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同人 >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 > 分节阅读 259

分节阅读 25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不过是土鸡瓦狗,少则是一月,多则是两三月”李若水信心十足,多年的征战,早已经养成了平静的心态。

“此战,剿为主,还是招抚为主”虞允文问道。

“以剿为主,以抚为辅”李若水说道。

虞允文摇了摇头道:“错了”

“错了”李若水心中愕然。

“这些年来,有人重视剿灭,有人重视招抚,虽然多次解决了流民动乱,但是始终是治标不治。这些年来,流民动乱不已,小动乱年年有,大动乱三五年一次我朝疲于应付,流民之乱,北伐无力”

虞允文叹息道。

这些年来,流民动乱,好似摁倒葫芦,瓢又起,一波接着一波,连绵不断。

不觉有些厌恶,只是厌恶又如何,该出手时,还需要出手。

李若水道:“我朝建国以来,便是如此,我等也没有办法”

“我朝不抑制土地兼并,自然有此祸。只是以皇上之能,想要抑制土地兼并,而不能”虞允文道,“内乱不平,又何以北伐。若是我等在前线血拼金军,而后方有人作乱,动我大宋根基,那就不妙了”

此刻,还没有北伐,主力多数汇聚在宋境,即便是有叛乱也可以轻易镇压。怕就怕,宋金打到关键时刻,宋军主力多深入敌境时,那时流民叛乱再起,导致北伐功亏一篑。

s:晚上还有一更

第436章殖民

大军已经出动了,迅速平叛。

下达了命令之后,赵朴就没有太过关注这次平叛。这些流民义军,缺乏纪律,战斗力差,欺负一下地方军还可以,可是遇到精锐部队,在强势打击之下,会迅速灰飞烟灭。

只要出手快,斩草除根,胜利近在眼前。

只是有些事情,必须彻底处理好,不然将会留下后患。

次日,又是早朝。

大臣们纷纷上奏折,说着事情。赵朴一一应对,讨论的的不亦乐乎。

当主要事情,差不多说完时,虞允文站了出来,高声道:“陛下,湖北动乱,钟相乱国,此乃大逆不道。然此次民变,亦有人为。一些官吏不知体恤百姓,肆意盘剥,害民伤民,致使民怨沸腾,才有此祸”

说着,虞允文开始弹劾一些湖北的一些官员,并递交上了一个册子,上面写着这些年来,湖北一些官员贪赃枉法,欺压良民的事情。

赵朴翻看着,上面记录得很是详细,按照册子上的内容,湖北七层以上的高官,要受到牵连,或是被革职,或是被流放,或是被革掉功名,又是一场大换血。

越是翻看,赵朴的脸色越是阴沉。

果然,当了皇帝以来,他还是太仁慈了,竟然做得这样过火。

在宋朝,贪污最为严重。

赵朴也没有想着,灭掉所有的贪官,让整个天地变得晴朗。这不可能。不过贪官们,至少要明白,什么钱能难。什么钱不能拿。

而这些贪官们,显然做得有些过火了,将百姓们逼到了死境,不得不反。

若是没有出了事情,一切都好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出了事情。总需要有人去顶雷。

“李纲,你全权去处理此事,该杀的杀。该流放的流放,该革除功名的革除功名,该流放的流放,该抄家的抄家。我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可不是与贪官污吏共治天下;我朝厚待士大夫。却不是厚待贪官污吏”

赵朴说着,语气中带着杀气。

在场的大臣们,纷纷低头不语,好似耳朵聋了一般。

谁也知道,皇上这是杀鸡儆猴

千里做官,只为财,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绝对不夸张。在场的那个能保证,屁沟后面干净

皇上的意思很明确。贪污可以,但是最好不要惹出祸端,不然天上地下,没有人救得了你。

李纲道:“微臣,定然不辱使命”

赵朴道:“你办事,朕放心”

朝会就这那样结束了。

只是李纲、赵鼎等内阁成员留了下来,主要是商谈一些要事。

“湖北变乱,朕并不放在心上,大军一到,很快就会灰飞烟灭。只是朕对年年出兵,平叛厌烦了,想要一劳永逸解决而已,至少十年内不出现变乱,为北伐争取时间”赵朴说道。

年年流民叛乱,年年出兵平叛,赵朴厌倦了。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国家的实力也是有限的。虽然说,这些流民叛乱,动摇不了根基,可是次数太多了,赵朴也吃不消,将有限的国力耗在平叛上,太不值当。

况且,流民起义破坏太大了,烧到之处,烧伤劫掠,好似蝗虫一般;而看似威胁较小的流民起义,一旦没有快速扑灭,会酿成毁灭大火。

明末时,李自成、张献忠等义军,多次败于明军,可谓是屡战屡败;可是因为某些原因,就是迟迟难以扑灭起义军,最后明王朝被起义军覆灭了。

多年的经历,告示赵朴,不要轻视任何一个敌人,对敌人轻视、放纵,只会留下祸端,最后把自己活活坑死。

“陛下,唯有轻徭薄赋,降低赋税,百姓必然负担减轻”李纲说道,“此次平叛之后,不如对叛乱区域,减税三年”

赵朴点点头,又摇摇头,这个策略,治标不治本,眼神看先了赵鼎。

赵鼎道:“唯有召集流民,加入军伍,在前线边疆屯田,以供军资”

赵朴点点头,这依旧是治标不治本。召集流民加入军伍,将军队变得庞大,战斗力也稀释了,又加重了财政负担。而最为忧虑的是,屯田制度高耗低能,得不偿失。

又问了几个臣子,答案也差不多相同。

或是整顿田地,清查田税;或是整顿吏治,治理;或是压制土地兼并;或是将流民编入军伍。来来回回,就是那三板斧,多是治标不治本的策略。

多数策略,只能起一丝效果,长远看来,是失策的;有些政策,看似英明,其实执行起来,困难重重。

比如轻徭薄赋,降低赋税,这根本不可能。此刻是宋军决战的前夕,宋朝必须维持高税收,府库充足,这样抗金才有钱财,不然走轻徭薄赋,倒是有利于百姓,但是不利于国家。

而整顿田地,清查赋税,更是不可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的基层政权,都是被宗族和士绅势力把持,他们有的是办法,隐瞒田地亩数,将上等田说成下等田,而将一些贫民的下等田说成上等田,将田税转嫁到贫民手中。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