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 >一个太监闯后宫 > 分节阅读 58

分节阅读 58(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领之位,无心进

取。因此才给了大唐朝廷喘息之机,派出讨贼大军,前来平乱。

见大敌当前,众头领也不敢再争夺权位,俱奉宋大江的遗孀洪三娘为

主,号称大顺朝,同心协力,准备共抗朝廷大军。

洪三娘此时在南方招揽兵马,正在率军向永州而来。永州城,现在是

由贼首林魁占据,手下十万兵丁,大半都是刚聚拢来的流民,进了城之

后,不说别的,先轰轰烈烈地抢他娘一场再说。城中富户,都被抢得乾乾

净净,连同妻女都被拉去做了军妓,男子自然是杀头了事,免得他们再想

什么报仇大计。

新来从军的流民,见老兵们抢得畅快,也不由眼馋,便去把永州城中

稍微有点家底的人家,都去抢了一遍,自然也捞了不少好处,倒让那些被

抢人家,死的死,逃的逃,女子也都被抓去奸而后卖,让新来投军的流民

也赚了个心满意足。

城中街上,到处都是尸体横积,还是林魁嫌看着不好看,还怕有了瘟

疫,就命人拉去城外掩埋。埋的士兵也懒得动手,随便挖了个万人坑,将

尸体向里面一填,上面盖点土,就算了事。

永州城经此一劫,一片凄凉景象。城外百姓,却都纷纷往永州而来,

只因在自己家乡也是被贪官污吏逼得活不下去,若来投贼,还可有顿饱饭

吃。而大顺军虽然抢掠平民,却不抢穷人,只因穷人就是抢也抢不出什么

东西来。所以那些穷人都抢著来投军,那时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抢劫富户

了。

永州城戒备森严,紧张了数日,终于得到消息,听闻朝廷大军由大将

秦援之女,当朝秦贵妃率领,共起十余万众,正在由各处调集,向永州行

来。

而秦贵妃本人,率领朝中精锐军队共五万人,自金陵南下,渐渐逼向

永州。只待各州调来讨贼的兵马聚齐,便要发动攻击。

听到这个消息,永州城中大顺军内部,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以朱演达为首的大将一力主张,要趁著敌军未曾聚拢之时,挥军北

上,迎击秦贵妃所率主力。想她一介女流之辈,能有什么见识,若能一举

击溃敌军,擒杀秦贵妃,朝廷各路兵马,定然惊慌失措,而大顺军的士气

威望,亦能大增,将来挥军北上夺取金陵,亦非难事。

而另一派却是由林魁的亲信将领洪北通为首,坚持秦贵妃本是名将秦

援之女,虽然名声不著,终究是将门虎女,不可轻视。既然被朝廷命为统

帅,必有过人之能,茂然率军北上迎击,若有败绩,反而乱了军心。不如

坚守永州,只待洪三娘援军一到,便可里应外合,一举攻破敌军。

两派终日争吵,林魁也委决不下。最后定了个主意:给朱演达三万人

马,前往迎击秦贵妃的精锐部队,剩下的人,坚守永州,以待后援。

朱演达倒也不嫌人马少,反正他带去的有一小半都是精锐,反倒是留

在永州的七万士兵大都是新招来的,没什么战斗力。当下里斗志昂扬,率

军北上,一心一意只想击破敌军,最好还能逮住秦贵妃奸个痛快,让自己

这穷苦人出身的泥腿子也能尝到皇妃尊贵玉体的滋味。

第八章 初战告捷

朝廷大军缓缓南下,李小民骑著雪白骏马,率军走在最前面的位置,

看着道旁村庄里一片狼籍,百姓们躲在庄中,用惊慌恐惧的目光看着自己

这支军队,不由心中暗歎。

自己这支军,并不是第一支到此的部队。那些大顺军已经到了这一

带,先把这里抢了一遍,然后因听说朝廷派军南征,因此缩回永州,把这

一带留给了官军。

在自己未来之前,已经有一两股官军经过,把这一带又抢了一遍。自

己部下虽然被严令不得抢掠,但是后面来的部队归秦贵妃统属,不听自己

号令,只怕还是要按照传统,先抢个痛快再说。

虽然看着那些百姓可怜,李小民也不打算去向秦贵妃进言,要她约束

部下。她初做统帅,什么事都不熟悉,底下官兵也未必心服女人的领导,

自己再给她添麻烦,也说不过去。何况她的命令,士兵们不一定喜欢,若

强行禁止士兵抢掠,必然降低士气,说不定还会激起兵变,那时麻烦就大

了。

看着田野上百姓们惊慌逃散,想着前方大顺军的抵抗,李小民心里暗

歎,自己在这个时代,倒成了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了。

当初听到宋大江造反之名,先把李小民吓了一跳,不知道是不是宋朝

的宋江起义重演了。仔细思考了好一阵才明白,这个世界与自己的世界不

一样,这次起义明显不是那一次,不过有才能的人,在哪个世界都会露出

头角,而这些参加起义的大将,有没有原来那个世界有过名气的人,他就

无法确定了。

想起从前的农民起义,李小民心里就有点困惑。为什么象矮脚虎王英

这样捉住无辜路人割心掏肝,吃人心下酒的恶魔贼寇,也被称为是农民起

义军,正义的代表张献忠杀人如麻,无数无辜百姓都被残杀,川中人民

为之一空,为什么历史上讳莫如深,不置一词,反而将他与李自成齐名,

成为一个伟大正义的英雄这么明显的不合道理,那些地位崇高的文学评

论家和史学家怎么能堂而皇之地说出来,难道个个脑子都坏掉了吗

这个疑惑,在李小民小时候无法解答,到了大些,才渐渐明白,那些

权威的脑子没有坏,坏掉的是良心。为了荣华富贵和身家性命,一点文人

和史家的良知都不敢留下,满口都是明目张胆的谎言,反正他们也知道,

没有人胆敢反驳他们这些定鼎之言的。

在从前,年轻气盛的李小民自以为受了这些权威的愚弄,大为愤怒,

一直以为这些人是天生的厚颜无耻,非人非类,不说谎话就活不下去。再

往后,李小民经事渐多,渐渐学会了宽容,对事物的看法改变了许多,想

想这些人活著也不容易,若有一句话说得不对,被人误以为批评造反军队

的言论是借题发挥,攻击农民起义,甚至是影射造反起家的朝廷,只怕会

祸及满门。哪怕是为了自己家里的老小,也不得不说些违心之言,不管这

些话是多么明显的可笑虚伪,也只有闭着眼睛说出来。

更何况,中国文人的气节,早已断了。自方孝儒被诛十族之后,李小

民再也没听说过有什么有骨气的史官。而满清三百年统治,文字狱无数,

将中国文人的气节,自根子里彻底铲除。偶尔有一两个返祖的文人史家,

也在刚一冒头时,便被当头一棒,迅疾轰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