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同人 >食王传 > 分节阅读 144

分节阅读 144(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在乎自己一个刺史身份了,王况说什么,要做什么,他都支持。

林明的干劲比黄良更大,今年品级上去是没跑了,而且,他还不用担心被人摘了果子,刚升格上去的县,是不可能把县令换了的,作为王况的大舅子,他已经从王况那里得到明确的消息,王况是想把建安升格到上县,把建州升格到上州,这和王况跟黄良说的不一样,王况跟黄良只是说看看能不能有办法把建州升格上去。

王况跟林明说的时候,口气很肯定,那语气,仿佛这建安升格到上县就是明日的事情一般。林明也不去想那么多,自家妹夫,自己作为大舅子的不支持谁支持再说了,这升格上去的直接受益人可是他林明。

而且,最让林明充满信心的便是长安已经来信了,说是林荃淼在常举中竟然中了个探花,自己的儿子有几斤几两,他当爹的最是清楚不过,中举是可以的,但想说得个靠前的名次,那是想都休想,没想到竟然给中了个探花,据来报信的家人说,坊间流传是陛下随口说了句:“把那林荃淼的答卷拿来朕瞧瞧。”就这么地,下面的判卷官以为是陛下看上了林荃淼这个走运的小子,给判了个第三名。

然后就是殿试的时候,据小六子说,自家兄弟在殿上竟然举止有礼,落落大方,很是得陛下欣喜,说了句:“文章不怎么样,人还是不错地。”就这样,探花就落到了林荃淼的头上了。

长安最近几个月来发生的一切,林明早就从自家小妹林颖芝口中得知了,心知这就是林荃淼的运气来了,要不是这两年跟着王况混,学了王况那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要不是在长安那几个月跟程处默几个混得烂熟,要不是在林府大宴时已经见过陛下一面,恐怕林荃淼到了殿上也是和别人一样战战兢兢的。

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林明深知,林荃淼那是沾了王况的光,要不是有王况做出一连串的动作在先,陛下怎么会指名道姓的要林荃淼的卷子看那么林荃淼也就不可能得个第三名,恐怕连殿试的资格都没有的。

林老太爷来信问林明的意思,是让林荃淼等著有好的位置后补缺呢还是现在随便找个地方上任去。林明很是坚决的回信,说是就让林荃淼随便找个地方先锻炼个几年再说,有二郎在,还愁今后没的好位置

按了王况的设想,县上和州里购买了耕牛后,就分到各村里去,暂由各保正照料,谁家需要耕地没耕牛了,就来牵了去用,限定时间内还回来。也不用怕有谁会将牛墨了,因为有谁用过,借了多少天都有登记在册,真要是谁敢胡来,李业嗣的兵可不是吃素的,林明和黄良两个已经从李业嗣那里得知了一个让他们合不拢嘴的消息,陛下竟然许了让王二郎放手去做,镇将府在必要的时候要支持的意思。

难怪,羽林军士竟然会在孙家庄子外设了个营盘,难怪,驻守在王村的陈大他们几个竟然穿上了队正的军服,难怪,每次王二郎出城,后面都会远远的跟了几个兵士。

这王二郎难道是皇族中人这一连串的事情一串起来,由不得林明和黄良猜疑起来,可怎么也看不出来啊,王况的身世,那是一清二楚明明白白的,算了,不管了,王二郎有陛下这么大的靠山,怕个球,咱也拼了,博出个好名声来。

在王况说出有把建州升格起来的想法时,黄良和林明就明白了过来,为什么去年会有那么多的勋贵子弟一窝蜂的涌到建安来,而且是以程家,尉迟家,李家和秦家人为主,恐怕是他们在长安就嗅到了点味道,提前把人就安插了进来,这些个豪门大阀的政治嗅觉还真不是盖的。

