计人口不足千户,街道上冷冷清清,到处是低矮的房屋,坎坷不平的街道,一群群面有菜色的孩子围着他们。
“高开道撤退时带走了县里近一半的人口,官员也全部带走,剩下的都是几千老弱妇孺,粮食已尽绝,幸亏我们来得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董熙叹了口气,心中充满了对高开道的恨,他的妻子就是卢龙县人。妻弟被高开道强征从军,被带去了辽东,他就恨不得明天就发动对高开道的战役,但他也知道。少主人心中早有了计划。
杨元庆点点头,回头对记室参军裴青松道:“立刻发信到太原城,命紫微阁立刻派遣新的卢龙县令,北平郡太守可调雁门郡长史刘子贵担任,乐平令高著文出任长史,永安尉赵琼出任司马,另外再命温彦博速调五万石粮食到北平郡。”
裴青松在马上躬身道:“卑职马上就写”
一行人来到了县衙。杨元庆在县衙内堂坐下,两名士兵搬来一幅地图,挂在木架上,这是北平郡和辽东的地图,董熙拾起木杆,指着临榆关对杨元庆道:“这里便是临榆关,我的一名手下扮作采药人,翻越燕山到了临榆关背后。发现高开道在关后驻军有一万余人,而且召集上万工匠,在凿石修城。”
临榆关并不是后来的山海关。要在更南面一点,因紧靠榆水而得名,北面便是一条燕山支脉,临榆关扼守住了过山隘口,也是一处地势险要之处,大业九年时,杨元庆曾经在临榆关驻扎近一个月,对那里地形非常了解。
但他这次来北平郡并不是为临榆关而来,更不是为了攻打高开道,现在他暂时还不考虑辽东。他要集中精力夺取河北,对付窦建德,这才是他的主要敌人。
杨元庆走到地图前,仔细看了片刻问:“当年元弘嗣造船之地,地图上有吗”
董熙挠了挠头道:“公子,元弘嗣造船之地在濡河口。”
卢龙县就紧靠濡河。杨元庆沿着地图上的濡河向南,很快便找到了濡河口,从地图上看,距离卢龙县大约有百里左右。
“可有路过去”
“当年专门修了一条官道,不过多年没有走,估计已经荒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