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同人 >楚汉争鼎 > 分节阅读 173

分节阅读 173(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你这不是”项他大急,正要反驳时却被项庄制止了,当下项庄又转身对百里贤说道:“子良你说,这事该怎么办”

百里贤微微一笑,望着项他说道:“令尹最担心的,是新田赋法一旦推行,世家、士族和宗族就会联手抗法,挑战王权,要想破解这种局面其实不难,首先,聚集各县之宗族壮丁服瑶役,或者筑城,或者垦荒,这样一来,各县宗族也就无法闹事了。”

项庄点头道:“这事子翼刚才就已经跟寡人说过了,就让这些宗族壮丁去具区泽、去乌江边开荒,国库还能额外增加一笔收入。”

各县的宗族壮丁都去具区泽、乌江边开荒了,那些宗族族老既便嗅到了异味想要有所异动,可他们手下没了壮丁,还能闹出什么动静来至于集中在具区泽、乌江边的各县宗族壮丁,当然得实施军事化管理,再加上没人挑头,谅也不会出事。

百里贤点了点头,接着说道:“其次,大王还得再颁一道恩诏,以犒劳有功之臣为名大幅追加世卿世勋的俸禄,至少要把从世卿世勋身上收缴的田赋如数返还给他们,这样,世卿世勋的利益没有受到损害,他们就不会做出过激的反应。”

百里贤所说的世卿世勋其实就是故楚世族,诸如叔孙贯、屈懿、伍起等等,这些故楚世族的数量虽然不多,只有十几家,可在江东的影响力却极大,别看他们没兵权,可只要他们登高一呼,绝对就会有人举兵响应。

所以,讨好故楚世族绝对必要。

百里贤顿了顿,又接着说道:“最后,就只剩下从江北六郡迁徙到江东的士族了,这部分士族不像世卿世勋身居高位,在军中也没有多少影响力,却胜在数量庞大,江东四郡少说也有上千士族,一旦群起反抗,还是不容小觑的。”

项他连连点头,深以为然:“军师所言极是,江东四郡五十六县的县令、县丞以及诸多属官大多由士族子弟担任,一旦新法触怒了士族,他们也不必公然反抗新法,只是指使士族子弟弃官归隐,局会就会无法收拾。”

项庄悚然:“这倒的确是个隐患。”

想象一下,一旦五十六县的大多数县令、县丞以及属官都辞官不干了,那整个楚国的政局岂不是就要乱套了

百里贤却是微微一笑,接着说道:“所以,在推行新田赋法之前,必须先推行士农工商课,为国家储备足够的人才,届时,士族子弟不大量辞官也就罢了,一旦大量辞官,则正好以储备的人才充实到各郡各县担当重任。”

项他迷惑地道:“军师,士农工商课”

百里贤摆摆手,从衣袖里取出一卷书卷递给了项庄,项庄看完后顿时两眼一亮,然后将书卷转递给了项他,项他看到最后也是神情微动,低声念道:“举凡楚国子弟,无论士农工商,皆可参与国考成绩合格者一律授予公士爵位”

项庄轻轻颔首,公士爵位虽然卑微,每年从国库支取的禄米也可忽略不计,可对于诸多出身农、工、商的寒门子弟而言,一旦拥有了爵位,就像后世的秀才有了功名,也就拥有了出仕当官的资格了,这才是最重要的。

毫无疑问,推行士农工商课的确可以极大消除士族子弟罢工的隐患。

这是因为,除了世家、士族子弟,江东的农、工、商子弟中也不乏读书人,尤其是商人子弟,因为家境殷实有的是机会读书,只是自从卫鞅重农抑商开始,商人地位每况愈下,到现在,商人子弟基本上不可能出头了。

士农工商课一旦推行,世家地位不会受到太大的威胁,估计不会有什么反应,广大士族肯定会激烈反对,但项庄原本就准备对付他们,也就不必再顾忌了,至于农、工、商等寒门子弟,则必定会全力支持新法的推行。

如此一来,新法也就有了第一批坚定的支持者了

举凡变法,在铲除旧有既得利益者的同时,也必定要扶持起新的利益阶层,否则,新法就根本不可能长久。

卫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他在变法的过程中扶持了一大批新兴地主,因此最后既便卫鞅死了,新法也没有废止,而王安石、张居正的变法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扶持起与新法休戚相关的利益群体,结果人死法废。

第261章 士农工商课

公元前200年十月,楚国变法大臣百里贤推出了士农工商课,新法明确规定,只要是楚国的读书人,无论是勋戚、世家、士族子弟,还是农人、佣工、商人等寒门子弟,都可以参加国考,国考各科成绩合格者,皆授公士学位。

所谓国考,计有法家、兵家、农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剑术技击八科,只有八科成绩全部合格,才能授予爵位。

这当然是项庄这个穿越者的主意,项庄深知科举的利弊得失,他不希望楚国的国考成为畸形的八股科考,从而迫使全国学子皓首穷经,一生只读经史子集,对其余著作学说却是不闻不问,这极大摧残了各学科的进步。

这道新法一推出来,顿时便引起了轩然大波。

各大世家倒没什么,他们的子弟可以继承父辈余荫,一生下来起点就远远要比士族、庶族子弟高得多,双方的竞争根本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因而并没有太大的急迫感,但江东士族却感觉到了极大的威胁,因而反应极为激烈。

故楚九郡的士族,在项羽败亡之后,出于对前途的担忧基本上都逃到了江东,他们没办法去跟世家子弟争夺高官厚爵,只能当一些小吏,表现最优异的才能当上县令长,而且江东四郡五十六县的官位就那么些,竞争极为激烈。

现在,士农工商课的推行,更加剧了这种竞争。

因为农人、佣工、商人子弟现在也有机会通过国考获得爵位了,有了爵位也就意味着他们也能当官了,这就极大地挤压了士族子弟的生存空间。

因为农人、佣工、商人子弟的读书比例虽然很低,可绝对数量却不少。江东四郡有大小士族近千,士族子弟足有两千余人。相对楚国可以提供的官位,这已经是个极为庞大的数字了,若再加上为数众多的寒门子弟,竞争就不是一般的惨烈了。

不过,士族的数量虽然颇为不少,却缺一个足以领导大家的大士族。

所谓蛇无头不行,没有一个挑头的领导者,要想对抗王权是绝无可能的,各大世家的名望倒是足够。不过他们根本不愿意挑头联络广大士族去对抗王权,最终士族的反对没能形成统一的声音,自然也不足以阻止新法的推行。

在朝野的争议声中,楚国的第一次国考拉开了帷幄。

对于国考。世家子弟根本不屑参与。士族子弟虽然不情愿却还是报了名,而广大寒门子弟却是踊跃报名,自各郡各县各乡各亭张贴出榜文之后。便纷纷有读过书、识得字的寒门子弟赶赴吴中参与大楚国的第一次国考。

与此同时,楚国令尹项他下发文告,征发会稽治下各县的宗族壮丁约十万人服瑶役,前往具区泽沿岸、乌江两岸开垦荒地,不过此时举国上下都沉浸在对国考的激烈讨议之中,因而这事根本就没有引起朝野的注意。

吴中北郊。已经临时搭起了一排排的茅舍。

这些茅舍是给参加国考的考生准备的宿舍,其中不少茅舍已经入住了考生。当然,入住这些茅舍的考生大多都是家境贫寒的寒门子弟,那些家境殷实的士族、商人子弟是绝对不会住这种茅舍的,这能省得了几个钱,是吧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