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20(1 / 2)
个个没有异议,笑道:“你们都没意见,这很好,这就是英雄所见皆同我也是这么想。朝廷一下子收复了这么多的地方,都需要建设,朝廷一时间哪里拿得出这么多的银子,哪里去找如此之多的人手,重点建设虽然权是宜之计,倒不失为目前条件下的一条良策。祥甫,赶快调拨人手设备银子到关中去,道长还在等着呢”这话就得很是放松,有一种心头之石落地的感觉。
“臣遵旨。”李庭芝表现出雷厉风行的作风,道:“皇上,臣这就去办。”
李隽阻住他道:“祥甫且慢。朕知道你一直在为银子发愁,以前,你是把双鬓都愁白了。中原决战一开始,你消失的华发又会出现,朕呢,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不忍心你的华发再上双鬓,给你想好了一条生财之道,你想不想知道”
“想啊,皇上,你快说。”李庭芝很是期待。银子是他最最愁之事,他一天到晚都在想着如何弄到足够多地银子,有生财之道还能不想吗
李隽开着玩笑,道:“这主意不是朕自吹,很是高明,既不会与民争利,还会促进我朝经济地发展,要不了多久时间,银子就会大大的有”
李隽是个很少开玩笑地人,这种自吹的事情更是没有过,可以想象得到这主意肯这是高明得不得了,廖胜功他们一个个瞪大眼睛看着李隽。
李庭芝双脚在地上一跺,道:“皇上,你快说嘛,你这不是存心吊臣的胃口嘛”
第三卷 汴京篇 第二十章 生财之道
“呵呵,祥甫,看把你急的。”李隽笑呵呵地招呼道:“来来来,都坐过来,我们好好合计合计。这事的关系非常重大,各个细节都要好好推敲推敲,一定不能出错。”
李隽虽是笑语不断,但从他的语气里可以听出其郑重,李庭芝他们也不敢再笑了,坐到李隽旁边,等待李隽给出他的好办法。
李隽理理思绪,道:“朝廷现在的情况,你们都明白,说好一片大好,说不好,问题也不少,我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以为打了些胜仗,收复了部分国土就沾沾自喜。相反,我们还要兢兢业业,小心行事,以期把后面的工作做得更好。”
“皇上所言,臣等谨记。”文天祥不无感叹地道:“现在情况比起以前是好了很多,但是大量的国土还没有收复不说,光是这仗打起来需要的银子就多了去了,就是有金山银山也是不够花销。而朝廷现在是没有什么现银,奖赏将士们要银子不说,就是装备也要不少银子,一想起来就让人发愁。愁啊,银子”
文天祥这个忠直之士,很少有叹气的时候,即使在蒙古百万军中面对伯颜也是意气自若,想到即将到来的银子花销之大,大到难以想象,可以说现在的花销和即将到来的开支比起来根本就不算一回事,由不得他不叹气。
这话可是说到李庭芝他们心里去了,不住点头称是。特别是李庭芝那双明亮的眼睛直勾勾地看着李隽,盼星星般盼着李隽给他支招。
“银子筹也罢,借也罢,说到底就一个理,那就是要老百姓富裕起来,老百姓有了银子,朝廷抽税他们也才拿得出来。正所谓民富则国强,民不富则国不强”李隽也是感慨良多地道:“我要给你说地这个主意不仅仅可以让朝廷筹到大量的银子。还可以让老百姓富起来。”
如此好的办法,谁不想知道,文天祥脱口道:“皇上,你快说吧。”
李隽笑道:“我想过了,现在的条件也具备了,朝廷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用来筹措民间分散的银子,这些筹措到的银子可以借给那些商人。制造商,土财主们,让他们手里拥有更多地银子,他们就会去扩大规模从事生产,经济就会欣欣向荣,一派生机。”
“皇上,你的想法不错,可是那些有钱人不是装穷。不是把银子埋在地下,要他们拿出来借给别人,实在是困难。”李庭芝以独到地眼光探究问题,道:“这些土财主们宁愿把银子带进棺材也不愿意拿出来用,这难度不小。好在,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现在这现象少了许多。”想到这种陋习,不住地摇头。
其实,把银子埋在地下也不拿出来用,说到底不是个人的错,而是朝廷的问题,因为他们没有安全感,不敢把银子拿出来。中国的富翁有了钱还要装穷,而西方人有了钱就去招摇,这是一个极为有趣的反差,究其原因在于西方国家承认私有财产。并对私有财产进行有力的保护。而中国古代实行的是高度集权地帝王制度,这种制度对中国的发展的确作出过重大贡献。但在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上就不太好说了。皇帝的喜怒哀乐都是国策,可以任意生杀予夺,谁有了银子谁就成了眼中钉,要他们不装穷都不行。
这种情况就是在现代社会中也存在,据说中国富翁的财产很难统计到,因为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公司或是股票挂到别人名下,让人无法查找。
李隽这个拥有丰富学识的现代人当然明白其中地原因,道:“这点,朝廷要予以理解,他们这么做也有他们的顾虑,主要是朝廷对他们的财产保护不力,皇帝的喜怒哀乐皆为国策,高兴了乱赏人,而这些受赏的人往往没有什么功劳。不高兴了,又乱处罚人,被处罚的人又没有大错,不就是说了些难听地话嘛,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说得好听一笑置之,不好听就姑妄听之,用不着去处罚人。”感叹道:“这就是昏君啊,正是这些昏君的胡作非为给人以不安全感,才有伴君如伴虎的说法。”
这一席话几乎把中国古代帝王的不是之处概括完了,作为一代帝王,李隽能直言实是难能可贵,文天祥他们感动无已道:“皇上圣明”
皇上圣明这四字他们用过不知道多少回了,但是这次的意义与以往大不相同,因为他们从李隽的话里感受到了一种气氛,那就是:有话你就说,好的也罢,坏的也罢,一句话,言者无罪,你尽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能有如此气魄者,在中国历史上少之又少,秦皇汉武姑且不论,就是以善于嘉纳雅言的唐太宗也有不听忠言,意欲杀魏征的时候。李隽来到这个世界后地所作所为无不昭示了一个理:肚内可撑大船,虚怀若谷,从未见他因一言不合而怒斥过一个人。
如此之君,千古少有,文天祥他们是感动得眼里地热泪几欲滴下来了。
“你们不要说好听的了,我说地都是事实。”李隽谦道:“要想他们把银子拿出来从事生产,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要给他们以安全感,在这点上朝廷已经做了很多工作,这还不够,还要加强。朝廷要制订一部专门保护私有财产的律法,任何人也包括皇帝在内,不得以任何理由剥夺别人的私有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