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同人 >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 > 分节阅读 211

分节阅读 21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后极有可能失败。于是,金国不会治理,而我朝不能收复失地。此时河南、山东、陕西一部,多是三不管区域,于是诞生了这个奇葩的伪政权。”

“这是金军由全面进攻,走向重点进攻的开始,金军想要从西北绕一个大圈子,合围我朝,而我朝就动东北抄金国的老家。战胜敌人,唯有进攻。进攻,进攻,再进攻,以强悍的进攻,彻底的毁灭金国,打破金国的合围计划”

“接下来,布置作战任务”

没有开会讨论,只有独裁下命令,这一刻赵朴显示出乾坤独裁的一面。

众多臣子相互看了看,有些无奈。

这就是当今皇上,嘴上挂着有事大家商量,可是骨子里却是独断专行,下定决心的事情,不容一丝改变。

“这是军部制定的作战计划”

说着,赵朴将一份资料下发了下去,上面写着“重锤计划”。

在开会前,赵朴已经制定下了大致的方略,由军部具体规划,将其变得丰满,可执行。

而此时,赵朴也没有所谓的民主意识。

此次开会,更多是让大臣们发泄一下情绪,更多是通知作战方案,使各个部门做好协调,而不是讨论该怎么做。

在治世,讲究权力平衡,讲究民主,有事大家商量,出了问题互相担着;可是在乱世,在战争期间,这是讲究独裁,军权一把抓,军事高于一切,行政、舆论、经济等都为军事服务。

所谓的有事大家商量,只会造成各自为战,各自扯皮,各自小利益占据主导,最后不败而战。

金军本身有着纵横无敌的军力,更是屡次击败宋军,将宋军精锐尽数覆没,本来应该是一统天下,赵朴即便是有金手指作弊,也多会不灵光,说不准就是兵败身亡。

只可惜金国实行勃极烈制度,实行民主,结果各自拆台,各自看好看,才给了宋朝可乘之机,才形成对峙之势,不然宋朝早亡了。

一个勃极烈制度,断送了金国灭宋的机缘,断送了大一统的机缘。

而赵朴不会犯下这个错误。

在朝政上,在官场上,任由士大夫们折腾,只要是不触犯底线,懒得理会你们;可是在军事上,在对金作战上,则是独裁、固执,不听人劝。

s:大战将要开启,猪脚将反击汉奸,狠狠的爆汉奸走狗的菊花。西北大战,淮河大战,襄阳大战,东北大战,各个大战将要上演,拼杀的时刻要来临了。

第353章王霸之气

“作战计划,很是简单。就是在西北、襄阳,淮河,乃至是东北,形成局部反攻。”

赵朴说着。

这个计划有些疯狂,有些不知所谓,可就这样做了

练兵,整训,已经有一年多了,该教的也教了,该训练的也训练了,再继续训练下去,也意义不大了。唯有战场上拼杀,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不断的死亡淘汰,强者活着弱者死亡,才能训练处一只强军。

这样有些残酷,有些冷血。

只是赵朴不在乎,在乱世人命最不值钱。

很多东西都是一次性消耗品,比如士兵的生命。

而江南积累那么多财富,留着也没有用,还不如去大战,去拼杀,也胜过被是士大夫们花钱酒地,损耗掉。

此次作战计划,不在于占领多少城池,收复多少失地,这意义不大。反倒会将宋军的兵力分散开来,被金军给个击破,而作战重点一直是歼灭金军的有生力量,将金军精锐消耗掉,让女真兵越战越少。

一旦女真兵损害太大,战场死亡率超过了自然出生率,女真距离灭亡没多远了。

历史上,北方有很多草原民族强横无比,可最后还是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就是这样一点点被损耗掉的。

战争很多时候,不是拼谁胜利次数多,而是看谁坚持的更为长久。

比持久,比耐力,谁能比得过强大的宋朝。

历史上,宋朝不是最强大的王朝,却是最持久,命最硬的王朝。

宋朝屡战屡败,似乎就没有打过一次胜仗,可是它的敌人想要干到他,更是艰难至极。最后往往是被磨死了。

“强军,有三大条件,一个是严格纪律,二是严密的训练,三是指挥英明。这三条,可以铸造出强军,但是距离铁军、血军。还是有较远的距离。只有不断大战,不断血战,总结经验,胜利了总结经验,失败了也总结经验,不断磨练自己。才能成为铁军”

“这次反攻,目的是不是收复失地,而是练兵。江南太安逸了,呆的时间长了,强军也变成了废物,只有不断的打仗不断流血,有本事的人活着。没本事的人死了,才能训练出强军。只有训练出强军,有一只堪比魏武卒,秦锐士的强军,那时收复失地,只是分分秒秒的事情;可若是没有强军,都是一群烂泥,即便是收复了汴梁。甚至是收复了幽云,也没有用处,只会成为包袱,只会拖垮自己”

“金军想要重点进攻,那我们就要做好全面反击,打他个措手不及。但是也要避免大胜大败,有些人不胜则已。一胜就挺进千里,就达到黄河岸边,可是一旦打了败仗,就是一溃千里。丢城失地,向后退却百里。为何如此就是因为他用兵冒险,低估了金军强大。战争之道,要最好最坏的打算,未略胜,先虑败”

在桌子上,摆着一个巨大的沙盘,围绕着沙盘,赵朴开始讲述此次作战的重点、作战目的、作战策略等等。

言语煽情,语句精密,好似一代明君挥斥方遒,指点江山。

一些大臣们看得心旷神怡,有种迷醉的感觉,不觉心神崇敬。

士大夫们表面里鄙视武将,其实骨子里憧憬至极,只是自身达不到,故而鄙视而已。

实际上,那个男儿不是渴望运筹帷幄,而决胜于千里之外;那个男人不是渴望,建功立业于万里之外。

宋朝的士大夫们更是执迷于统帅万军,破敌于千里之外,只可惜眼高手低,缺乏实践,屡战屡败,丢尽脸面。于是恼羞成怒,处处贬低武将,贬低武夫,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一丝心灵的安慰。

而赵朴本身也是文人出身,在汴梁时,乃是一代逍遥王爷,以琴诗书画取悦美人,是一个标准的士大夫。

直到河东之后,这位王爷才从军,只是这位王爷从军后,向后多次打败金军,以骄人的战绩,显示着赫赫武功,隐约间使人联想到汉武帝、唐太宗,乃至是当朝的太祖皇帝。

而当朝的太祖皇帝,本身就是一个武夫,只是这个武夫没有人敢于讽刺,更多的敬畏。

而此时,赵朴也是复制,甚至是超越着太祖皇帝的模板。

而在乱世,谁不愿意跟谁一位文武出众的君王,好似汉武帝,好似唐太宗,建功立业。

跟随这样的君王,才有安全感,才能不被俘虏,才能扬名立万。

君不见,魏征为何名扬千古,难道后人没有人赶得上他吗

君不见李靖徐茂公,为何万人颂扬,难道后人没有的赶得上吗

只因为他们有一位出众的君王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名臣贤臣不断,而明君圣君却是少见。

隐约间,一道无形的光环被加持在赵朴身上,众多臣子们对赵朴的随意、漫不经心,渐渐散去,而是崇敬信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