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8(1 / 2)
“啊这要由当局决定了。”
“不公平”
“什么不公平”
“由当局决定为什么”
“当局要分配工作呀”
“为什么要工作呢”
“不工作去月球做什么”
“我要去”
“要去做梦也可以去呀”
文湘琳两手紧抓文祥的肩膀,使劲地推摇着:“我要去我不要做梦我不怕死我要去月球陪叔叔”
文功急忙把她拉开:“胡闹这么大的姑娘了,怎么还像个小孩”
文湘琳顺势扑在文功怀里,号啕大哭起来,她一边哭,一边结结巴巴地说:“爹,你老是说,说你好可怜你看,呜叔叔比你更可怜,人家孤孤单单一个人在月球上,我们为什么不搬过去陪叔叔呢”
“好好我们去”文功被她闹得无计可施,只好让步。
“爹你说话要算话哟”文湘琳立刻又破涕为笑。
“当然可是你希望我死吗”
“爹不许你说死我不许你死”
“那我怎么去”文功得意地笑了。
这就是家,几个人紧紧地绑在一起。好、坏、是、非,喜、怒、哀、乐,就像一个大拼盘,不论酸、甜、苦、辣,每个人都得吞下去。
人要到有了这种认识,才能享受家庭的温暖。如果个人自我意识太高,凡事只想到自己,那么家庭会变成牢笼,人生也成为杀伐无尽的战场。
文祥本是个家庭动物,他对小倩的失望,只是对生理需求再反思的结果,并不代表他鄙视婚姻。他自绝于外人,正是渴望家庭温暖的反照。太高的期望,太多的憧憬,而现实又是如此无情,他生怕亵渎了深藏心底的圣坛,不得不幽居在无人的荒原上。
文湘琳的孺慕之思,推己及人的襟怀,显现出人性高贵的情操。假如,假如小倩没有堕入肉欲的深渊,假如他们有了下一代,他们的儿女不也正是这样吗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开宗名义就说:“所有快乐的家庭彼此雷同”,也许快乐之源正来自家人休戚与共,荣辱并及,相互结合成一体。
原先只是不得已的造访,几天下来,不意满足了文祥多年来天伦之思。在这斗室中,无时无刻不是充满了笑声、洋溢着欢乐。
只是,一加一未必等于二,成串的欢笑并不能缀成长远的幸福。等文祥问到文湘琳的学业,他得到的回答却令他痛心疾首。那筑得高高的欢乐,就像沙滩上堆出的沙堡,经不得风掀浪鼓,立刻坍塌不存。
文湘琳读的是社区学校,有顶尖的师资,一流的设备以及最新的教材。令人扼腕的是,她已经完成了第十二级的课程,却连一封信都不会写。谈到阅读能力,她自己信心满满,文祥细问之下,原来她“阅读”的,都是些漫画、卡通、立体动画影集。
社区学校是当今世界的潮流,学校规模不大,都设在有学生的社区中。一应管理事务概由电脑负责,师资一律是电脑教学系统,每个学生都有一台电脑,全部以网络相通连,在虚拟实境下,可以和世界各地同级的学生一起学习研讨。
其实学校制度早已式微了,人随时可以向电脑学习,甚至于人已没有学习的必要。但总有些家长,为了各种不同的理由,希望他们的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只是人类长生不老的结果,没有新生的一代,到今天,学校里只剩下高年级,学生也寥寥可数了。
电脑教学系统是一些教育专家共同设计的,以寓教育于娱乐的方式,效法美国二十世纪七○年代一种广受欢迎的电视教育节目--芝麻街,把各种知识设计成人人看了开怀欢畅的闹剧。不错,吸引孩子来学校上课的目的是达到了,只是孩子在大笑之余,究竟有多少知识装进了那滴水不入的脑袋,那就无人闻问了。
教育专家得意洋洋地宣布了学子的学习成果,他们说:“你们不妨逐项审查,在我们精心的制作下,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我们有科学证据,学生的专心度提高了百分之八十学生的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九十我们做了学生问卷调查,他们的满意度更是百分之百”
社会学家振振有词地表达了他们的见解,他们说:“教育的意义在于为社会服务,造福人群你们看今天的社会多么美妙人人有轻松愉快的工作,人人有超高的生活水平,人人有良好的行为,人人有正确的思想犯罪率等于零人人自由人人平等要知道这都是教育成功的明证”
政经界更是夸诞,个个自命为时代的救主:“看看我们伟大的教育改革我们把人从知识的奴隶中解放出来,孩子们唱歌跳舞的时间,有史以来第一次超过了读书的时间。学生不需要考试就可以取得各种文凭。知识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每个人都有相等的智慧。学生的性知识已经降到及龄学童保险套已被淘汰未成年妈妈完全绝迹”
事不关己,关己则乱当文祥了解了他这位侄女的情况后,忧心不已。反而是做父亲的看得比较开,他安慰文祥说:“读书做什么不读书不是一样活得好好的”
真是暮鼓晨钟,就这一句话,让文祥思索了大半天。是啊,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自己当年读书时,从来没有想过。到了社会上,好像所读的也没有真正派上用场。学了几年的西洋艺术史,结果去从事资料编码工作。
在二○○六年,曾经有人做过统计,全世界真正学以致用的,还不到百分之二十。另外还有一种认知,就是对人类社会有贡献的人,他们的贡献百分之九十与其所学无关。这样说来,教育的意义与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话又说回来,社会上如果没有文凭这种门槛,社会制度将更难公允地执行。自私原是一种可耻的心态,人总会以各种美妙的装饰,如传统、家族、阶级等把它遮掩起来。任何一种优渥的职位,必然是付出最少而收获最多的,却又永远被少数利益既得者把持着。结果不得不用文凭这种障眼法,至少还可以维持部分的公平。
有几个人了解事实的真相又有几个人愿意牺牲个人的私利,换取大众的公益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多半不愿多事,隐忍不言。他们知道人类社会对大自然而言,不过是变迁的过程之一。但对个人来说,却是实验的环境。真要讲公益,就只有任人在挣扎中成长。
但是,无知之辈还没有触摸到社会的脉动,就喊得震天价响。无知又自卑的人,怕别人笑他是聋子,更是随时跟在后头起哄。于是教育也走上了街头,由多数教育少数,最后无知无识的下一代、下二代,便成了无知的祭旗。
时到今日,电脑万能,还需要人来为社会服务贡献吗有谁见过动物园中,管理的动物给被囚的动物开班授课的镜头人本来就是野兽,是灵长类的贵族,根本不是读书的料子。人的眼睛是为观察远距设计的,书看多了就会近视;任何姿势摆久了,肌肉便要抽搐僵硬;肢体、器官如果不能充分发挥机能,就算不造反,也会罢工怠职。
在二十世纪以前,至少,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读书是为了明理。四书之一--大学第一章就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里所谓的“大学”,不是后来五四运动,请来了德先生、赛先生坐镇的那种金玉其表的大学校。这个“大学”是指博大的学问,使人读后“学大义焉,履大节焉”问题在西方没有大义大节的观念,所以进了大学校,就一定会“得大名焉,争大利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