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46(1 / 2)
穆斯林将所有希望寄托到乘胜追击,夺取安西四镇上。只有这样,他才能向哈里发陛下和曼苏尔殿下证明自己的卓越军事领导才能,才能稳稳的统治河中呼罗珊地区。
而现在一切都不可能了,唐人用一场酣畅淋漓、惊天泣地的保卫战告诉他,永远不要在任何时候轻视一颗大唐军人的心
安西军将展现出来的坚韧意志和不屈斗志无疑让阿布穆斯林赞叹不已作为敌人,他替大食军队和哈里发陛下感到可惜,但作为军人,他却为有这么一个出色的对手而自豪。
如今,高仙芝可以安然带领余军撤离四镇,而他阿布穆斯林赖以依靠的速度优势将荡然无存。也就是说,对大食帝国来说,怛罗斯之战只是起到了一个保卫故土的作用,自己完全没有像想象中那般借势拿下安西四镇
也许多年后的某个深夜,阿布穆斯林还会想起这夜的鏖战,想起那个黑盔黑甲,于俱兰城城头横刀而立的少年
俱兰城北门外,晚风阵阵。
当城头的日光不再熹微,当故友已化为黄土一抔,当刀刃上的血液释然干涸,当战争假以仁义之名掩饰了所有罪恶,李括所能做的也只能是“洒酒报君恩”了。
“真没想到你会来到这里。”
少年将牛皮囊丢给了何润师,微微一笑。君子之交淡如水,与何润师的相识当得精彩二字。毕竟,他的这一遭“匹马赴河中”,救下的不仅是自己,更是千千万万的袍泽兄弟,是安西唐军永不言败的精神。
拔开木塞将一口浊酒饮尽,何润师摊了摊手:“我若说我是为喝你这一壶酒远道而来,你可信”
“我信”李括微微颌首赞道:“这世间本就有许多不可知之人,他们的想法我们怎可能尽数猜透,或许何兄便是一个这样的奇人。”
何润师近乎以一己之力扭转了战场局势,替安西军赢下了至关重要的一仗,这份人情自己定是欠下了。其实少年自始至终都对何润师的真实身份产生过怀疑,在阿史不来城与其偶遇后这种怀疑便愈发的强烈了。
只是自己一直没有机会肯定心中的猜测,没想到再会时却是这种情景。何润师不再是大食帝国派驻阿史不来城的将军阿克巴尔侯赛因,而是一名唐人,一个值得所有安西军将士尊重的唐人。
“你一定想知道我为什么会这么做。”何润师背负着双手遥望着远处的苍山:“其实,像我这样的人,世代生活在撒马尔罕,对大唐的记忆早就变得模糊,如果自己不是黄皮肤黑头发怕真会忘记。”
微顿了顿,何润师道:“我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二娃,一个便是你。你们俩让我知道,一个人无论居住在何处,信奉什么宗教,其骨子里的东西是改变不了的。那种坚韧、博爱的情感或许才是我选择回来的原因,或者说这是一种呼唤,追溯至上古的野性呼唤。我们都是炎黄之子,我们一样流着三皇五帝的骨血,不是吗”
“上古野性的呼唤”李括默默念着何润师的话,一时呐呐竟痴了。
“你要去哪里”少年突然意识到何润师已经走远,猛然扬起了头追问。
何润师却是头也不回的向那条不知踏复多少足印的羊肠小径走去,正如当初他独自一人默默而来。
“这不重要,我不论在哪里,都是一个唐人,我的野性已经找回来了。”何润师纵身一跃翻上马背,狠狠抽了一记马鞭。
“记住了,你答应过我要好生照顾二娃。”何润师回首微微一笑:“若是他受了委屈,不论你躲到天之涯,亦或是海之角,我都会回来找你麻烦。毕竟你这壶烈酒真他娘的带劲”
马蹄声渐渐远去,夕阳拉长了光影,那一人一骑最终隐遁于连连衰草晚晴之中。
问君此去几时还
只怕,一瓢浊酒带走的不只是那段纯真峥嵘岁月的记忆
s:本卷完。哎,把自己写的泪流满面。
第六卷 淮南子 第一章 江左一
江北烟光里,淮南胜事多。市廛持烛入,邻里漾船过。有地惟栽竹,无家不养鹅。春光荡城郭,满耳是笙歌。
天宝十四年仲夏之时,江都扬州正处于游人不眠,商女浅唱的红锦笙歌中。对于这个骏马宜闲出,千金好暗游的前朝陪都,若不落的个浪荡奢靡薄幸轻佻的称号,似乎便堕了这个金络擎雕、鸾环拾翠的繁美之城的名头。
不管你是淮南道的本地户,还是奉皇命从长安城千里迢迢而来的外放京官,只要踏入了扬州城,没有一个人能不筋骨酥软,心神荡漾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扬州城中便是讨街行乞的苦哈哈面色滋润的都比关中地界儿的白皙,更何况那些鲜衣怒马、依红偎翠的王孙公子
正所谓入乡即要随俗,李括来到这里自然也不能例外。自从领了皇命来淮南道做这个团练使,少年身上的血煞之气便减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江淮的悠闲怡然的气质。最让少年感到欣喜的是,在太子殿下的极力争取下,皇帝陛下允准自己的家滕悉数迁往扬州,破了边将家滕不得出长安的例制。
当然,真要抠字眼来说,李括现在已经不属于边将,虽然他还挂着个安西副都护的名头,但满朝文武都清晓那是皇帝陛下对少年在俱兰城守卫战优异表现的一种变相奖赏,根本不会兼领一兵一卒。
对于一个团练使来说,允准家滕和其团聚似乎也不是什么顶天的大事,皇帝陛下这么一琢磨也就准了。说句大不敬的话,他老人家在少年气势正盛的时候把他从疏勒调离,遣派到淮南练训团练兵,怎么着都有一丝卸磨杀驴的意思。毕竟,自俱兰城一战后,李括在安西军中的威势急速飙升,地位仅仅次于大都护和副都护封常青。后来高仙芝向朝廷主动请辞,封常青便被皇帝陛下他老人家扶了正,按理说李括理所当然的应该顶替封常青的位置,可是皇帝陛下却以一系列站不住台面的理由将其调任。
这种突然的转换轮职就和几年前将少年从陇右军系调到安西军系一般,不给你一丝一毫的理由。不过,这对少年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毕竟他在安西军中势头太盛,难免引得一些有心人的不满,从某种角度来看,皇帝陛下他老人家是在帮少年。
正所谓水满则溢,月满则亏,适时的时机深藏功与名未尝不是一种智者的选择。
当然少年来到淮南道,还有一个原因,一个不能公诸于朝廷明面上的原因。有一个秘密需要少年来解答,一个困扰他多年的问题。
或许,自始至终他便逃不掉,换言之这一切便是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