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03(1 / 2)
是怎么个热闹的场面先不说过路的税,这些都是小头,没几个钱,就是那人来人往的,你总得要在建宁停留歇息吧,你总得补充给养吧,这都是钱啊。商家赚了钱,那不就等于是税收又有了个大来源
这才赶回建宁,县令就四处的张贴了告示去,说是小东家要开路了,要将武夷山生生的劈开一条路来,只要路一修成,以后建宁县去中原就要近了许多,其他县州要去中原也将会取这条路走云云,
整个告示是写得机具有煽动性,给人们描绘了一番美景,那如潮的客流,那如山的货流,想想吧,能给建宁带来什么你还愁你种的莲子多了卖不出去么你还愁没有客人来光顾你的铺子么不红愁,路通了,一切就都能迎刃而解。
要说这建宁县令这两年也总算是开窍了,不再混吃等致仕,老头子的战斗力一激发出来,那能量也是不可小视的,好歹,致仕前总要升上那么一两级吧,总要在族谱里留下辉煌的一笔吧,总要让民众能在自己离开几年后还能记得有这么一个县令的吧
他的动作在建州其他地方看来最是正常不过,换了如果是他们处在这样的位置,这样的前景下,也会如此的兴奋,如此的卖力的。
但是这一动作却是引起了连锁反应,饶州那边一听说这里要开路,也不管是不是年底,是不是大家都忙着备年货,召集了下属官员商议了一夜,给黄良送来信,说是他们愿意从以后的徭役里抽派一部分的名额用来支援建宁的开山开路,条件很简单,只要建州这边负责这些服徭役的劳力吃住就行。
这可以说是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建州劳力不足的问题,有了饶州的支援,开路建设将会大大的家快,能很大程度上提前完成任务。
可王况看了信,却是一笑:“得了便宜还想卖乖,这是想让咱们欠下他们一个人情啊,得,也不需要他们帮忙,使君大可回信说,建州的路,建州自己会解决,况就不信了,陛下如果知道我们要开路,会不舍得调兵来帮”
李业嗣的力挺王况修路,黄良是看在眼中的,心道,有李镇将的支持,怕是兵部也支持的,毕竟这路一开通,以后长安对东南沿海一带的控制掌握也就更牢固了些,这不光是从军事上来说的,从政治上来说也是一件大利好,陛下应该也能知道这一点。
结果呢,饶州那边一收到黄良的信,倒是慌了起来,因为黄良这老狐狸将王况说的话是一字不漏全写了下来,饶州官员一看,啊,宣德郎生气了这还得了这路修好了后,自家的税啊什么的增加肯定是的,可那再增加得多也没宣德郎的手指头一点啊,宣德郎生气了,咱还想不想搭上建州这驾马车啊
结果自然是,在大年初一,饶州官员还是围着火炉议论著怎么应对,最后是不得不忍痛做出了决定,徭役照派,吃住饶州自己负担,而且,还要再搭上一大笔的钱用来支援,不光如此,还准备也写个奏折去长安,帮着建州说说好话,比如说这道路若是修成了,以后相邻州县可以相互策应,若有个意外的话,也可以最大限度的拖延时间云云。
第二四五章 养玉一样的养着
新路的计划就这么开始实施了起来,但明春是肯定开不了工的,建州的劳力多精贵啊,王况才舍不得投下去,建州许多事情都需要劳力,黄良那边早在王况提出要开路前,就已经把明年的建设规划都制定好了,城墙要建好;新的公用书馆要建好;还要建个大学堂,这些,都只是在建安城里要建的,各亭也都要建个学堂,让各亭的孩童就近去上学,哪怕这个亭只有一个适龄孩童,这学堂也要建,先生也要请。
总不能让孩子跋山涉水的走个几十里地去求学吧王况最鄙视那种打着整合资源的旗号,把各自然村的学校全撤并到乡里的做法,这不是简单的撤并,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许多的学校,撤并后,并不能给孩子提供足够周全的住宿和伙食条件,学校没宿舍,怎么而孩子才几岁,因此许多家长,为了孩子的读书,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活计,跑到乡里镇上租房子住,给孩子洗衣做饭。
像作出这样决定的官员,如果是在这个大唐,王况相信,只要参他一本,绝对是落得个充军千里永不得赦的下场的,甚至可以殃及其三代四代不得为官相比之于和谐朝,远在欧洲,一个小学,竟然可以为了还有一个学生读书而拨出专款来维持,几个老师教一个学生,一直到了那个学生毕业后,镇上再也没有学生了,这才将学校撤掉,这就是真正的保护孩童啊。
这些个工程,都是要在明年底一定要完成的,整合整个建州的劳力,也只是刚好够用,这还包括了估计进来的,明年一年会迁到建州定居的劳力在内。
所以,修这条路,王况并不打算动用建州的劳动力,别说劳力不够用,就是够用,王况还准备做其他的,所以,他将主意打到了那些驻扎在长安,洛阳周边的天子亲军身上,羽林军只是其中之一,还有其他军诸如骁骑、熊渠、豹骑、射声、次飞等等,不光是这些亲军,各道都有府兵驻扎着,像是李业嗣的建州镇军就属于江南军府。
不过要调动府军很是麻烦,不光是要江南军府的命令,还需要兵部下的十二卫的命令,也就是说,各道的府军是受双重节制的,等于一个门上两把锁,需要两把钥匙才能打开,既然这么麻烦,王况干脆直接找李老二要兵,直接调亲军来,其他军王况不敢保证,但羽林肯定是愿意来的,这两年来,羽林各营几乎都有兵士来建安驻扎过一段时间,有这些人的宣传,羽林军肯定愿意来。
唐时军队的建制,简单理解就是骁骑、熊渠、豹骑、羽林、射声、次飞这几军是中央直属军队,当然还有独立于这个建制外的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可以看做是武警部队。接下来的其他地位和几个军相同的十二卫就相当于十二个军区,除了各自的少量直系部队外,各地的府兵则介于于民兵和正规军之间,有自己的直接领导机构军府,但又同时受十二个军区节制实际情况比这复杂,军号也比这多,比如还有太子亲军就有什么左右卫率,御司率等等,为方便书友记忆,灰雀特地简化了的,太子领的统称太子亲军。
骁骑是李靖所领,豹骑是尉迟敬德所领,所以这两军只要李老二肯放,也是没问题的,至于熊渠那是李承干的死忠侯君集所领,别说他们不可能会来,就是会来,王况也不想要。在王况想来,如今天下承平,你亲军又不像是府军一样需要耕作,平日里无所事事,不来劳动劳动怎么能行
所以王况就找来了柳老夫子,合著林明,李业嗣,长孙煜,黄良等建州政,军,文的各头头脑脑商议了整整的两天,由王况提出派军队来帮建州修路的种种好处,像是促进军民一心了,锻炼兵士了,在百姓面前树立起贤君形象了等等罗列了起码十几条,然后其他人补充一下,柳老夫子捉刀,洋洋洒洒的写了篇长达千字的奏折,用了急铃驿送到长安去,就等着李老二拍板是同意还是不同意了,要是李老二不同意,哼哼,王况心里暗想,要是他不同意,咱就撂挑子不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