高三和黄大都动身去福州了,两个人并不是同一天出发的,高三先行,过了两天后黄大这才出发,高三这一去就是不回来了,必须得完成了买地的任务后,得到王况的指示才能回来,而且这期间还不能和建安有任何的联系,即便是走的时候,也是悄悄的走的,没惊动任何人,除了孙铭前林明和黄大黄良几个知道高三的去向,富来客栈的其他人是一概不知。

而且,在年前,高三就已经很少出现在众人面前了,即便有人见到,总是会听到高三在念叨着,如今有了点积蓄,要回老家盖房娶新妇了,不再在富来客栈做了,因此当高三走了的时候,富来客栈的众人真以为他回家盖房娶新妇去了,个个骂高三不够义气,枉费小东家对他那么好,走了也不告别一声。

黄的任务就是先暗中保护一段时间的高三,等高三站稳了脚跟后,黄大这才会去找寿山村所在的地方,黄大是见过田黄的,所以,只要找到田黄,就能找到地方,找到了,然后就通知高三,让他找机会慢慢的把地一点一点的买下来。

二月底,王况正在和孙家的几个老头研究怎么让收集来的桃种和李种发芽的时候,蒲熙亮来了,王况只好把桃种和李种往几个老头那一丢,不管了,反正这培芽不是自己擅长的,老头子们经验丰富多了,交给他们就是,等到苗木长到一尺来高了,自己再来移植回自己加重嫁接就是。

蒲熙亮是接了家中管事的信后,本来想说派自家小子来建安的,但总归是不放心,想来想去,就直接进宫去找李世民,说建安宣德郎王二郎相召,听其言辞,怕是有比水车更为重要的物事要做,李世民一听,手一挥:去罢,什么时候做完什么时候回来,若是做出的东西朕不满意的话,那你也莫回来了。

要说这蒲家管事也是尽责,从建安到长安,一路上又冷,有的地方还下了不小的雪,他竟然只用了二十多天就赶了回去,所以蒲熙亮才能在二月底赶到建安,比王况预计的要早了一个多月。

本来王况以为蒲熙亮是来不了的,应该会派他家中人来,但没想到是蒲熙亮竟然直接去找了李老二请了假来,这就使得活字印刷必定要走官方的路子了,好在王况本来就没打算赚这个钱,不然王况肯定要郁闷死。

其实,在王况看来,与其赚这个印书钱,还不如拿了卖个好给李老二,坚定李老二维护自己的决心,为自己赚更多的钱打造一个坚实的护盾。

只是被蒲熙亮这样一搞,就使得活字印刷必须成功了,也幸好王况没有事先说明是什么大功劳要蒲熙来帮忙,不然要是李老二一听是新法印书,肯定又是一道圣旨把王况召到长安去。王况没说是什么,李老二就会担心这新东西还必须是在建安才能做出来,才会准了蒲熙亮的请求来建安。

刻活字的梨木早就做好,王况也没跟蒲熙亮说要做什么,他现在要留一手,万一这个活字印刷失败了,再找个其他的东西搪塞过去就是,所以王况只跟蒲熙亮说是要数十万个小指粗细,半寸来长,而且要一模一样的小木条,至于做什么,先不要问,等这一步做好了再说。

当然了,王况也不会浪费,让蒲熙亮这个大师级的人来做这个活,他让蒲熙亮负责把关,一定要做到表面光滑,一模一样,任意抽取两个出来都可以互换的木条,至于蒲熙亮自己,反正既然在监工之余有的是时间,就让他负责帮着把公用书馆的缺少的供人阅读抄写的桌椅给打齐了,当然也不是蒲熙亮亲自动手,他也是只需要在一帮指导建安本地的木匠就行。

王况这是想利用蒲熙亮在建安的时间,帮建安的匠人们提升一下技艺,好歹从蒲熙亮手中偷学些东西出来,这样,以后建安的大户人家就不用到外地去请人打家具了,也能给建安多创造些工作岗位不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