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80(1 / 2)
专注于技术学校的那一块。
此外,在日前的朝会之后,唐伯虎又成了当朝御史,而且是都察下院的唯一一个御史,都察下院跟上院完全相反,动嘴皮子的人很少,反倒是执行机构的人很多。
当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正德这个皇帝其实也是都察下院的一份子,只不过朝中没人愿意承认这个说法罢了。
而后的话剧,除了提供创意和原始资料之外,谢宏就没怎么参与了,从写剧本到指导演练,都是由唐伯虎一手包办的。
等到谢宏决定成立路边社之后,编剧兼导演的唐大才子,又很荣幸的成为了路边社的第一任社长兼主编,副主编当然是他的弟子三公公和马昂了。
他的这两个弟子也都跟师傅一样身兼多职,秉笔太监这个职位本来就是相当繁忙的,何况三公公还是司礼监提督谷大用的副手,还兼有辅佐谷公公的职责;而另外一个弟子马昂则是负责管理并培训记者,顺便还要培训说书先生,也是忙得不可开交。
忙归忙,可这三个人倒也没人叫苦。比起当日在苏州时的清闲,唐伯虎倒宁愿忙一点,这位名传后世的风流才子,其实心中也是很有一番抱负的,只是从前一直没能得到施展的机会罢了。
三公公更是不用说,比起被刘瑾虐待,在西苑做牛做马的日子,现在的权势和风光简直让他陶醉极了。这人本来不是个有节操的,这会儿甚至在想,当太监其实也是很有前途的,若是早知有今日的风光,就应该早早的挥刀自宫才对。
马昂的想法跟这俩人又不一样,尽管谢宏和灵儿还没有发生什么事,可他还是一直以谢宏的大舅哥自居的,对他来说,谢宏的事业是自家的事业,焉有不卖力之理当然不会叫苦叫累的。
人员的问题都解决了,硬件甚至都构不成什么问题。
华夏的印刷技术在宋朝就已经相当成熟了,北宋时就已经发明了活字印刷。等到了明朝,木雕版印刷技术更趋成熟,技术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峰,更是遥遥领先于同时期的西方。就算不懂印刷术,谢宏也不需要为此而烦恼,他要做的只是组建起规模性生产罢了。
和军器司那些作坊一样,只要把工序划分得更细致些,然后形成规模,单以这个时代的技术就已经是足够了,何况谢宏还多少懂点技术原理,也能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呢。
虽然曾鉴并没有完全掌握工部,可如今谢宏已经控制了京城的局势,原本掌握实权的工部左侍郎李鐩有胆子架空曾鉴,却没胆子跟谢宏对抗。
他是个聪明人,说起贪墨的银子,他本就要比刘大夏更多,万一惹翻了谢宏,没准儿也会被传首天下,那可就万事皆空了。
而刘大夏被定罪之后,兵部也是群龙无首,左侍郎许进和右侍郎阎仲宇都是识风色的,雷火之夜一个临阵脱逃,一个干脆就没参与,这俩人更是不会对谢宏的行为说三道四,更别提给他设置障碍了。
因此,谢宏很快就在工部和兵部的工匠中选了不少人,补充到了技术学校和路边社的印刷作坊当中。原本马永成是提议多收刮些工匠,然后扩大军器司的生产规模的,可谢宏深思熟虑了一番之后,还是回绝了这个提议。
那些工匠大多数都已经认了命,可靠性比较差,而且军器司的各个作坊都已经运作成熟,贸然扩编是很有风险的。此外,目前军器司生产的东西以奢侈品为主,市场不够大,盲目的扩张规模是很不可取的。
谢宏倒是打过用精铁制造农具的打算,可经过曾鉴的提醒他才知道,原来农具对材料的韧性弹性并没有什么要求,更重视耐磨,精铁和生铁在耐磨性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用精铁制农具只能说是浪费。
所以,谢宏也只能慨叹隔行如隔山,在工业推进到一定程度,能生产出来拖拉机之前,他是别想对农业有什么贡献了,还是从事本行才是王道。
因此,对于这些工匠,谢宏的办法是筛选一部分人出来,先丢到小学和技术学校去,先让他们接受一段时间教育,等到时机成熟后,再开始全面推广他构想中的工业。
例外的就是兵部下辖的那些铁匠和火器工匠。
军器司攻防战改变了不少人的观念,原本江彬对火器很是不屑一顾,可真正跟神机营交过手后,他也知道火器的厉害了,要不是谢宏的那些后手,神机营想推平军器司还真就不是什么难事。
谢宏本来就对火器很重视,他虽是对这时代的火铳没什么期待,可他也知道火器才是战争的必由之路。原本技术攻关的重点放在了火药上,现在得到了兵部的这些火器工匠,那就可以展开对其他技术的研发了。
如今瘟神的名头早就响彻京城,这些工匠虽然平日里过的都是不见天日的,牛马般的生活,可却也听过谢宏的名字,对他的种种事迹也是耳熟能详。
工匠们最初听闻道谢宏的消息是他还在宣府的时候,那时刘瑾遣了几个京城名匠去宣府,为的是仿制钢琴,结果几个名匠在宣府只能望钢琴而兴叹,灰溜溜的返回了京城。
那几人既然号称名匠,对面子什么的也很看重,因此,他们回到京城之后,对此也是闭口不言,可跟他们同去的却有一个军中的铁匠。
卢铁匠本就是清楚钢琴难得之处之人,那种可以拉成细丝的精钢,只有在祖辈的口口相传中,才能见些端详,可到底要如何重现那时的技术,偌大的京城,却完全无人得知,却不想在宣府惊见了谢宏的钢琴,他又怎能不感慨万千呢
尤其是见过了谢宏之后,得知钢琴出自这样一个少年之手,他就更是震惊得难以自已了。卢铁匠在京城中不受重视,可他自觉在宣府却颇受了些礼遇。
尽管谢宏只不过是客客气气的跟他说了几句话,在他自己看来,甚至都算不得有多客气。可在卢铁匠的心中,这样天纵奇才的名匠,而且还是以匠人的身份做了官,简直就是天人一般的人物,对他礼遇了,他心中实是感激莫名。
于是,在谢宏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他在京城中多了一个崇拜者,而且这个崇拜者还在不停的宣扬他的事迹。
当然,卢铁匠的努力宣传,开始的时候几乎不为人知,因为他日常接触的也不过就是些军中的工匠罢了,而且这些人对于他的说辞还不太相信。
要知道,手艺这种东西比读书还需要天赋和磨练,读书的人就算笨一点,也就是事倍功半罢了;可要是没有天赋,怎么可能做得了手艺活儿就算有了天赋,也得是经过天长日久的磨练,最终才能有所成就,一个少年怎么可能有那么高超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