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47(1 / 2)
是穿梭往来送片子的文吏,院子里还有上百个读书人候着,等待吴大人的接见。
原来却是王屋的鬼主意,这次应天府院试,这个王大人和其他八县的知县们都收了不少好处,还将自己的门生和熟人子弟都点了秀才。本来,这也是地方科举的一个潜规则,每年总有不少这样的人情关节要过手。
问题是,吴节对这事颇有微词,昨天还同赵知县翻了脸。交卸了大主考的官职,就要赶去杭州。
王屋和八个知县下来商议了一下,一致认为这科的主考官依旧是吴节。只要他依旧是主考,也不好意思上折子弹劾大家。再说,以吴节如今的权势,别人也不敢来查。
所以,贡院索性连夜将喜报送了出去,一大早就张榜公示,来了一个生米煮成熟饭。
也因为这样,一大早,得了功名的秀才们纷纷跑来拜谢恩师。
秀才们都说,一般来说,主考官取了士子,都会在贡院设宴宴请中式的考生。
到时候,自然会收不少好处。
像吴节大人这样,一考完就飘然而去,一毫不取的,却是头一遭遇到,真是大大的清官啊
不行,吴大人自重清名,可咱们却不能落了这一片心意。于是,都备了礼物找上门来谢师,并为大主考送行。
拜师的礼包自然是少不了的,在耳房里堆成了两座小山。
就这样,吴节竟然被门生们给叨扰了一整天,不但没走成,行李又重了三分。
到晚间,总算轮到最后两个人。这两人一人是黄东,一人是朱茂。
朱茂是最后一个到的,本来他对自己中秀才一事已经不抱任何幻想,可黎明的时候却意外地接到了喜报,顿时忍不住痛哭失声,知道这是吴节对自己的恩典。
自家的水平自家知道,朱茂本就是读书读迂了的,以他的水平,也就是一个老童生的料,这辈子根本就别想在这上面有所造就。这次能够中秀才,全靠吴节的垂怜。
如此深恩,怎可不报。
于是,朱秀才就寻思着要去拜师谢恩。可他穷无立锥之地,又如何置办礼物。就在城中奔走求告了一整天,这才借来了二两银子,赶到吴节住所。
等进了吴节院子,水生接过他手中的红包,用手掂了掂,笑道:“朱秀才,你这回才算是真正的秀才了,老爷说过,朱茂肯定会来的,让我一看到你就接过去见面。呵呵,我说秀才,你怎么才准备了这点包银,别人来最少的都是二十两,你才二两,未免太小气了。”
朱茂脸一红:“水哥儿,实在是实在是咳”
“咳什么咳”水生将红包还给朱茂:“大老爷说了,不许接你的银子,走,别磨蹭了。老爷已经被你们耽搁了一天,正着急呢”
“是是是,小生这就去。”
等朱茂进了书屋,就看到吴节正一脸严肃地同黄东说话。
吴节:“黄东,你如今也算是个有功名的人了。我也知道你读了十多年圣贤书,学业也算勉强。怎么胸中就没有一股子浩然正气呢,君子处世,当敦厚纯良,与人为善。”
“是是是,士贞洁大人恩师教训得是”黄东满面的羞愧,一时知道该如何称呼吴节。吴节是他的同窗、又是表哥,又是恩师,这关系实在太乱了。
他其实一大早就过来了,吴节因为厌烦他势力,故意将他晾了一日,就是要给他一个教训。
吴节淡淡道:“黄东,按说咱们是亲戚,自然要对你过加照顾,这次勉强点了你一个秀才。却不是因为你是我吴某人的亲戚,主要是你的文章还算过得了眼。今后不许在别人面前提起你我的关系,否则,我第一个办了你。退下吧”
“是。”黄东这才一脸羞惭地退下了。
看到朱茂,吴节面上露出笑容,朝水生点了点头。
水生从书架子上拿下一个小包袱和一封信递给朱茂:“朱秀才,也是你的造化。这是大老爷给你的五十两银子,还有一封信,推荐你去江浙盐道衙门当个书办过活,若这样还饿死,那就是你没用。”
朱茂“哇”一声哭了起来:“多谢恩师,多谢恩师。”
吴节叹息一声:“好好生活,世界上并不只有科举这一条路。”
总算将来拜师的考试们打发完毕,时间已经到了下午四点钟模样,吴节就坐了轿子去码头。
到了地方,却见王屋等人已经等在那里,来给吴节送行。
码头上还积聚了上千人,其中有不少都是书生,为首的两个老头手上捧着一块谢匾,上书“至德至公”四个大字。
见了吴节,千万人都同时大喊:“青天大老爷啊”
一刹间,山呼海啸,倒让吴节大吃了一惊,忙问身边的王屋:“王大人,这是怎么回事”
第四百零四章不妨争取
这次应天府院试,老实说真他娘一团糊涂,吴节没想到自己第一次当考官,就遇到这种糗事,心中自然不快。
这事情若传出去,对自己清誉有损,可万万没想到,却有人给自己送匾,这事倒是希奇了。
王屋依旧那副笑眯眯与人无害的样子,低声在吴节耳边嘀咕了半天。
吴节才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原来,吴节昨天被王屋和赵知县弄得大为光火,接了圣旨之后就拂袖而去。
下来之后,考官们又商量了一下,这一期录取的秀才中有二十多个关系户,而且名次都不低,吃相是难看了些,怎么这也得取几个寒门士子才对。
可卷子已经审阅完毕,如果推倒重来,得让考生们重新考九天,这事根本就没有操作的可能。
正郁闷中,王屋缓缓道:“不是可以搜遗吗依本官看来,吴大人少年得志,对于钱财一物根本就不着紧,倒是名声二字极为看重。”
众人眼睛都是一亮,连声说:“王大人果然是老于宦途,高,实在是高。”
于是,大家又同时动手,在被淘汰的卷子中寻了些得用的卷子,专挑寒门出身的考生,一口气又取了五十来人。
然后连夜写了榜文,张贴出去。
天亮的时候,满城读书人一看榜,榜文前面二十来人不是官家子,就是富豪后代,颇为不满。再看后面,都是穷秀才家的子弟,无钱无势,不想竟被主考大人搜遗出来了,读新刻出的朱卷,文章也是精彩,于是,南京城里的读书人就纷纷传说。今年院试场上出了个大清官吴节。中秀才的考生特别感激,联合了满城市的老儒,敲锣打鼓来到码头,给吴节和贡院献了谢匾,上书“至公至德”
看到众人崇拜有感激的目光,吴节哭笑不得。
这期考场的糊涂事不少,却不想是这么个结局。
他忍不住白了王屋一眼:“王大人好计较,这次院试。还得多亏你的帮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