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51(1 / 2)
虽然方啸宇一直都支援他们优良的粮食种子,但是由于汉志国国内可耕种土地不多,因此这些粮食产出除了供应本国国内食用以外剩余很少,这些剩余不足以成为国家的财政支柱。除了种粮食以外,汉志国唯一的重要财源就是生丝出口了。
生丝柔软滑爽,手感丰满,强伸度好,富有弹性,光泽柔和,吸湿性强,对人体无刺激性,是高级纺织材料,可以织制组织结构不同的各类丝织品,用作服装、室内用品、工艺品、装饰品等。
因此在国际上,生丝是非常受欢迎也是需求量非常大的一种产品。生丝的生产主要的产地就是东大陆的几个临海国家,除了汉志国有大量出产之外,倭国和兰芳帝国南方各郡也都是生丝的生产大户。如果想要将汉志国的生丝挤出国际市场,让中华领大量产出生丝的方式太过直接了,方啸宇还有更高明的办法。
聚酰胺纤维俗称尼龙,它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合成纤维,尼龙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包括力学性能、耐热性、耐磨损性、耐化学药品性和自润滑性,且摩擦系数低,有一定的阻燃性,易于加工,适于用玻璃纤维和其它填料填充增强改性,提高性能和扩大应用范围。
由于尼龙具有无毒、质轻、优良的机械强度、耐磨性及较好的耐腐蚀性,因此广泛应用于代替铜等金属在机械、化工、仪表、汽车等工业中制造轴承、齿轮、泵叶及其他零件。聚酰胺熔融纺成丝后有很高的强度,主要做合成纤维并可作为医用缝线。
当然方啸宇现在利用尼龙并不是为了让它替代金属或是制作构件的,他主要是为了用于合成纤维以替代生丝。尼龙拉制的纤维具有丝的外观和光泽,在结构和性质上也接近天然丝,其耐磨性和强度超过此时世界上的任何一种纤维。由于它的这种特性可以在很多方面代替生丝,甚至有比生丝更加优秀的性能。
小风的研究很快,设备的制造也很迅速。两个月之后,中华集团公司下属的化工公司就开设了第一家尼龙厂。大量的尼龙被生产出来,虽然造价低廉,公司还是以和生丝同样的价钱对外出售。尼龙与生丝相同的外观和光泽以及其更高的耐磨性与强度很快被大量的企业所接受,并开始挤占生丝的市场。
中华集团公司的生产能力相当强大,新的产品很快摆上了西大陆各国的货架,透明度更高,弹性更大的尼龙丝袜开始在西大陆各大商铺出售了,在有人试穿之后立刻发现了它的优点,很快尼龙丝袜在西大陆流行开来,成了女士们的必备品,如果有人还穿着生丝的丝袜上街,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
除了丝袜之外,以尼龙的其中一种产品锦纶与棉布混纺的织物,代替纯粹的棉布成为了新的衣服面料,这种中华集团公司独特的面料很快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它的穿着舒适度与棉布相当又更加耐磨和更加鲜亮。
第二百五十三章 汉平国的覆灭
为了照顾自己的家族,方啸宇要求这种面料优先向方定国旗下的各大成衣厂提供。方定国也知道这是一个赚钱的大好机会,他立刻要求各成衣厂重点制作这类新面料服装,随着各地商家的订单接踵而至,方定国的制衣厂产品几乎脱销,极大的挤占了波士顿帝国棉布的销售空间。
方啸宇和方定国同样赚了个盆满波澜,至于方定国旗下的棉纺厂和大量种植棉花的楼兰郡也没有受到多少波动,毕竟这种面料是混纺的,也需要加入棉布,何况棉布还有许多不可替代的地方,尤其方啸宇部队所用的无烟火药与医院需要的脱脂棉和绷带等物,是无法用其他产品取代的。
在大发了一笔财之后,方啸宇突然发现,自己本来想要打击汉平国的经济,却捎带上了好几个国家,波士顿帝国、南特帝国,甚至是程家在南方的种植园都遭受了不小的冲击,这次经济战可谓一箭数雕了。
波士顿帝国虽然蒙受了一定损失,但是它毕竟是个工业生产大国,棉布出口所占得比例不高,甚至不能对国力造成什么损失。
另外一个国家倭国就不那么轻松了。倭国并不出产棉花,他们的棉布生产都是依靠进口棉花的,因此他们受到的冲击更大。
由于棉布的市场被挤占,各国都放弃了从外部购买棉布,转而扶植本国产业,这让没有多大国内市场,又严重依赖进出口的倭国经济遭受了重创,而他们被冲击的最为凄惨的还不是棉布,而是生丝。
在方啸宇的敌国名单中,倭国一直都占有一席之地,只不过过去一段时间中华领两次打败倭国之后,其国力降到了冰点,让方啸宇对其注意力降低了不少。不过随着倭国海军的再次复苏,方啸宇发现自己一直以来都有些小觑这个人口不多,既无资源又无战略纵深的小岛国了。
倭国人的团结和吃苦耐劳让方啸宇也不得不佩服,他们居然依靠自身的几种优势产品就赚入了大量外汇,这些产品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生丝了。
在截断汉平国经济来源的同时,倭国也遭受了很大的冲击,这让倭国政府虽然愤怒却也毫无办法,他们只得缩减开支并将投资重点向别的地方转移。
没有办法,现在倭国国力不如中华领强大,连抗议的资格都没有,这样的情况让倭国更加倾向于集全国之力,壮大本国海军,以期用海军打开自己国家的复兴之路。
汉平国遭受的冲击比倭国大得多,比较倭国的生丝还只是重要产品之一,而汉平国的财政八成都来自生丝出口,由于尼龙的出现,造成生丝的出口限于停滞,汉平国政府的资金开始紧张。
政府的资金来源有三个,税收、债券和货币发行,在现在的世界上,发行债券还很不流行,也没有多少人认可,这条路自然是不可行的。生丝的出口停滞造成了汉平国税收的大量减少,为了填补缺口他们只剩下货币发行这一条路了。
对经济学一知半懂的汉平国领导人们只知道大量发行货币可以解决财政问题,对于它的危害却不甚了解。因此这些外行开始了一个危险的行动,让印钞厂全力开工加印钞票。
当年在中华领的支援下,汉平国有了发行货币的能力,现在他们终于要全力开动这些印钞机了。
为此汉平国国王李哲在众文官的要求下,让印钞厂设计新的大面值钞票以降低印钞的成本。很快面值为一百万、十万、一万的三种汉平盾新钞票被印刷出来,为了降低成本,李哲甚至突发奇想的让印钞厂只印刷钞票的正面以节约油墨。
对此早有预料的方啸宇已经和金成勇打过了招呼,他对李哲的手段不闻不问,只是冷眼旁观。
大量新钞票开始兑换以后,虽然解决了政府的财政问题,但是新的问题很快浮出水面了。
899年7月开始,汉平国的平民们突然发现各种日用品的价格开始上涨。以粮食为例,899年6月一公斤粮食在国内的售价是十汉平盾,7月末就涨到了五十汉平盾,到了9月更是到了七百汉平盾的高度。
不仅是粮食,各种物品的价格都开始飞速上涨,半年之内,汉平国内的产品价格翻了上百倍。
人们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变成了到商铺中购买食品和各种物品,因为如果早上没有买到东西,中午的时候再买就可能要多付出数倍的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