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同人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分节阅读 369

分节阅读 36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夺统一后的权力和财富,不惜大打出手。

这场风暴就是双方血腥厮杀的开始,即使宝鼎没有利用赵太后的死布下“徐福刺秦”这个局,这场风暴也会在某个时间里发生,只不过引发风暴的事件不一样而已。

宝鼎低估了秦王政对君权至上的中央集权的狂热追求,也低估了宗室、老秦人和楚系贵族们对权力和财富的强烈攫取欲望,于是当风暴发展到巅峰,秦王政和贵族们的厮杀一触即发的时候,宝鼎不得不出来暂时稳定局面。

宝鼎的身份决定了他的命运。他是个特殊的存在,首先他是宗室,他是老嬴家的子孙,他代表了王国和王族的利益,但同时他的理想和抱负又把他推向了咸阳宫和秦王政的对立面,他把老秦人和楚系这两大贵族势力拉到一起形成了一个维护贵族利益的团体。如此一来,他和当年的孟尝君、平原君和信陵君一样,纠结于君王和贵族之间,在激烈的矛盾中起起伏伏。每当王国和君主有难,他就集结贵族们的力量去拯救,但每当贵族们的利益受到伤害,他又不得不代表贵族集团与君主甚至与整个王国针锋相对。

这一次,宝鼎以自己的隐退迫使贵族们妥协,避免了一场两败俱伤的厮杀,拯救了王国,帮助了咸阳宫和秦王政。但接下来,咸阳宫和秦王政就要“收拾”贵族们了,秋后算帐是肯定的,而宝鼎又将如何拯救贵族们

公子豹大发雷霆,就是因为如此,而老秦人和楚系中断与宝鼎的联系,以此来表达他们的强烈不满,也是因为如此。

你隐退了,不过暂时避免了厮杀,但矛盾的根源还在,斗争还要延续,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退让是没有出路的,退让的后果就是失败,甚至是死亡,所以秦王政不退,老秦人和楚系也不退,他们在“大战”来临前向宝鼎求援,就是希望利用宝鼎的力量给予对方致命一击。

宝鼎选择了“自杀”,他不给任何一方以支援,迫使风暴暂时中止,但乌云依旧笼罩了咸阳,天雷依旧在咸阳上空咆哮,风暴正在蓄积之中,下一次的爆发更加可怕。更大的风暴一旦爆发,宝鼎拿什么去阻止

宝鼎感觉很无助,很无奈,很苦涩。

历史自有它的发展规律。秦王政以前所未有的强势打击了朝堂上的贵族势力,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实施中央集权下的郡县制,他虽然失败了,但给后来者指明了一条如何在大一统的政治背景下治理王国的道路。其后霸王项羽分封诸侯的失败正好又给后来者一个警示,于是刘邦选择了分封和郡县并行制,但最终的道路还是高度中央集权下的郡县制。

在“中央集权”这条道路上,历史用七十五年的时间阐述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规律。始皇帝的“毕其功于一役”显然是失败的典型,刘邦及其子孙的“循序渐进”模式显然可取,这一模式符合发展规律,也是宝鼎决心要仿效的治国模式。

公子豹看到宝鼎陷入沉思,不客气地打断了他,“你的想法我可以接受,目前这种妥协之策符合各方的利益,除了大王和咸阳宫外,其他各方都能接受。”

自诸侯国变法以来,郡县和分封大行其道,尤其齐楚两国为最,而秦赵两国则推行郡县制。其实秦国完全推行郡县制的时间也不过七十年左右。在昭襄王时代,秦军灭了古蜀国之后,以古蜀国王族为蜀侯领巴蜀之地,事实上就是分封和郡县并行。

分封和郡县并行制限制了中央集权,给了贵族们更大的权力和财富,这当然让秦国的贵族们愿意为之血腥厮杀,但秦王政和咸阳宫不能接受,不愿意让手上的权力和财富有所损失,即便中土统一了,权力和财富更多了,秦王政和咸阳宫也理所当然地认为,现在的权力和财富分配方案也同样适用于统一之后的中土,以便用更大的强权来控制王国,用更多的财富来强大王国。

“现在,请你告诉我,你有何策让大王和咸阳宫妥协”公子豹问道,“只要你给我答案,我即使不认同,也全力相助。”

第一卷 崛起 第327章 “汤”的问题

第327章 “汤”的问题

宝鼎想了一下,反问道,“伯父所坚持的分封,是分封功臣,还是分封宗室”

宝鼎这话问的就是宗室态度。

分封功臣事实上就是“师古”从周制了。周武王的分诸侯,建藩卫,是建立在当时落后的生产力的基础上,由此诞生了春秋战国六百余年的大争之世,诸侯争霸兼并的根源其实就是来自分封制。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吕不韦灭周,更是把这种制度的弊端完全暴露,所以早从魏国李悝变法开始,中土的诸侯们和一些诸子大贤、寒门士卿便意识到分封制的危害,有意识限制和打击贵族们的权势,于是便诞生了封君制。

封君制始自战国变法。魏国李悝、赵国公仲连、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齐国邹忌、秦国商鞅等人在诸侯国中的变法,其宗旨是强国,其核心则是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而分配方案的重点就是实施郡县制以集权中央,实施封君制以巩固王权,君王和寒门士人是这一分配方案中的最大受益者,宗室和豪门贵族则是最大的利益受损群体。

今日咸阳风暴的对立双方争斗的焦点就是分封。一个是要分封。中土统一了,政治背景和格局都变了,此刻重建分封制,从大局说是为了未来帝国的稳定,为了维持未来帝国的统一,从小处说,则是为了满足宗室和豪门贵族对权力和财富的占有。一个是坚决拒绝分封,因为分封制的危害有历史为证,它是一种错误的制度,而大秦能统一中土,就是得益于中央集权下的郡县制,所以理所当然,统一后的帝国肯定要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正确的路走下去。

如今在咸阳的政治格局中,秦王政和咸阳宫没有占据明显优势,宗室、老秦人和楚系联手之后,足以与之抗衡,甚至有压倒对方的实力,这种情况下,要么是自相残杀两败俱伤,重演昭襄王时代的悲剧,但因为有前车之鉴,斗争双方都不想走到那一步,毕竟两败俱伤与双方的利益诉求完全背道而驰,所以,双方选择了妥协。妥协才能让双方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利益。

宝鼎拿出了妥协方案。中央领导下的封国和郡县并行制。这是一个过度制度,依据这一制度,在统一后的权力和财富再分配方案中,直接受益者是宗室,君王和豪门贵族都未能从中直接受益,而是着眼于未来利益。未来,帝国还是要实施中央集权下的郡县制,君王可以集权于中央,但在这之前,帝国必须完成一系列国策的变革,这些变革中的很多制度将给予豪门贵族以巨大利益。

之所以要实施这个过度制度,就是要在统一后缓解君王和豪门贵族之间的激烈矛盾,找到一条可以和平解决双方利益冲突的道路。一旦君王和贵族们之间的利益冲突解决了,双方对权力和财富的分配方案满意了,那么帝国政治局面就稳定了,可以实施对君王和贵族们都有利的中央集权下的郡县制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