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同人 >赤唐 > 分节阅读 132

分节阅读 13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但只要稍有风吹草动,感受到危机的大唐储君就会一脚把自己踢开,撇清自己。这样的人怎么会有勇气主动出击,除掉政敌

指望高力士吗虽然高力士对自己有救命之恩,但并不意味着他会来淌这个浑水。

他与李林甫分为内宫、外廷相佐,可以说井水不犯河水。虽然高力士亦对李林甫的专权有所不满,但只要李林甫不作出有损高力士利益的事情,这个微妙的平衡就不会被打破。

所以,唯一有可能给予自己支持的便是杨家。

以他对杨钊的了解,他觊觎大唐相位已不是一天半天。而他之所以一直被排除在政事堂之外,就是因为李林甫的阻挠。这样来看,杨钊对李林甫应该是极为痛恨的。但这个有着些市井气的御史中丞大人能够给自己什么样的支持

指望杨家公开和李林甫叫板,针锋相对显然是不现实的。虽然因为贵妃娘娘的缘故,杨氏一门极尽荣宠。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可以公然挑衅大唐文官的最高权威。李林甫代表的已不仅仅是一门的利益,而是背后许多看不清的世家门阀。

这里面可能有历经数百年的山东豪门,亦有可能有新晋的关陇权贵,甚至可能牵扯到皇室中人。

这样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团体,自然不会允许新晋贵族强势介入。杨钊要想上位,光取得皇帝陛下的首肯是远远不够的。况且,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陛下并没有厌倦李林甫的意思。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杨钊所能做的便是隐忍以静待时机。所以他能提供给自己的支持,恐怕只能是暗中的。

因此,少年若想搬倒李林甫,绝不能从明面上行事

正所谓打蛇打七寸,是人都有弱点,只要找到李林甫的弱点,便不难击败他。

对于这样一个老谋深算的相国来说,弱点是什么呢

为了得到这个信息,这几日李括便唤来了心腹鲜于瑜成,派出手下四下打探。这些人都是出身于斥候队,能在很好掩护自己的前提下侦测到有用的信息。

当然侦测来的信息有真有假,需要详细比对判断,不然便有可能吃了上次的苦果。与李林甫的这次对决,绝不是一时气涌可以完成的,需要经过精心的谋划布局。

鲜于瑜成果然没有让李括失望,不过十几日,他便从各种渠道探得了李林甫的爱憎喜好,回到李括府中悉数报与了少年。

“什么,你说李林甫最是贪财、好色”李括苦苦一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话。想不到堂堂大唐宰辅,竟然也跟寻常市井之人一般,倒在了财色面前。

“绝无一字虚言”鲜于瑜成抱了抱拳,显得颇为自信。

“其实这倒也没什么可好奇的。”顿了顿,李晟分析道:“正所谓千里做官,只为吃穿。老贼虽然贵为宰辅,毕竟也是读书人出身。既是读书人,骨子里的东西便是一致的。想那老贼身居高位,自然希望借着机会为自己、为家族多捞一些钱财。而至于好色吗,试问天下有几个男人不好色的”

“李大哥说的很有道理。”李括点了点头,表达了赞同。

“只是这两个弱点太过普遍,李林甫又不缺钱财和女人,我们恐怕无从下手啊。”

窦青摇了摇头,叹道。

老贼如今权倾朝野,呼风唤雨。若是心中真有意,有多少人争着抢着给他送去钱财美女。要想从这个地方凿开口子,不是一般的难啊。

“窦大哥,你错了”李括神秘的一笑道:“这钱财和女人嘛,自然是你越得不到的越想取得。像李林甫这样的老奸巨猾之辈,若是你主动投怀送抱,恐怕他还要生疑呢。”

与李林甫的争斗才刚刚开始,看来这注定是一场持久战。

攥紧了拳头,少年毅然的望向远方:不过既然已经做出了选择,无论结果如何他都会战下去。

s:第一更送到,码字去。

第四十八章 恩怨四 第二更

时间:20130204

寒雨三两段,秋意几多凉。

这是入秋来下的第三场雨了,虽然庄稼地里的粟子、小麦未能赶上这般温和的好时景,但毕竟积下的雨水滋润了土壤,奉养了生灵。龟裂的土壤早已被滴滴甘露化开,干涸的沟渠中又复起了晶润般生命的涌动。

干秃秃的田埂旁堆积着一抔抔秸秆,庄户家将其点了火苗,燃了灰烬便能施肥于土壤。贫瘠的黄土里渐渐可发现间或着蠕动的蚯蚓。黑灰色的烬沫子融到地下,经由雨水这么一搅润,便和成一团黑乎乎、软绵绵的厚肥。等到来年这片因干旱而显得贫瘠不堪的土地里,便又能看到生命的希望。

一来春儿,这里便会整齐的播下麦苗、粟苗,春风一过,便又会促生起新的一轮生命。夏日里波及大唐的大旱已经渐渐远去,河东道的灾民们在得到朝廷赈济,养足气力之后,逐渐三人一组、五人一团的结伴朝家乡赶去。

再怎么说,那儿也是他们的家。虽然经历了惨不忍睹的大饥馑,但只要大伙儿卖命,未必就不能渡过难关。若是运气好,地头儿积了肥,或许还能赶种上来年的春麦。即便麦子娇贵,种不下,不还有粟子可以填吗。那玩意皮实,种下准能活

这是他们的土地庄户人离了土地、庄稼不能过活;庄稼、土地离了庄户人也别想滋润

这是他们的土地,他们弃之不舍,这是他们的土地啊祖祖辈辈皆是如此,他们又回来了

夏去秋来,一场淅淅沥沥的寒雨过后,你便能深刻的体会到长安城中的秋意。

与庄户汉们相比,似乎这些居于市坊的百姓感受不到太明显旱情带来的影响。除去米市里每日跳变着的米价,几乎没有什么能够揪住他们的心。事实上,因干旱而暴涨的米价没过多久就压了下去。朝廷急调江淮的新米进京,那些囤货居奇,妄想借机发大财的奸商立时吐了血,恨不得找一块豆腐,撞死去。

米价,菜价;米价,菜价

这便是他们生活中最关心的事情,平凡、卑微却也真实。

当然,近来发生的两件大事他们也颇为关心。一件便与炙手可热的御史中丞杨钊杨大人有关,据说这位河东经略使因为赈济河东灾民不利被皇帝陛下急招回京。杨钊杨大人回到长安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热水,便被皇帝陛下宣进了宫。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