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19(1 / 2)
,人们看到的照片都是用一个公司的器材拍摄的,还有这个公司发明、制作的电影;还有”老藤普如数家珍般,将叶枫这些年做过的事情,一一道出:“如果这样的公司,还上不得台面,那么罗斯柴尔德,也同样不值一谈。”
叶枫脸上带着微笑,小口小口抿着杯中的咖啡,入口清苦,回味醇香,老藤普的话勾起了他对过去的回忆,似乎无论做哪一件事,都不是一帆风顺,虽然他总能以超前的眼光化解危机,但其中甘苦,远不如表面看到的那样轻松,或许正如这杯咖啡,回味时方觉无比醇香。
“小家伙,累吗”
突如其来的这句话,让叶枫微微一愣,随即苦笑着点了点头:“其实,我更想做些简单的事情。”
“你崛起的速度太快,虽然一直很努力,但根基还是不稳。”老藤普微微睁着双眼,看向叶枫:“一株参天大树,旁边总需要一片树林拱卫。”
“我愿意去做这片树林,在大树下悠然成长。”
叶枫和老藤普相视一眼,随即哈哈大笑。
老藤普恭维叶枫和他的公司是参天大树,叶枫则谦虚地表示,他的公司只是一片小树林,至于谁是大树,他还在寻找。
“我只是个科学家,我经营的只是公司,当然希望能不停地生产出,改变这个世界的东西,我想做的只是这些。”叶枫不自觉地学老藤普的样子,微眯着眼,像是在缅怀什么:“我需要有堵靠得住的墙,让我不受其它事情的影响,同时,我也会拱卫着这堵墙。”
叶枫静静地看着老藤普,对方也看着他,很久没有说话。
谁是那株参天大树,谁是旁边那片树林两人都在心底琢磨着。
“藤普坦得家族,已经不在舞台中央很久了。”老藤普睁开双眼,低头喝了一口咖啡。
“只有经历过共同的成长,大树和树林的根系才会纠结在一起,部分彼此。”叶枫微笑着回望老藤普,口中打了个比方。
老藤普闻言展颜一笑,说到这里,双方的意愿都很明确了,藤普坦得家族要再度回归瑞典政治舞台的中心,就要得到诺贝尔公司的支持。
而诺贝尔公司未来的发展,又必须寻找可靠的政治力量进行结盟,正在寻求复兴的藤普坦得家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埃尔文年纪轻轻,就知道利益笼络的重要,政治智慧让人佩服,但有的时候,不仅要结之以利,更要迫之以势。”结盟的事情谈完,老藤普马上给叶枫出主意:“电报网这件事,更是如此。”
第四集 电的革命 187 新闻发布会
更新时间:20081111 9:15:30 本章字数:2456
了利益,还要有“势”,有实力。
诺贝尔公司有实力,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都有足够的积累,与德士邮递公司,及其背后的季尔家族相比,所欠缺的恐怕只有历史。
至于“势”,也可以算作一种实力,季尔家族在瑞典经营数个世纪,关系根深蒂固,德季尔更是内阁司法大臣,这一点,诺贝尔家族无法相比。
虽然,在与藤普坦得家族结盟后,叶枫找到现阶段政治上的最佳盟友,但和季尔家族相比,还是不够。
这是历史积累的欠缺,短时间很难弥补,好在对于未来,叶枫把握得很好。
和巴黎相比,斯德哥尔摩要小很多,中心位于小岛斯塔德,岛上建有瑞典王宫,与议会大厦隔岸相望。
向北通过桥与半岛连接,半岛临近梅拉伦湖一侧就是国王公园,两旁分别是国王街和王后街,再往北,就很难看到斯德哥尔摩的繁华。
藤普坦得家族在国王街北侧和斯维亚街交叉处拥有一片地产,叶枫以低价购买了其中一座四层的大楼,挂上了诺贝尔电信的巨大招牌。
此时,在底层的大厅里,正在举行一场新闻发布会:诺贝尔电信公司成立暨全自动发报收报机新闻发布会。
对于造势,叶枫深谙其道,他当然要借这样的场合,弥补和季尔家族在“势”上的差距。
报社和新闻机构对新闻发布会并不陌生,但由一个企业主动召开这样的发布会,还是闻所未闻。斯德哥尔摩几大报社,刚刚在瑞典设立分支机构的路透社,都派出记者参加这次发布会。
预定的时间一到,叶枫就出现在大厅,看到现场十几个记者,顿时皱起眉头:“怎么就只有这点人”
藤普坦得负责电报工程项目,也是目前诺贝尔电信的负责人,他走以后,叶枫的助手换成了另外一个贵族青年爱德华卡尔逊,他连忙道:“瑞典的几家报社,今天都有派人来,至于国外的,时间太紧。”
“国外的报社也不愿意派人跑这么远。”藤普坦得在旁边补充道。
叶枫点点头,知道这时候报社还不多,他走到发言席上,微笑着看向下面的记者,先是致以问候,然后才说出这次发布会的主题:“今天在这里发生的事,很快会被天下人知道,通过各位的笔,还有马车和航船。”
“各位一定有过外地采访,再将消息送回报社发出去的经历,我想问问大家,你们的消息从哥德堡送到斯德哥尔摩要几天”
“两天两夜”每日新闻报的记者马上给出了答案。
叶枫赞许地点了点头:“是的,两天两夜,现在我们有一种办法,能够让两天两夜才能送到的消息,在几分钟内,从哥德堡飞到斯德哥尔摩,大家知道那是什么吗”
记者们很善意地笑了起来,工作性质让他们的见识要比普通市民更多一些,马上有人说道:“爵士说的是电报吧”
“对,正是电报,相必有人用过吧”
大部分人都开始摇头,只有路透社的记者表示肯定,叶枫马上道:“太棒了,不知道能不能请这位先生,跟我们说说使用电报时的感受”
路透社的记者感觉有点纳闷,自己是来采访的,怎么反而成了回答问题的一方,不过看到周围同行期待的目光,他还是很骄傲地挺了挺胸脯:“我是路透社的记者,因为是瑞典人,所以才被派到这里。在英国工作的时候,那里的电报线已经很多了,第一次用的时候,感觉很棒,我在曼切斯特得到的消息,通过电报,可以马上送到伦敦,当天就能登上报纸。”
“我听说,路透社的新闻不仅会在伦敦发,法
,对不对”叶枫还嫌不够。
“是的,总部将新闻汇总后,再通过电报网发送到各地的分部,不仅法国,普鲁士也会有,现在大西洋电缆正在铺设,未来还能直接发送到美国。”说到路透社的业务,这位记者显然十分清楚。
“那么,今天发生在这里的事情,路透社也会让普鲁士和法国人知道吗”叶枫很“好奇”地问道。
“很遗憾,我想不会,因为瑞典没有电报。”路透社的记者很抱歉地望着叶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