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同人 >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 > 分节阅读 136

分节阅读 136(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一代才子,只能流落街头,卖文为生;可怜我李若虚,竟然沦落至此”李若虚口中念叨着,心中有些失落。这时肚子不由的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仅仅是三个时辰,肚子里就空荡荡的了。

李若虚不仅看向了一旁的炊饼摊子,一个少年正在卖着炊饼。看着炊饼,李若虚不觉得更饿了。

而在一旁卖炊饼的少年,似乎看出了李若虚的窘迫,取出两个炊饼,上前递了过去道:“兄长,若是饿了,可以暂且吃些,添添饥”

李若虚想要接过,可最后还是硬着头皮道:“无功不受禄”

“兄长,曾对小弟有启蒙之恩,这算是孝敬师长”卖炊饼的少年道。

李若虚不禁问道:“不知小兄弟贵姓,我们见过吗”仔细回忆了许久,还是找不到一丝的痕迹。

少年道:“小弟名为虞,名允文,尚且无字。”

“虞允文”李若虚回忆着,恍然间,眼前少年与一个人的影子合在一起。最后问道,“你可是虞祺之子“

“正是”

眼前的少年,李若虚曾经启过蒙,当过三个月的老师,算是有些交往。此刻见到昔日的老师挨饿,于是上前赠送炊饼。

“你父亲乃是朝廷命官,你为何要在大街之上,卖炊饼,有辱斯文,有辱斯文”李若虚不由的皱眉道。读书人,就应该有读书人的样子,哪能在大街上卖炊饼为生,操贱业,以养其身。

“你的弟弟乃是义士李若水,为国死难,李兄也不是在街头卖文为生吗”虞允文平静的道。

李若虚道:“这不一样”

“都一样”虞允文道,“靖康之难,我朝受辱,两位皇帝被擒。读书人离难,纷纷难逃,居无定所着,漂泊无依着,多之又多。多有同窗好友投靠,父亲不忍拒绝,只能是尽力接济。只是家中境况也不好,我只能是偷偷背着父亲,在外面卖炊饼,补贴家用”

李若虚点点头道:“允文,你真乃是孝子”

百善孝为先,在孝义面前,一切都可以理解,虞允文上街卖炊饼之事,也情有可原。

只是不由皱眉道,“我朝厚待官吏,你父既然出仕,怎么会这样窘迫”

大宋的官员,从来没有贫穷一说。

宰相、枢密使一级的高官,每月俸钱三百千即三百贯,春、冬服各绫二十匹、绢三十匹、绵百两,禄粟月一百石;地方州县官员,大县万户以上县令每月二十千,小县县令每月十二千,禄粟月五至三石。正俸之外,还有各种补贴,如茶、酒、厨料、薪、蒿、炭、盐诸物以至喂马的草料及随身差役的衣粮、伙食费等,数量皆相当可观。宋真宗时外任官员不得携带家属,而家属的赡养费则由官府财政供应,月供米、面、羊等生活用品。此外,还有“公用钱”即招待费,如节度使兼使相公用钱可高达二万贯,而且上不封顶,“用尽续给,不限年月”。公用钱之外,又有“职田”。诸路职官,各有职田,两京、大藩府四十顷,次藩镇三十五顷,直至边远的小县,尚有七顷。且“外官占田,多逾往制”,由佃户租种,官员坐享其成。

虞允文道:“连年的征战,朝廷国库早已经空虚。可处处都要花钱,编练新军需要花钱;赈济灾民又要花钱,修建城墙,也要花钱,前方将士犒赏也需要花钱,用度极为紧张。如今官家膳食简单,一餐不过两菜一汤,馒头而已,节俭到了极致。所到之处,没有大修宫殿,多以府衙为居所。有朝臣建议大修宫殿,以展示天家威严,可官家谢绝了。有朝臣常说,要官家增加膳食,保住龙体;而官家却说,父皇兄长失陷于金国,食不能饱,衣不能暖,纵然有美食在前,吾岂能下咽。”

“官家常说,宁可十年不吃肉,也要建设强军;宁可少活十年,也要驱除金贼官家如此,朝廷大臣岂能不响应。朝廷官员纷纷请命,消减俸禄的俸禄,如今官员俸禄只及原来的一半”

李若虚不禁赞叹道:“天降明君,天佑大宋“

“如今的官家,崇尚节俭,为政勤勤恳恳,只是关闭了青楼有些过了,使我等读书人想要卖文为生,也是无处可去”说着,虞允文取出一张折叠的纸张,递上前道:“这是最新版的破虏报,上面写着写着青楼十弊”

“这可不便宜,至少要十文钱”

李若虚接过纸张,只见上面写着各种内容,有宋朝,金国的各种时政消息,有各种商品、货物的报价,有还有招人的信息,还有介绍金军各个将领的文章。不过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名为青楼十弊的文章。

s:李若水饥寒窘迫过,虞允文卖过炊饼,唐伯虎卖过春宫画,小胡子卖过裸体画。谁的人生都有低潮过。

求首订,首订意义大,多多支持。

第226章破虏报,武备学堂

“青楼,起于管仲,本为敛财而设置。齐国贫瘠,管仲兴商,以盐铁之力,娼妓之道,大势敛财,齐国乃富,然后强”

看着这篇青楼十弊,李若虚立时迷住了。文中,首先是讲述青楼的起源。

管仲建立青楼,是为了齐国敛财。在青楼建立之后,也是渐渐的成为了销金窟。

青楼,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功不可没,甚至成为衡量一地经济水平高低的标志。经济发达,市镇繁荣,青楼产业就发达;而经济萧条,则青楼产业衰退。

但是青楼也有十大弊端:一是,坏人子弟,士子沉迷于风月,不思进取;二是沉迷风月,阴柔有余,血气不足;三是,促进来奢靡之风大涨;四是,官员不务正业,沉迷于酒色

文中更是说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说得是商女,实际上指自朝中臣子、士人不知亡国恨,在酒色中腐化,在酒色中死亡。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大宋的脊梁是士大夫,士大夫是国之栋梁,然而士大夫却依旧沉迷在酒色中,在河东血战时,士大夫依旧在宴饮;在汴梁沦陷时,士大夫依旧沉迷于风月。

文章最后提出了崇尚节俭,取缔青楼的意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