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1 / 2)
是穿子不传女的家族秘密。所以您就得不断的试,看看怎么配出来的白汤既不会破坏麻辣烫本来的味道,又能提高麻辣烫的鲜味。”
高山听到这番话,点了点头。他现在是真觉得眼前的青涩后生是有料之人,现在他的麻辣烫店还是如很多普通的麻辣烫小店一样在用煮麻辣烫的底汤来当白汤使用。
也就是说当客人觉得太辣时,他就会舀一勺煮麻辣烫的钢锅中的一勺底汤去冲淡。虽然说眼前这少年说的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是要想把麻辣烫店做大,自然是要正规化,要正规化就不能凡事只做到差不多就成,必须要精益求精。
而且再说了,中国早年间的知名饭店里哪家不是都有点传家的秘密高汤配方之类的东西把少年说的白汤这点扩大来说,就算是煮麻辣烫的底汤也是要花功夫细细琢磨琢磨的。
高山正想着,就听沈红星继续说道:“刚才是说白汤,现在说下红汤。什么是红汤就是油泼辣子的辣椒油啊。陕西的油泼辣子而生成的辣椒油不仅增加了辣椒的香气,而且又不如真正辣椒哪么辣。
所以煮麻辣烫的时候要摆两口锅,一边是普通底料另一边就是小火加热的辣椒油。这辣椒油怎么来自己做呀,这样才能压缩成本。买了辣椒,然后把油烧滚再浇上去,变成油泼辣子之后把里面的辣椒油倒出来个九成,剩下的一成就是保持辣椒本身的香气。
然后这九成的辣椒油就集中到锅里,这样客人不管要什么程度的辣您都可以通过辣椒油的多寡来控制不是。这样出来的麻辣烫不比别人家的鲜香的多了就算万一客人觉得还不够辣,您那不是还有控掉了九成辣椒油的辣椒呢么,把那些剩下的辣椒装在调料罐里,随客人自己放。”
以上的这些都是沈红星在未来一家他经常去吃的连锁麻辣烫店里跟老板聊出来的心得。当然并不知道沈红星底细的高山,听了这番话只是两眼冒星星,直觉的让自己找到了一条东山再起的路子。
而之前一直在攒怒气的高原则是呆掉了,她傻傻的看着眼前这个变得跟以前完全不同的沈红星。以前的沈红星青涩天真,从头到尾的平凡无奇。但是眼前的沈红星却是变得神采奕奕,脸上充满了自信和游刃有余的那份轻松,这表情直让高原隐约回想起几年前意气风发的父亲。
第一卷 从泥鳅到杂鱼 第六章 经营之神
“不仅配料正规化,而且还可以开展新的经营策略拓展客户群。”沈红星神采奕奕的说道。
“呕这个怎么说”高山现在感觉自己简直是个刚上学的小学生,他想马上找纸笔记录下来沈红星的每一句话。
“所谓的拓展客户群,说的简单点就是要降低客户购买您产品时所付出的成本。
打个比方:如果您的一个老客户就住在您店附近,同时您店里的商品价格又廉价,想必这老客户甚至会天天来光顾。
但是如果您的店是在国外呢在忠实的客户要去您店里消费一次都需要办理出境手续和签证,然后再花万把块的飞机票钱,这样才能买一次您的商品。
这样顾客付出的成本太大,除非是忠诚度达到百分之一百万的顾客才会去。”
这个比方很通俗,高山脑海中隐隐约约的、气氛上差不多是联想到了什么的感觉,但是硬要说是联想到了什么的话,好像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
还没等他细想,沈红星就继续说道:
“所以这个道理推广到小处,比如我很喜欢吃您家的麻辣烫,但是我家住的比较远,过来吃一次路上就要骑半个小时的自行车,我这人又比较懒,肯定不会天天来,一个月来个两三次就算多了。
这段路程就是我来消费时付出的成本,而您如果要扩大营业额、拓展客户群就需要降低我消费所付出的成本。手段就是外卖
您找个小印刷厂,比如二中就有个附属的小印刷厂,印个几千份的传单。传单上边做好表格,列出来贡丸啊金针菇啊各种素材的价格,然后再印上您店里的电话,标明只要价格超过5块就可以免费送外卖上门。
纸张就用那种最便宜的草浆纸甚至是报纸回收利用的再造纸,16开大小的一张大概可以把成本压到两三分钱。
然后可以周末找人在人流量最高的商业街上发这种传单,然后可以过段时间就找小工把这些传单塞到每个居民小区的每家每户的信箱里。
这样就可以把潜在顾客购买您产品而付出的成本降到零
甚至可以应顾客要求帮顾客带买些别的小东西一起送上门,比如洗衣粉啊香烟啊之类的。
这样顾客付出的只是成本只是走几步拿起电话,然后付一分钟的电话费而已。”
高山瞪着眼睛看着眼前的这个长相普通但是神采奕奕的年轻人,他完完全全听傻了。这个年代高山沈红星所在的云港这个地级市只有那种刚刚流行起来的快餐外卖店才有人送外卖。
这种快餐店用个巨大的泡沫饭盒装几菜几汤,然后接到客人电话后由专人骑摩托送达。
但是这种快餐店其实更类似于兼职,因为大部分这种快餐店就是在老板家里的后院开的,他们为了降低成本而不租商业店面。这样某种程度上反而限制了他们的上升空间。
可是除了这些快餐店以外,“正经”点的饭店,甚至是路边的小饭店没有一家开展这种外卖业务的。
高山有点震惊了
他以前的时候见过很多小学都没毕业,基本没什么文化的大老板。他也知道很多时候老板不需要懂很多事情,也就是所谓的“老板缺的是方向”,老板需要考虑的永远是大方向。
老板确定好了未来的方向之后,将大方向细化成可执行的方案则是属于中层干部的活。
所以确切的来说这个世界上的确是有人天生适合做老板,就如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一样,他没上过学而且是个米铺的小伙计出身。
当他靠买米赚够了几十万美金以后,投资了当时他完全不懂的塑胶行业。几十年以后他投资的那个小塑胶厂成为了“台塑集团”,而那些花了二三十年去好好学习,去研究塑胶是什么东西的高级知识分子呢唔,他们成为了王永庆雇佣的工程师
所以高山心里暗暗有种自己碰到了一个“经营天才”的预感,眼前的年轻人看样子是自己女儿的同学,那样差不多也应该是十五岁左右,十五岁王永庆和比尔盖茨之类的人十五岁的时候肯定没眼前的年轻人懂得这么多。
虽然眼前的年轻人经营头脑不错,但是估计大概没有什么实际操作经验,对人情世故之类的可能还有缺陷,不过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这个年轻人一定会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