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5(1 / 2)
访客,并等着消息,所幸被大理寺拘押的两名府中家仆刘宁和刘忠,也在两天后被放了回来,看他们状态还是不错,应该没有受到什么遭难。刘逸问了刘宁和刘本,他们只是说了几名朝中高官陆续来问询了一些情况,关押地方的那些人也没为难他们,事情问完了,也让他们回府了,这让刘逸也是松了口气,为府中立下大功的这两位下人,幸好没出意外,不然府中的人心都要散了。
只不过刘逸原本还想着,去青海查案的李义琰、岑长倩、狄仁杰等人会来府中问询一下自己一些事,或者传自己过去问点什么,但却没有,让刘逸有些不解。
后面来看望慰问刘府家人的官员中有一人让刘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前些日子刚刚被朝廷提拔为吏部侍郎的魏玄同。
魏玄同是由刘审礼在上元年间举荐而任职的,初任岐州长史,因其出色的才干而得到朝廷的认可,逐步升迁,这次刘审礼兵败,朝廷责刘审礼难,魏玄同却没有因为是刘审礼所荐举的而受到冷落,刚刚在一个月前被委以吏部侍郎的要职,魏玄同也是在回到长安后,第一时间到刘府中来探望。
魏玄同来府上时是一身孝服,在进府后也是痛哭流涕,长跪于刘审礼的灵位前磕头,以“恩师”称之。
知遇之恩,让魏玄同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感情流露,让陪在一旁的刘逸还有张氏也跟着掉泪。
魏玄同在起身后,还对张氏和刘逸说,他刚回京任职,事情忙碌,但以后一定会常来探望的,还请张氏和刘逸放心,他一定会为恢复刘审礼的名誉而奔走的。
魏玄同已经知道了事情的大概情况,他也是死活不相信会是因为自己恩师的缘故导致这场惨烈的青海兵败的,朝廷既然已经派人调查了,那他也会密切关注的。
魏玄同在府中逗留了大半天,和张氏及刘逸聊了好多的话,也惊讶于刘逸这样小小年纪不一般的心智,称赞刘逸日后一定会有一番作为的。
刘逸也是对这位面善的新任吏部侍郎很是有好感,虽然说他不知道原来历史中的魏玄同是个什么样的人,也不知道他最终身居何位,做出什么样的事迹,但看到他这般举止及那不一般的谈吐,觉得这肯定是个很有才干的人。
整日接待这些朝中的官员们,让刘逸也是很疲惫,幸好二叔刘延嗣过来,让他少担一些事。
刘延嗣是在接到家人传的刘审礼病亡的消息后,自请去了职,奔波数百里赶回到长安来奔丧的。
刘审礼兄弟虽然说不是同母所生,但几个人间感情都是非常的好,刘延嗣在到府中后,也是长跪在刘审礼的灵位前痛哭了大半天,一副伤心欲绝的样子。
为了给大哥奔丧,刘延嗣弃官回京,也实非简单,让刘逸很是感动。
刘延嗣回京后即住在刘府中,帮助刘逸处理一些事,有这么一位长辈在府中,刘逸也省事了许多,刘延嗣待人接物经验丰富,刘逸跟在他身后,也省心多了。
――――――――
这天,出乎刘逸意外的是,吏部侍郎裴行俭再次来拜访,并告诉了刘逸前方的事儿。
叔父刘延嗣出门去了,刘逸单独接待裴行俭。
“贤侄,某得到鄯州岑侍郎传来的通报,也第一时间来告诉你”裴行俭没客套,开门见山就说道。
“裴侍郎,案情已经有眉目了”刘逸大喜。
“正是”裴行俭点点头
第四十九章 事情的真相
裴行俭向刘逸讲了他所知道情况。
李义琰、岑长倩、狄仁杰一行在从长安出发后二十来天左右即抵达鄯州,在问询了李敬玄和军中一些其他将领,及被吐蕃放回的王孝杰,还有几名原来刘审礼的属将后,事情就真相大白了。
刘仁轨因与李敬玄一向不和,怀恨在心,因此上表向皇帝举荐时任中书令的李敬玄领军,并说“西边镇守,非敬玄莫可”不懂军事的李敬玄虽然一再推辞,但李治还是应允了刘仁轨的请求,委李敬玄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同时将刘仁轨召回京,李敬玄只得硬着头皮上任。
领前军的刘审礼和王孝杰都是多年带兵打仗的人,熟知军务,他们一再建议主动进攻由论钦陵所领的青海吐蕃守军,以夺回对青海一带的控制,最初领军的刘仁轨也是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并制定了详细的进攻计划,李敬玄到任后,因对军备不熟悉,战略上也没什么改变,依然是按照当初刘仁轨所制定的策略行事。
刘审礼领军三万,与副将王孝杰一道攻击河湟谷地一带的吐蕃大军,李敬玄亲率剩余的大军跟进,但出乎所有人意外的是,在刘审礼与王孝杰领军与吐蕃军队大战后,原本应该率部快速驰援的李敬玄,却按兵不动,没有发兵支援刘审礼;在收到刘审礼送出的求救信后,也以吐蕃军队势大,我军无力进击,有可能全军覆没为由,没有率部支援,以致刘审礼被近十倍的吐蕃军队合围,最终全部被歼,而李敬玄在得知刘审礼部全军覆没后,竟然连夜率军后撤,一时间军心大乱,幸好此时吐蕃大军并没尾随追击,不然这十五万大军也有可能全部被歼。
听到这,刘逸眼中似有怒火在喷,事情果然与他想的一样,这该千刀万剐的李敬玄,果然是父亲不幸战死的元凶。
不过这次刘逸忍住了心中的怒气,没有发泄出来,依然一副平静的神色,等着裴行俭继续往下讲。
裴行俭脸有惊异之色,看了一会刘逸的脸后,也把后面的情况继续说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