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17(1 / 2)
笑道:“皇后过来有什么事吗”
全皇后微嗔道:“皇上说的。好象臣妾没事就不能来似的。”对太监道:“摆上来。”太监在她的指挥下把食盒里地食物拿出来摆在桌子上,全皇后道:“皇上,你赶路辛苦,肯定也饿了,臣妾给你做了几个小菜,你填填肚子。李大人。文大人,陆大人,廖将军,杜将军,黄大人,沈大人他们有要紧事向皇上禀报,你们君臣就一边吃一边谈。”
她还真是可人,李隽万万想不到她是为这事来的,现在地全皇后变得越来越体贴了,这和李隽初来这个世界大为不同了。已经不仅仅是“贤内助”三字所能赞美的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什么样的人接近得多了,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有人说你想做什么样的人。你就要去结交什么样的人,看来很有道理。”李隽在心里大为感叹全皇后的巨大变化,道:“怎敢有劳皇后。”
全皇后笑盈盈地道:“皇上,看你说地,照顾皇上是臣妾的责任。皇上,这白饭是李毕胡送来的杂交稻米做的,味道不错,很香,皇上你就尝尝鲜。皇上,臣妾告退。各位大人,你们好好陪陪皇上。”盈盈一幅,退了出去。李隽看得很清楚,她退走时眼里的期待神情,其中的意思李隽心知肚明。
目送全皇后离去,李隽招呼李庭芝他们坐过来,道:“来来来,皇后盛情我们是却之不恭,就不如从命吧。饭局上好办事,我们一边吃一边谈。”
“谢皇上,谢皇后。”李庭芝他们谢恩后坐了过来。
李隽扒了一口白饭,赞道:“味道不错,又软又香,你们也尝尝。”
文天祥尝了一口,道:“着实不错,这是我吃过的最香白饭了。”
“那还用说,老袁的技术还能有假真没想到,老袁在另一时空地发明居然会惠及这个时空的人们,真是功德无量。要是老袁知道了,他肯定又会吹他的牛了。你们要是知道记者吃老袁的稻米饭差点把肚皮撑破的故事,不知道有何想法”李隽在心里如是想,嘴上道:“好吃,你们就多吃点,不要浪费了。”
记者吃袁教授稻米饭差点把肚皮撑破是确有其事,据说有几个记者到袁教授的实验室去采访,袁教授请他们吃午饭,白饭就是用杂交稻做地。有一个记者一连吃了五碗,连路都走不动了,记者感叹说那是他吃过最香的白饭。按:袁教授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暴出的故事,非我虚构。
李庭芝是响应李隽的号召,吞下一大口白饭,道:“这个李毕胡还真有几下子,他今年晚稻就种了两亩,收了一千多斤,给皇上送了一百斤。”
陆秀夫一边扒饭,一边发表看法,道:“要是这杂交稻大量推广的话,要不了多久,华夏老百姓就不用饿肚子了,人人都可以吃上白饭,实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陆大人所言极是。老百姓吃得饱了,身体素质也就提高了,军队的素质也会跟着提高,这是一个战略性举措。”廖胜功充分发挥他战略家的头脑,道:“皇上。这事应该要加快进行,尽可能早地推广。”
李隽点头,道:“要是李毕胡那边取得地成就足够好的话,朝廷自然是要全力推广。但是,科学上地事,谁也没办法,技术不成熟急也急不来。目前提高粮食产量地最好途径还是在深耕细作。大量使用肥份上下功夫。对了,沈毕。你那里硫酸的产量有多少”
“回皇上,臣无能,硫酸一个月只能生产万把斤。”沈毕不无自责。
李隽安慰他道:“这事不能怪你,我们地条件就这样,急也没用。你说下,造成产量不高的原因是什么”
“皇上,主要是人手不足。设备不够。”沈毕回答。
李隽总结道:“一句话:就是投入不够。这好办,我们增大投入就是了,这硫酸地产量一定要上去,有了硫酸,很多事情就好办多。这样吧,硝化甘油先不要生产,把人手集中起来生产硫酸。”
硝化甘油的威力已经为在座诸人所熟知,大量生产硝化甘油是他们地梦想。没想到李隽居然要停止其生产,李庭芝他们一个个难以置信,以为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听错了,吃惊地看着李隽。
对于他们的震惊,李隽很是理解,道:“我们的技术条件不成熟。硝化甘油的产量不高,对于我们目前来说有与没有的区别不大。强行生产的话,反而占用了大量地资源,要是把这些资源用来生产硫酸的话,硫酸的产量就会增加很多。当然啦,硝化甘油的技术还是要研究,只是不生产而已。”
“皇上,硫酸主要是用来生产硝化甘油,要是不生产硝化甘油,硫酸生产出来就没有用途了。”沈毕委婉地提酸李隽不要停下硝化甘油的生产。
“硫酸号称工业之母。哪会没有用处。”李隽在心里里感叹沈毕有点知识面不够。笑道:“硫酸的用途不是没有,是很多。你的产量根本就不够。我给你下个目标,你一个月生产一百万斤,做得到吗”
“这么多”沈毕吓得差点把嘴里的一口饭吐出来了。月产一百万斤硫酸对于当时地南宋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沈毕没给吓倒在地上已经很不错了。
李隽好整以暇地道:“不是多,是太少了。要是硫酸足够的话,我们可以生产出更多的肥料,粮食产量就会大为提高。祥甫,你安排一下,把所有的骨头,猪牛羊马这些牲畜的骨头都收集起来,交给沈毕去处理。”
“皇上,这有什么用”猪牛羊马这些牲畜的骨头除了喂狗以外,根本就没有用处,李隽居然要李庭芝安排下去收集起来,任李庭芝足智多谋,万事难以好奇,也不得不好奇,脱口问出来。
不要说李庭芝好奇,就是廖胜功他们也如他一般表现,写了满脸地好奇。
“把骨头打打碎,再用硫酸处理出来,把硫酸清洗干净,过滤,晒干就是很好的肥份。”李隽明白李庭芝他们心里的好奇,给他们解释,道:“配合硅肥,农家肥,我们的粮食产量又会有很大的提高,又会有好多老百姓不用饿肚子了。”
农作物的主要肥份来自于氮磷钾三元素,对于南宋来说,生产氮肥的可能性为零,根本就不可能。钾肥也不好生产,磷肥嘛只要有了硫酸就能造出来了。
把骨头打碎用硫酸处理,制造出的肥料就是磷肥,这是英国科学家吉尔伯特在十九世纪用过的办法。对于南宋来说,其他的东西没有,骨头肯定是有地,制造磷肥就不会有问题了。
这个办法不要说李庭芝他们这些古人,就是现代人知道地也不多,一个个惊奇得不得了,塞满了白饭的嘴巴张得老大,傻冒似地看着李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