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80(1 / 2)
生扼住,只分析道:“朝廷是陛下的朝廷,百姓也是陛下的百姓,本该不分轩轾报纸这个东西,既是朝廷的,也该是百姓的如果报纸成了石祭酒所说那样的报纸,后果将如何文人互相吹捧之下,长此以往百姓只知有朝廷,而不知有陛下了”
归德长公主不是蠢人,李佑稍稍点拨,便立刻明白了事态。如果彻底成了文官把持的朝廷喉舌类报纸,显然对天子是不利的。
生怕千岁殿下理解不到其中意义,并为了自己的事业,李佑不惜暂时充当了文官集团的叛徒,很露骨的说:“以我的看法,陛下应该鼓励报纸议论针砭朝政只有如此,才可在舆论里牵制文官,稍稍挽回被动情势”
这一句,确实深深触动了归德长公主,让她陷入了长达一刻钟的沉思
到了次日,太阳照常升起,李佑来到国子监。他刚坐定于彝伦堂西房,便见石祭酒主动上门拜访。请进来后,李佑只顾低头喝茶,连寒暄也没有。
石祭酒并没有着恼,“李大人不要失了方寸,本官前来只是想告诉你,昨日之事乃是朝中衮衮诸公挑拨你我内斗而已。”
当局者迷,李佑却没想到这些,闻言抬头道:“请讲。”
“无论你如何想,昨日本官阐述心中所思,确实只为抒发见解,并未主动求官,也实未曾料到被推为办报总裁官。”
李佑回想当时情况,石祭酒的确没有开口说要当报纸总裁,是徐首辅主动提出要推举石大人的。
不过明面上虽是这样,但是官场中的事情,用得着事事明说么谁能确定真假虚实这方面轻信别人的,都是缺心眼,更别说李佑本性多疑。
石祭酒见李佑并不表态,进一步解释道:“按说任用我为总裁,你便不合适留于此地,朝廷应当将你调离国子监,另行委派差遣。然而昨日却无一人提起,这便可以说明,诸公故意留了你在国子监。
其居心昭然若揭,无非就是期望你与本官争斗,他们也好趁虚而入、渔翁得利,将报纸掌控住。所以,本官请李大人不要中计。”
不得不说,石祭酒的话很有道理,李佑又想起,昨天石祭酒可是放了地图炮的人,转眼间就被重用,其中果然有些说道。再说以石祭酒的为人,也不至于跑到这里使诈。
好罢,道理是道理,行动是行动,如果讲理有用,那么还要行动作甚李佑放下茶杯,试探道:“那就请石大人向朝廷上疏,辞掉办报总裁差遣好了。”
石祭酒沉吟片刻,果断拒绝道:“无论什么缘由,既然朝廷将重任托付,本官便只有尽心去做,焉有推三阻四之理何况凭心而论,本官不以为李大人是合适接手办报之人,公器也不能私相授受,所以让贤无从谈起”
李佑怒道:“这就是石大人的诚意你就是这种态度,还劝我不要中计”
“言尽于此,随便李大人怎么说,但公私有所不同,本官问心无愧”石祭酒起身告辞。
好罢,真正正直的人是值得敬佩的,但是也仅此而已。李佑其实并没有在意石祭酒是不是请辞,他只是朝廷诸公推出的前台而已,没有石大人也有张大人王大人之类的。
第六集 名震京师 第605章 短暂的平静
在平淡的二月中旬,春节渐渐已经成为记忆,正当京师官场缺乏新的火爆谈资时,闹出踢门事件的李佑也就勉为其难的充当了话题人物。
李大人因为工作问题,在内外廷集议时与当朝大学士和九卿争执不过,在众目睽睽下怒发冲冠踢飞了午门东朝房的门扇这个话题算是填补了目前的空白期,为近期比较夺人眼球的事情。
李大人这一脚,算是公然表达了对大佬们的抗议,和屡屡被打压的不满,把自己受的委屈晒在了光天化日下。在性格官员辈出的大明朝,也是很有个性的动作了。
其实官员有个性不要紧,但表现个性不恰当时,就很容易遭受非议和排斥。不过在这次,大佬们发现舆论风向和他们想象的有点不一样。
“连在宫中踢门的事情都做出来了,可见李大人当时已经怒不可遏,情绪激动到了极点啊。”
“李大人这次虽失态,但也是情有可原。公道的说,老大人们有些不厚道了。若非如此,焉能把李佑逼成这样”
“他提倡办报,也是想做出一番事罢,可正在筹备时被老大人们横插一刀。如果是将此停掉,无可厚非,但老大人们却是将此事夺走交与他人,这岂不是公然羞辱人么。”
“不止本次,李大人这是两次怒气累积后忍不住发作,须知神仙也有火气,何况是凡人。”
“是极,李大人先前本无过错,费心费力斗倒段公公这等奸邪,于国于民件好事。但之后却丢了提督五城兵马司,被老大人们螳螂在后般的打发去国子监,定然已经憋了一肚子气。到了国子监,又连番遭遇这等不平事,能不发火就见鬼了。”
同情声中,翰林院编修李登高却对同僚议论道:“诸君不要受李佑欺骗,他踢门绝对是故意为之其目的不过是引起朝中关注和议论而已”
“那又怎样,反正李大人确实受了委屈,叫唤几声也不为过。”同僚们笑了笑答道。李佑的打算谁看不出来谈不上什么欺骗不欺骗的,李编修说话忒幼稚,不成熟。
踢门这种事儿放在别人身上,必须要落下一个骄狂、目无尊卑、不知天高地厚的评论。一个五品官员,还敢不服气十五个大佬的集体决定吗换句话说,一个五品有什么资格不服气也配不服气么真当官场规矩都是摆设么
但是放在李佑身上却让人感到有几分“和谐”,并不觉得是“坏了规矩”,就是翻脸也要有翻脸的资格哪,李大人仿佛就是一个具备资格的人。
究其原因,大约是因为李佑将前司礼监秉笔太监、天子大伴段知恩斗垮后,声威不是声望悄然与以往不同了。这无关乎品级,只在于人心。
从前李佑与诸阁老相争,很大才程度上都是借势狙击,他最多就是个致命一击次数比较多的狙击手。
到目前为止,李大人并没有真正斗倒过一个大学士,无论徐首辅、彭阁老还是袁阁老,虽然在各种事情上屡屡遭受狙击,但都还在内阁里坐着。当然,各位阁老同样也都奈何不得李佑。
不过去年年底李佑下野后,只布局了不到一个月,就在年前最后几天干脆利落的让段知恩倒台了,这震动是不同寻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