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22(1 / 2)
在是我姐夫的君王,又是我姐的救命恩人。听我姐说了你救人的经过,绝对是一个英雄的所为。要我在杀你,我实在是下不了这个手。”
姬凌云笑道:“这还不简单下不了这个手就不杀嘛有人一定要你杀寡人吗再说寡人我不清楚为什么因为寡人的关系使得智瑶判若两人,但却明白一人若本性不坏,绝对不会因为一点小挫折而性情大变。”
豫让看着姬凌云心中大生好感,知道自己有意杀他,却依旧如此热情,毫无防备,确实当的上英雄二字。
在豫让他们这等武夫眼中,英雄很简单,只要不怕死,有本事,讲义气的就是英雄。
姬凌云问道:“可以跟我说说具体的事情吗现在那些异族豺狼已经临近城下,情况紧急,我需要确切的消息。”
豫让眼中露出挣扎之色。
姬凌云肃穆道:“寡人无权逼你做些什么,但有一点必须提醒你。这件事情已经不是个人的私事,他牵扯到了整个大周的安危。这洛邑城中有一位大周天子,六位五等诸侯国以上的君王。一旦我们战死,大周将会再度动乱。那些异族也势必会趁势入侵我中原,试想一下,若真是如此。以那些豺狼的作风,我们大周将会遭受什么样的损失。是尸横片野还是血流成河”
豫让道:“这点我也明白,不然我也不会出逃了。具体情况,我也不太清楚。开始主上对我全无防备,但自从我劝说他不要跟异族勾结开始,他便不在信任我了。我只知道一个黑衣人,是他布置了这一切。他说他说服了北戎、犬戎、赤狄、白狄四族合力入侵中原。但中原各国强大,强攻不成需要智取。这智取之法,正是借道于河套,利用天子寿诞的机会将各国诸侯一并消灭。”
姬凌云问道:“对方有多少人马”
豫让答道:“黑衣人说合军十万余。”
姬凌云心情逐渐沉重了起来六千对付十万,这战一个字悬
“知道那黑衣人是谁吗长得什么样子”
豫让摇头道:“不知,但那黑衣人的口音却是吴越口音,这点不假,可以肯定。”
第八部 天子寿诞
第三十四章 驱民攻城
让的话在姬凌云再度陷入沉思之中,这吴越口音跟中不同。在阖以前,吴国远居江南,不与外界流通。因此吴越口音丝毫没有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时常出现他国人听不懂吴越人说话的事情出现。
自从阖闾问鼎中原,成为诸侯之长后,这才打开与中原诸国的接触。口音也渐渐改善,可自始至终吴越口音都有很重的鼻腔。非自幼在吴越生长之人,很难说出一口流利的吴越口音。也就是说,那黑衣人很可能正是吴越人。
神秘黑衣人玲珑公主任清璇操纵一切的幕后指使者北戎、犬戎、赤狄、白狄四族的族长
姬凌云只觉得自己被重重阴谋包裹着,一张大网,将天下五等诸侯都网在了一起,暗自忖道:“看来自己在决定为天子祝寿的时候就已经陷入了对方所布置的局中。”
这时,姬凌云想到了文种,放眼吴越能布置出如此庞大的局,除了伍子胥也只有拟定伐吴九术的他了。只是文种早以被勾践砍了脑袋,又如何能够布这个局呢
姬凌云拍了拍豫让的肩膀,道:“好好休息。没事别在乱动,再将伤口动裂,我就让人告诉你姐,让她用眼泪来对付你。”
豫让打了一个寒战,他什么都不惧,惟独他姐姐的泪水,却是他的致命客星,吓得连连告饶,心底也生出一股暖意。
出了豫让的病房,姜良带着一位二十左右地青年引了上来。
姜良介绍道:“大王。幸不辱命。这位便是西门豹先生。”
“西门豹见过吴王”西门豹对姬凌云行了一礼,口中恭称吴王,显是没有立刻投效之念。
这西门豹内穿绛紫长袍,头戴武,外罩青色风衣,看上去神采奕奕。相貌并不见得出众,但给人一种精干的感觉。
正待开口,却见一兵将匆匆赶来道:“盟主。西门公孙纵将军请盟主速去。商议要事。”
姬凌云错愕。歉然道:“西门先生,战况紧急,恕在下不便奉陪。姜太宰,你且陪西门先生四处看看”
他忙纵马急奔面前,一口气驰到西门,耳中顿听一阵喧闹之声。
上得城墙,只见公孙纵、赵毋恤、任清璇、姬斯、李等人都在。另有一排守兵弯弓搭箭,指向城外。
“盟主来了由他定夺”
众人让开一条通道。
姬凌云对赵毋恤、任清璇、姬斯三人道:“你们也来了”
赵毋恤点头道:“听到西门出事,放心不下。”
“什么情况”姬凌云问向了公孙纵。
公孙纵皱着眉头道:“盟主,你看”
公孙纵指着西方,只见远处尘土四扬,密密麻麻的黑影向这边涌来。
姬凌云迷眼西望,距离太远了,模糊不清。只是依稀可见那些黑影都是人。“看不清楚。是什么”
公孙纵深深的吸了口气道:“百姓,上万名百姓。”公孙纵苦恼的说道:“自从末将接管着西门以后。首先就让斥候四处侦察附近一切动向。半个时辰前,一小队敌军出现在了西门附近。他们见城门紧锁。守备深严,也没有多做停留。可不久,斥候便发觉一队近万人的部队,他们趋赶着上万百姓,向洛邑攻来。”
姬凌云点了点头道:“想必对方已经意识到我军发现了他们奇袭的意图,不在强攻而用此阴招。”
公孙纵道:“盟主,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处治这些百姓。赵毋恤将军说驱赶敌国百姓先行,是异族惯用地手段之一。此法既能屠戮敌国百姓,又可动摇敌兵军心,可说是一石两鸟。这手法残暴毒辣,往往得收奇效。”
姬凌云问道:“毋恤将军,你们遇到这有什么破解之法”
赵毋恤摇头道:“类似情况都是守军遇到地比较多,我向来都是跟随父亲以大军迎战,也未亲自遇到这种情况。但不外乎两种结果,放百姓入城,一般是必败无疑,而不放百姓入城,则士气大减,但还有希望坚持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