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88(2 / 2)
等看到了屋舍的窗户时,众人的心情却又是一变。多数人感到失望,张氏兄弟则是有些庆幸,因为那窗子太普通了,不过是一条条竹片拼接而成的窗子罢了。
虽然那竹片之间严实合缝,一点光都不透,而且想必透气性能也比较好,可离众人期待的却差远了,跟题目似乎也不符合。
题目中可是要求窗子在遮风挡雨的同时,还能透光的。若是用琉璃做窗子倒是可以解决,可这宅院中,屋舍众多,要是都用琉璃,四十万两可挡不住,因此才算是难题呢,现在的竹片窗子能起到跟琉璃一样的作用
“谢宏,这次你总说不过去了吧本侯的题目可是”张鹤龄的性格确实有点二,完全不长记性的,他里里外外的看了几圈,觉得想的不差,又是恶形恶状的大笑起来。
只不过,这次没人议论,也没人附和了,其他人都是盯着谢宏,看他有何动作。接连看到的神奇景象让他们心有余悸,不到最后结果出来,又哪里敢随便下断言
前面的两个是跟建筑相关,结果都是那样的神妙,现在要知道,瘟神最出名的可就是这些机巧的物件。虽然那窗子看着不起眼,似乎跟卧棂窗差不多,可实际上如何,谁又能知道呢
“放水开窗”谢宏清啸一声,直接打断了张鹤龄的傻笑。
旁边有人搬过来了一架水龙,动作几下,一条水龙直喷而出,浇在了窗子上面。然后只听唰的一声轻响,窗子也是透出光来。
不过这样的开窗众人都是愕然,原来那竹片不是拼接的,而是每一片都是独立的,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机关开合。
透过竹片的间隙可以见光,可向外翻转的竹片却是倾斜向下的,以至于从上面落下来的水花半点也进不了屋内。
“这样的设计,简直巧夺天工。”终于,有人失态的喊了起来。
“这是卧棂窗可又不像啊谢大人,小人斗胆请问,此窗何名”工匠们更是惊叹不已,这样窗子,确实是想都没想过,有那莽撞的忘记了对谢宏的恐惧,向他问道。
“这个叫百叶窗。”谢宏淡淡一笑。
说起来,这东西也是起源于华夏的。直条的叫直棂窗,还有横条的,叫卧棂窗,明朝的建筑上,多有运用的,不过,能活动自如的百叶窗还是第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从前虽然也有人动过类似的心思,让窗棂可以翻转,方便透光通风,今日同来的几位名匠都是建筑名家,自然也是知道的。可知道归知道,看到谢宏的百叶窗,他们还是震惊不已。
因为百叶窗开合之际,可不是一片片翻转的,而是整体动作,甚至都不需要人靠近,没见里面那人站的位置,还在窗子的几步之外吗
果然是天下第一巧匠,构思的绝,手艺更绝众工匠都是自叹不如,便有人心里不服气,却也跟刚刚的张鹤龄一样,完全说不出话来。
“百叶窗果然是竹片如叶,百叶成窗,真是巧妙的构思,精绝的手艺,今日真是大开眼界了。”有人啧啧赞叹道。
谢宏抬眼一看,发出赞叹的人他有印象,却是当日大朝会上的那个举止奇怪的兵部主事,这人一路走来话倒是不多,可每一处都观察的颇为仔细,似乎不单纯是看热闹的,还有点观摩学习的意思,在一众文官中间显得很是异类。
只不过谢宏现在却没空关注一个不相干的人,他转头一看,张鹤龄兄弟已经面如土色了,不过谢宏向来算不上好人,对自己的敌人是不会有什么同情心的,他又是旧话重提道:“侯爷,四十万两,你可不要赖账哦,须知,本官可不是好惹的。”
刚刚听到这句话时候,张氏兄弟还有些愤怒,可这时再次听到,却半点愤怒都没了,心里全是惶恐,只是想着要不要去慈宁宫住几天,也好避难,欠瘟神的钱可不是好玩的,尤其是瘟神还摆出了一副要追究的架势,好可怕啊
正文 第243章 当街劫国舅
第243章 当街劫国舅
今天这几个工程涉及到的技术都比较粗浅,没什么可保密的,东西做出来之后,有心人研究一番,就能推敲个八九不离十了。当然,那座活动桥技术含量比较高,想山寨是很不容易的。
所以,之前的封闭施工,谢宏原本也不是为了技术保密,他主要是怕有人捣乱罢了。花了重酬养着,又是几番精心教导,现在,他手下的工匠可都是宝贝,哪怕折损了一星半点,也足够谢宏肉疼的了。
等工匠们撤出,谢宏也就撤除了戒严,宅子内外其实已经畅通,只是他没有明言,外间的围观者慑于他的威势,即便看不到守卫的番子,也是不敢造次罢了。
今日来观摩的人不少,除了朝臣,不少富商也都托人情讨了张请帖上门,人一多,嘴自然就杂,完全谈不上什么保密性。等谢宏一行人离开后,侯府内发生的一切马上就传播了出去,紧接着,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般传播了京城。
栩栩如生的假山,上面还有瀑布;能够自由开合的桥梁;还有神奇的百叶窗
日前三个难题造成的悬念,如同火堆里的薪柴,将事情加倍的渲染起来,也让此事造成的轰动更大了。
种种赞誉、惊叹的言辞,有如铺天盖地一般,将珍宝斋包围了。巧夺天工、神乎其技京城百姓惊讶的发现,谢宏所引起的风潮,每次都在挑战着他们的词汇量,可不重复这些词语,又怎么能将他们心中的震撼表达出来呢
假山原来还能这么做,水也能往高处流;
手艺足够巧,构思足够妙的话,卧棂窗这样司空见惯的东西也能变成神奇的百叶窗虽然是只隔了层窗户纸,可没人捅破的话,谁又知道呢
变平凡为神奇,这才叫匠心独运呢其实奇y技巧似乎也很博大精深啊绝大多数读书人倒是没有动摇,可很多百姓的心里却都有了微妙的变化。
他们发现,高明的技艺所带来的并不止是方便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