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同人 >重生之宋武大帝 > 分节阅读 131

分节阅读 13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作为一个资深的教育工作者,李隽深知师资力量对于教育工作有多么的重要。有人把教师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不是夸大之言,是实实在在地很有道理。教师要改变的是人类的灵魂,要是让那些迂腐不堪的老夫子们来教授,还不把全国老百姓都教成迂腐子

“皇上。这些战俘怎么处置”李庭芝向李隽施过礼,直接切入主题。在江南的两次大战,南宋打了大胜仗,直接的后果就是战俘暴满,都快没地方关了。

对于南宋战俘太多一事,高达曾戏言,道:“皇上地本事真是了不起,特别是抓俘虏这本事,真的是让臣佩服无已,一抓一大堆。都没地方关了。皇上。要不要让臣抓几个回去关在马棚里”

高达的戏言,自然是引来李隽的大笑。指着他笑言:“你这个老顽童,亏你想得出来。想要人给你养马,你就直说嘛,还要找这么多借口。”

李隽想了想道:“战俘有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三种,区别对待吧。蒙古人和色目人罚去干活,挖矿也好,做工也好,只要需要就派他们去。反正我们现在缺人手,不能白养活他们,也该让他们活动活动。”

李隽真会说话,明明想“压榨”战俘,却给他说成活动活动,李庭芝在心里偷笑,道:“皇上,臣这就吩咐下去。”

“不要亏了他们,给他们吃饱,有条件的话,也给他们吃好。”李隽一副语重心长的长者态度,都让李庭芝感动了,心想这些战俘遇到李隽这样的好皇帝,真是享福了。可是,李隽后面的话把他刚刚涌上来的感动打消得干干净净,李隽说的是:“事务太多,没来得及处理。这事,早就该处理了,他们倒好,吃饱了没事做就睡觉,朝庭是胜利者居然要白花银子来养活他们,太不划算了。这干活时间,就根据情况,灵活处理,灵活处理”

听了李隽这番话,李庭芝差点笑出来了,紧抿着嘴唇忍笑,道:“臣明白。”

李隽说地灵活处理,那就是说能干活,尽量让他们干,用现在地话说就是要压榨们最后一滴血液。不是李隽心狠,实在是李隽没办法。李隽现在是除了穷不缺以外,什么都缺,能从战俘身上捞点回来也是好的。再说,这批战俘总共好几十万,其中地蒙古有和色目人的数目也不少,每人每天多做半个时辰,创造的财富也不是个小数目,这种好事,何乐而不为

“对于汉人俘虏,愿意归顺朝庭的就归顺朝庭,不愿意归顺的发给路费遗散了事。”李隽笑着说,李庭芝发觉李隽的嘴边有抹让人不易觉察的笑容,这抹笑容是那种不怀好意的笑容,果不其然,李隽接道:“也不能就这样放了,要让他们背篇文章才放。”

要俘虏背文章,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李庭芝不由得一愣。嘀咕道:“背文章皇上,背什么文章”

李隽笑道:“你去给履善说一下,要他写一篇文章,控诉一下蒙古人在北方的罪行,要他们背会了才放人。不背,不放人。”

李庭芝恍然大悟,李隽这招是逼虎上山了。文天祥是文坛圣手。由他写一篇控诉蒙古人在北方暴行地文章,还得了。必然是一篇锦绣文章,蒙古人的所有罪行肯定都在上面。要汉人俘虏背会了再放人,这事一传出去,他们回到北方还不给蒙古人收拾即使他们不说,李隽已经打主意了,肯定会派人把这事捅给蒙古朝庭,到那时。北方还不炸锅还不上演一幕波澜壮阔的大起义

俘虏中汉人的数目最多,接近三十万之众,一旦在北方闹起来,再给朝庭一推波助澜,其中的好处有多少,李庭芝这个才思敏捷的政治家自然是想得到,大喜道:“皇上,臣马上就办。马上就办。”这种大事,自然是越快办妥越是好。

李庭芝今天的问题也真多,这也难怪,一场大战下来本身就有很多事情要处理,再加上李隽推行地改革涉及到各个方面,这事务就更多了。李庭芝本人就给弄得一个头两个大,根本就没有理会李隽双眉紧锁,问道:“皇上,伤残的将士们需要安置,他们地生活朝庭要保证,需要的银子很多,现在还没有着落,请问皇上如何处理”

“真怀念朝庭先前的处理方式,任由他们自生自灭,我就不用伤脑筋了。你的问题也太多。没看见我在为办教育的事伤脑筋吗”李隽拍拍脑门。很是懊恼地想,突然。愁眉舒展开了,一脸的喜悦,好象发象金矿似的开心,对李庭芝道:“祥甫,这事你怎么不早说呢你可给我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我是给你找问题,还给你解决问题了这是什么事啊”李庭芝有点弄不明白李隽话里地意思,不住在心里嘀咕,问道:“皇上的意思是”

李隽高兴地打断他的话头,道:“祥甫,我给你说,我一直在为办教育的事伤脑筋,一直在想这事,却没有想到好办法。不是朝庭没有银子,而是因为没有足够的人来教授知识,这下好了,朝庭一下子有好几万人可以派上用场了。夫子有了,弟子自然是大大的有喽”

李庭芝素知李隽机灵过人,神通广大,闻言之下也是来了精神,忙问道:“皇上,我们的夫子从哪里来”李庭芝喜欢提携人,喜欢教书育人,对于办教育一事也是热心之极,自然是忍不住要问个明白。

“祥甫,你不是说过了吗我们有好几万伤残将士需要安置。”李隽高兴地给李庭芝解释道:“他们都是接受过文化培训,能识文断字,有了一定的基础,朝庭再拨出一批银子出来,把他们集中起来再好好上上课,让他们接受更加广泛地学习。考核合格后,放他们回到原籍去办学,你说这不是一下子就有好几万夫子喽。”越说越来劲,眼里的热度都高了好几倍了。李隽是个热心教育的人,一说起教育自然是来劲得很,恨不得马上就办妥。

在冬训期间,为了提高军队的素质,李隽就曾在军队里推行过基础教训,还写进了文书里,明文规定文化课不合格的人不得晋升。经过他的努力,现在南宋军队识文断字地人不少,虽然他们认识的字有限,总比一个不识好得多吧。

要知道宋军招募的对象有很大一部分是流民,根本就不识字,能有这种成就,已经是很不错了。

想想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推行教育事业,由于教师奇缺无比,还不是把那些读过几天书,认得几个字的人当作宝贝,发给他们工资,要他们去教书。李隽此时遇到的情况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情况差相仿佛,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