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59(1 / 2)
。臣明白了。旭烈兀是把战马赶进黄河里。让士卒抓住马尾巴。一个骑兵和一个步兵一组,把两根木头并排着放。两个士卒骑在木头上,前面的士卒抓住马尾巴和控制方向,后面那个士卒不住地用稻草捆划动。他这是把稻草当桨用,渡河就容易多了。这主意真是高明”
李隽眼里满是赞许之色,朱瑞祥有点想不通了,问道:“皇上,可是,郑将军也不是好惹地,郑将军听到风声,必然会率领海军赶去,足以把他打到河里去喂王八。”
赵良淳脱口而出道:“朱将军,你说错了。郑将军根本就到不了他渡河的地方,而且郑将军还会遇到危险,避免危险的唯一办法就是靠岸停泊。”
朱瑞祥更奇了,问道:“为什么”
欧军行给他解释道:“旭烈兀早就算到郑将军必然要趁他渡河之时来个半渡而击,是以他才要稻草,用来对付郑将军。”
“你的意思是说他把稻草扔在河里,这也难不倒郑将军,我们有打捞船,可以打捞起来。”朱瑞祥一脸的迷糊,突然猛拍脑门,道:“我真是笨死了。稻草缠住木头,连在一起,可以连绵数十里,甚至上百里,根本就不可打捞。即使可以打捞,也要费很多时间,等郑将军打捞完,他早就过了黄河。”
李隽很是赞许地点头道:“你说对了,根本就没法打捞。光是稻草倒好办,里而有不计其数的木头,会把渔网弄破。如此之多的木头,不要说鱼网,就是铁丝网也是难以怕上用场。郑将军最好的办法就是靠岸,等稻草和木头流到下游去再去上游。”
感慨道:“旭烈兀地办法非常简单,说到底,一文不值。可是,就是这最简单的办法给我们制造了天大的困难。越是最简单的办法,越是不平凡”
在历史上,军队跨越大江大河的确让将领们头疼,象韩信那样的大将之才自然不是难事,他不用船,用木罂就行了。而这个旭烈兀地法子更简单,简单到了原始的地步,但又不得不承认他很高明。
事实上,一根五尺、碗口粗细的圆木完全可以承受一个人的重量,这点我有亲身的经历。两根圆木并排在一起,两个人骑在上面按:注意是骑,不是坐更不会沉下去。稻草二十斤一捆,在水面上当作桨用正合适。其产生的力量比木桨还要大。当然,需要地力量也大得多,不过,这些士卒都是精锐之卒,身强力壮,不是那些船夫所能比,还对付得来。
抓住马尾巴是为了得到一个牵引力。好控制方向,前进的速度更快。马在水里不会沉下去。已经为历史所证明,据后汉书8226吴汉传记载,吴汉在成都附近打了败仗掉进河里,就是抓住马尾巴逃出来的。
旭烈兀准备稻草的一个目地就是为了对付郑静和,木头和稻草混杂着流向下游,在漩涡、急流地作用下,稻草就会纠结在一起。无异于一根长长的稻草绳,把那些木头给缠住,整个河段就给封死了。在如此牢不可破地河段面前,不要说低技术含量的宋代无敌战舰,就是现代高技术含量地航空母舰都会感到威胁,郑静和无奈之下只好选择泊船了。
更让人气愤的是,这些木料中有好多是给削尖了的,在这种情况下。无异于一把利锥,郑静和要是不选择泊船的话,唯一的结果就是船毁人亡。
至于辎重问题,旭烈兀根本就不用考虑,用不着,到了黄河南岸还有什么得不到的富饶的中原要什么有什么。他一点也不担心。
当然,他是等军队流过黄河,向下游行进一段,离开他们渡河地地点,再把稻草打散,和木头扔在黄河里。数十万根木头,数百万斤稻草还有不把黄河封死的道理。
这一计策要想成功,还一个条件,就是河面不能太宽,水势要缓。不然的话。必然是葬身黄河。
这主意太出人意料了,廖胜功他们一阵沉默。他们之所以沉默。是因为旭烈兀带来的危胁,这威胁不仅仅是他的数十万大军,还有他的智慧以及杰出的军事才干。
“你们不用多想,他来了也好,免得黄河北岸的老百姓在他地魔爪中多受苦。”李隽已经恢复了常态,言笑宴宴,道:“当务之急,是我们要赶在旭烈兀真正发挥作用之前多打些胜仗,多消灭鞑子,最大可能地削弱忽必烈的实力。南线和西线开始围歼行动,我们的重心就放在东线”
李隽如此说必然是有了对付旭烈兀的法子,廖用功他们的眼眼一下子放出光芒来了,道:“皇上圣明”
旭烈兀这一渡河成功,还引发一个非常好的后果,那就是天才地造船大师周山获得了启发,他说“这一事件让我意识到无敌战舰的不足,要想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航运行自如,只有使用铁皮作为船体了,我决心研制更加高级的轮船。”
xxxxxxxxxxxxxxxxx
“三弟”忽必烈远远看见旭烈兀在众将的簇拥下大步而来,很是激动,快步跑了过去。
自从旭烈兀西征以后,两人就没见过面,旭烈兀西征顺利,灭国数十个,但是战争本来就有很多风险,无异于刀头舔血,他在西征过程中也曾遇到过凶险,也曾险象环生,生死悬于一线,此时乍见忽必烈,也是激动难已,欢呼一声:“二哥”快步跑了过来,张开双臂投在忽必烈怀里,很是激动地道:“二哥,终于又见到你了。”
这话说起来很是轻松,可是其中蕴含着多少感情,只有亲历者才能说清楚,忽必烈也是心神激荡,拥着旭烈兀,道:“三弟,你回来了,你回来了就好。”
两人相拥一阵,这才分开,旭烈兀很是感慨地道:“大哥他,已经给南蛮害死了,小弟这次回来,就是要南蛮血债血尝。”
蒙哥死在钓鱼城下是他咎由自取,要是他不发动对南宋的侵略战争的话,他怎么会死在钓鱼城下旭烈兀还真会颠倒黑白。
忽必烈很是赞同他的说法,道:“是啊,三弟,新仇旧恨,我们一起来算。三弟,走,到二哥的行宫去,我们好好谈谈。这些年,你还过得好吧”把旭烈兀端详一阵,当年出征时的旭烈兀雄姿英发,现在旭烈兀依然是神采奕奕,活力十足,只是双鬓上多了少许华发,不用说是艰苦地军旅生活造成地。
“看来,你过得还不错。”忽必烈很是放心。拉着旭烈兀的手往行宫行去。
旭烈兀走在忽必烈身旁,道:“二哥,小弟没有听从你地旨意,把真定千里之地赏给了将士们,让将士们好好地玩了一场。小弟有矫旨之罪,纵军为匪之罪,还请汗兄处罚。”
真定惨剧。忽必烈早已知晓,久受汉文化影响。具有仁心的忽必烈对于这事很是不爽,可他还没有笨到一见面就追究旭烈责任的地步,更何况他现在太需要旭烈兀了,不要说只是真定一地百姓遭了殃,就是再有几个地方的老百姓倒了霉,他也会装聋作哑,装作不知。安慰旭烈道:“三弟,你这样做也有你的不得已。将士们跟随你东征,万里行军极是艰苦,要是不给他们一些好处,难以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