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同人 >楚汉争鼎 > 分节阅读 141

分节阅读 14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项庄用人与项羽截然不同,项羽只信任楚人,甚至只信任项氏宗亲,可项庄却是什么人都敢用,如今他的手下不仅有楚人,更有魏人、齐人,甚至大量的秦人,这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如果没有权力、派系之争,那才奇怪。”

英布摸了摸唇角反卷的胡子,笑道:“争,让他们争,争得越激烈越好,最好项庄能跟项他、项佗、项冠全面开战,打他个两败俱伤,到那时候,寡人就能亲提大军过江,不费吹灰之力尽得江东两郡了,哈哈哈。”

蒯彻淡淡一笑,再没多说什么。

自从项庄驻兵历阳,并没有贸然过江那天开始,蒯彻就已知道项庄跟项他、项佗、项冠之间多半是打不起来的,而且,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项庄最终也会从诸项之中脱颖而出继承楚国王位,如今的项庄,在政治上也是极为成熟了。

不过,蒯彻并没有把心中所想的这番话说出来,因为他知道,英布绝对不喜欢听这样的扫兴之言。

吴中北郊,项佗大营。

派出去查探天炎行踪的数百名哨探已经纷纷返回大营,不过都没找到天炎的行踪,自从几天前刺杀失手之后,这个天炎就跟空气般消失了,不过这也在项佗的意料之中,天炎原本就是个独来独往的游侠,这会多半已经远遁他乡了。

不过,找不着天炎,高初、项庄那里可就不好交待了。

犹豫了半晌,项佗突然扭头喝道:“来人,给本将军备马”既然找不着天炎,说不得就只能亲自过江,向项庄负荆请罪了。

第212章 负棘请罪

历阳城郊,在造纸坊附近,这几天又建起了一个印刷坊。

百里贤仅仅花了一个晚上,便把常用的五千多个文字全部由小篆体转译成了楷体,遂即项庄又让公输车安排雕工雕刻字模,几百个雕工夜以继日,只用了不到两天,便将五千多个常用字全部雕刻成了字模,像之乎者也等常用字,更是雕了上百个之多。

遂即就是排版、印刷,等到第三天的下午,华夏文明史上第一本线装书尉缭子四十二篇就正式诞生了

百里贤、武涉各拿着一本尉缭子四十二篇,不禁感慨万千。

百里贤、武涉都非常清楚,书藉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毫不夸张地说,书藉就是读书人的生命,就是读书人的一切,不过,由于竹简、木简制作不易,而且笨重,导致书藉的抄录、流传成为很大的现实难题,既便是儒家学派的皇皇巨著论语,也只能在小范围内流传,许多书藉更是些孤本。

就说咸阳国家图书馆内收藏的几十万卷书简,项庄专门腾出上百辆牛车载去九原,从九原南下江东时,又用了好几千匹驮马才不远万里驮回了江东,这几十万卷的书简里面,至少有一大半都是孤本,其中就包括儒家学派的另外一部巨著尚书。

这么多孤本,天下读书人原本根本就没机会阅读,可是现在,有了纸和印刷术,有了手中这本薄薄的线装书之后,天下读书人就完全有机会阅读到大秦国家图书馆中收藏的几十万卷书藉了,因为这本线装书造价并不贵,而且不重

有了这些线装书,书藉的流传将变得非常容易

“上将军,这可是件大事哪”武涉激动得声音都变了。

百里贤更是向项庄深深一揖,肃然道:“上将军,你替天下读书人办了件大好事,在下替全天下的读书人谢过上将军”

“言重了,两位先生言重了,而且这也是公输先生的功劳。”项庄摆了摆手,又吩咐公输车道:“公输先生,还得麻烦你把诸子学说等一百多种书藉印出来再装订成书,每种书藉各要两百册,本将军还等着急用。”

“喏”公输车揖了一揖,领命去了。

百里贤微微一笑,忽然说道:“上将军,这可是一份大礼”

项庄选的这一百多种书藉都是经典名著,可既便是江东最大的老世族叔孙氏,也未必能收藏有其中一半的书藉,像尚书这样的孤本,更是绝无仅有,完全可以想象,当叔孙氏的族老叔孙贯收到这批书藉时,将会何等的惊喜

对于诗书传家的世家大族来说,书藉几乎就是他们的命脉

“是么”项庄摸了摸唇角的胡子,淡然道:“但愿如此。”

这批书藉绝对会得到江东世族、士族乃至宗族的热烈欢迎,项庄此举也必定可以达成笼络人心的目的,不说收买全部的世族、士族以及宗族,至少收买大部分是不成问题的,然而这些世族、士族乃至宗族却并不知道,书藉的出现,将彻底改变他们未来的命运。

本来,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这些世族、士族经过两汉四百余年的演变,最终将形成门阀的雏形,在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后,门阀的势力将会达到巅峰,从此以后,高官显爵被士族完全把持,庶族则完全丧失了进入权力中枢的可能。

到了西、东两晋,就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畸形权力格局

套用后世的术语,这种畸形的权力格局就叫阶级固化,一个阶级固化的社会,是没有任何希望的,也必然会走向衰弱、灭亡。

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个结论的正准性,由于国家的上层建筑长期被依附于各大门阀的一小撮士族子弟所把持,大量有能力的寒门子弟无法上位,无法为国效力,许多寒门子弟空有浑身本事,空有满腔热血,却根本不受朝廷重用。

这种畸形的权力格局最终导致了两晋的长期积弱,进而导致了五胡乱世的悲剧,如果不是武悼天王冉闵横空出世,华夏血脉只怕早就断了。

然后直到隋炀帝史无前例地推行科举,门阀体系才终于土崩瓦解

如果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那么隋炀帝就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二帝,隋炀帝对于华夏文明的贡献虽然略逊于秦始皇,却也是不遑多让了,推行科举铲除门阀这颗毒瘤是其一,其二就是修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从此使华夏南北完全融为一体

不得不说,对于秦始皇、隋炀帝这两位帝皇,后世史书的评价是极不公正的。

不过,隋炀帝之所以能够推行科举,却是有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的,那就是数量众多的寒门学子,如果没有价格低廉的书藉,如果没有数量众多的寒门学子,隋炀帝就是想推行科举制度都没有机会。

现在,书藉提前出现了,在不远的将来,也势必会有数量众多的寒门学子涌现出来,那么世族、士族还有机会形成门阀体系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既便世族、士族极力地想要沿着原定的历史轨迹把持权力中枢,项庄也绝不会答应。

未来的大楚帝国,人才的选拔将会直接跨入科举制度

大秦帝国的耕战体系,将进一步演变成为大楚的耕读战体系

大秦帝国推行纯粹的耕战体系,奖励农耕,奖励战功,并且把获有爵位的农夫、战士大量任命为各郡各县的官员。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