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9(1 / 2)
皇上,你不要以为廉颇老了,只能吃饭上毛厕,一无是处。”
他引用的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很不合适,要是换作谢道清说不定问他一个乱盖的罪名。李隽才不会那么小心眼,微微一笑,道:“廉颇还能吃饭,还能骑马,还能跳跃,你呢
高达毫不犹豫地道:“我也行啊。皇上,现在就让你看看,我举个东西给你瞧瞧。哎,这里连练武的东西也没有,不好找趁手的玩意。哦,有了,皇上,不好意思,就举你的御案。”睁着虎目一通搜索,没有发现合适的东西,打起上书房御案的主意了,右手一抄抓住一条桌腿举了起来,平举在胸前,转了一圈,象舞剑一样来了一个漂亮的桌花。笑呵呵地把御案放下来,不无得意地问道:“皇上,你说,怎么样是不是可以上战场”
高达的表现不仅直爽,还有点憨,李隽觉得他是个性情中人,大起好感,点头道:“你一定要去,朕也不阻止。朕就派两个任务给你,一个是你马上去兵部,主持兵部事务,把在临安的军队整编,把那些战斗力不强的军队派到二线去,没装备的补发装备,进行训练,留作预备队。身体不好的、伤残过重的、年纪过大的,都淘汰出去,编组在一起,让他们巡逻、守城、维持治安。
“另外,再选出最有战斗力的部队集中在一起,我要组建战略突击力量。这点至关重要,你一定要多用心。”
组建战略突击力量是现代军事的结晶,南宋时可没有,高达不知道战略突击力量为何物,问道:“皇上,什么是战略突击力量臣可没有听说过。”
对高达的反应,李隽是一点也不奇怪,道:“简单点说就是精锐部队,他们的作战任务与一般部队不同,针对的是敌人的战略性目标,比如暗杀敌人的统帅,破坏敌人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设施。”
高达恍然大悟,道:“皇上,我明白了,就是打击敌人最为重要的目标,比如刺杀伯颜、忽必烈这些大人物。皇上,要挑选多少人”他还真是想象力丰富,说起风就是雨,以为刺杀忽必烈他们是很简单的事情。
“兵贵精,不在多,是战略突击力量的最好标准。”李隽思索着,道:“标准不能放低,数量不一定很多,能有多少就是多少吧。”
高达很是兴奋地道:“臣一定努力,挑选出最好的,个个都能以一当百,杀鞑子个人仰马翻。皇上,那臣告辞了。”
李隽送走高达,坐到御案前,提起笔,就要写,赵佥劝道:“皇上,我看你写了好几天了,要注意休息,不要累坏了身子。皇上,天都黑了,休息吧。”
给赵佥一说,李隽真的感到有点困乏,放下毛笔,道:“是有点困。走,你陪我出去走走。”
与李隽同行,赵佥一千个愿意,喜滋滋地应道:“遵旨。”
第一卷 危局篇 第七章 贵妃柔情中
两人出了上书房,信步皇宫,来到一个凉亭。凉亭的位置极好,风景也不错,李隽来了兴致,道:“你去给厨房说一声,弄几个小菜,暖一壶酒来,我们小酌一番。”
赵佥吩咐下去,不多一会儿,太监带着食物过来,摆在石桌上。李隽提起酒壶斟了两杯酒,一杯给赵佥,道:“来,我们一起喝一杯。”
皇上赐酒,那是莫大的荣耀,更何况赐酒的还是李隽这样让他钦佩的人,赵佥兴奋得很,道:“谢皇上。”接过酒杯,一饮而尽,把酒杯放在桌子上,在李隽的招呼下坐了下来。
李隽抿了一口,只觉宋代的清酒和现代的老酒比起来,酒味淡得太多,喝惯了老酒的人去喝宋代清酒的话,那肯定是一句很有名的话“嘴里淡出个鸟来”。
李隽又斟上,两人举杯而饮。一杯接一杯,喝了不知几杯,有了几分酒意。
李隽望着星光闪烁的夜空,思乡之情大起,忍不住念道:“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是范仲淹的苏幕遮,写的是乡愁,思乡人登高楼望景,望眼欲穿却不见故乡。只好借酒消愁,却因为思念太深酒入愁肠不仅没有起到消愁的目的,反倒愁上加愁,潸然泪下。
李隽想起自己遭遇之奇特,世所罕有,忍不住一阵感叹。想起了在另一时空的家人、朋友,不知道他们现在在做什么发生了空难,机上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不用说,肯定以为都给上帝召见了,会举行一个追悼会,然后了事。他的家人失去了他,肯定是悲苦不已,却想不到他不仅还活着虽然已经改头换面,而且还成了皇帝。
至于当这个皇帝,李隽是一百个不情愿,他自己就没有权势上的野心,自是不会去角逐权力了。要不然,他大可不必在军旅生涯最关键的师长位置上退下来,要是他不退役的话,以他的才干,元帅不一定当得上,上将不一定是十拿九稳,十拿八稳是不会有问题的。
要当皇帝,当个条件好点的也还能让人心里好受些,偏偏是宋朝的亡国皇帝,还有一个忽必烈这样雄材大略的对手,蒙古大军在在忽必烈的策划下以风卷残云之势席卷而来,南宋的灭亡已成定局,他来当这个皇帝不是替赵祺当替死鬼吗
要是当其他时间的皇帝,即使如高宗南迁之时也比现在好,至少那时有岳飞、韩世忠等名将,还有半壁江山可以依靠。现在蒙古大军南下,又把半壁江山丢了半壁,面对一个比西夏,金,辽加起来还要强大得多,准确地说是人类历史上版图最辽阔的大帝国,以这区区半壁江山的半壁江山和蒙古大军对抗,胜算能有几成李隽一点底都没有。
内有权臣,外有强敌窥境,如此险恶的形势任谁处身其中,也会觉得难以应付,就是起说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汉武大帝于地下,他也不见得有那么足的底气说出那句流传千古的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