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844(1 / 2)
皇上,不需要下跪,他们是太子殿下的先生。
“二位先生,朕有一事,想要拜托二位,春耕已经开始了,正是时候,太子必须要出去历练了,时间暂定两年,春节期间可以回到京城,朕想着请二位陪着太子一同去历练。”
刘宗周和黄道周愣了一下,满朝文武大臣都想陪着太子殿下出去历练,据说争得不亦说乎,想不到皇上居然要他们两人陪着去,这是巨大的荣耀,也是皇上最大的信任。
刘宗周当即开口了。
“臣誓死效劳,一定好好陪着太子殿下历练,臣感谢皇上的信任。”
黄道周也不甘落后。
“臣一定竭尽全力,陪同太子殿下。”
苏天成抬手制止了两人的表态。
“朕请二位先生陪着太子去历练,有几个要求,二位是大儒,学识丰厚,太子年幼,所谓学无止境,不能够因为历练,就耽误了学业,必须要时刻学习,这是第一点,太子身份不一般,来日需要治理整个的国家,若是没有自身的见识,不能够明辨是非,将是国家的不幸,故而太子这次历练,必须要体察到民间疾苦,知道什么事情能够做,什么事情不能够做,故而太子历练期间,必须有感悟,书写之后,朕要亲自阅读的,这是第二点,太子年幼,自制力尚有差距,不要说太子,就是朕,若不是满朝文武大臣的约束,还有二位的点拨,一样会沉迷于享乐之中,朕很明白,做任何的一件事情,短时间坚持很是容易,长时间做到就不是简单的事情了,故而太子下去历练,品行依旧是重中之重,这是第三点,二位是大儒,经历了很多的事情,见识绝不是太子可以比拟的,朕都是钦佩的,故而明辨善恶知事,还请二位多多提醒,太子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尽管批评,这是第四点。”
刘宗周和黄道周面面相觑,这哪里是太子殿下出去历练啊,整个就是下去学习和吃苦,还要受到诸多的约束,不过他们是非常感动的,皇上对太子殿下要求如此之严格,这是大晋之福,更是天下百姓的福气。
回到后宫,苏天成看见朱审馨的眼睛有些红。
苏明劼即将下去历练的消息,朱审馨肯定是知道的,母子连心,这么多年都没有分开过,心里肯定是不好受的,有关苏明劼历练的好处,苏天成也专门给朱审馨说过了。
“皇上,太子就要离开京城了,太子已经十五岁了,大婚之事,是不是应该在历练之前考虑了。”
苏天成的脸上露出了苦笑,这件事情,朱审馨说过好几次了,不过时代不同了,这个,十五岁订婚不算什么的,何况好多的文武大臣都盯着苏明劼,恨不得将自家的女儿嫁给苏明劼,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皇后,朕以为太子的年纪还是不大,男女之事暂时不要考虑,你也知道,沉湎于男女之事是很不好的,太子如今最为重要的事宜,是体察民情,增强自身的能力,知道孰重孰轻,这婚嫁之事,等到太子回到京城,再行考虑吧。”
朱审馨的眼睛里面出现了泪水。
“皇上对太子要求严格,臣妾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太子出去历练,臣妾虽然心痛,也是全力支持的,臣妾读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道历练对太子很重要,可太子的婚事,臣妾也有自身的考虑,太子年纪不小了。”
苏天成叹了一口气,其实他早就接受这个时代的很多认识了,有些事情,只是慢慢的做出来改变。
“既然皇后如此认为,朕以为,在太子下去历练之前,可以考虑太子妃的人选,但迎娶之事,还是等到历练之后,朕这可是作出了最大的让步了,朕对太子的要求严格,对其余子女要求不一样,皇后能够理解,朕也是安心了。”
确定太子妃的人选,一样是大事情,苏天成知道,这件事情,在朝中一定会引发很多的议论和争执,自己又要花费心思去处理这些事情了,可没有办法,这是他的职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女的婚姻大事,父母当然应该要操心了。
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尊严之战1
尽管满人权贵还是蠢蠢欲动,做着征服中原的梦,但是皇太极与豪格非常清楚,他们的梦是不可能实现了,几年时间过去,令他们越来越担心的情况接连出现,大清国的人才开始大量的流失,以前皇太极礼贤下士,招徕不少汉人之中的佼佼者,可随着大晋朝廷的日益强大,想要继续招徕人才,犹如登天,不仅仅是难以招徕到人才,就连朝中的一些汉人大臣,也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失去了热情,有不少人不辞而别,而这些不辞而别的人,首先都是将家眷直接转移了,最终自身也消失了。
经济发展方面,几年时间过去,大清国没有丝毫的起色,辽东方向的互市被关闭了,启动互市遥遥无期,强大的江宁营驻扎在辽东,满八旗和汉八旗根本就不敢动,想着进入关内劫掠,那就是找死,只能够依靠曲线的方式与中原进行交易,但这样的交易,增加了成本,也令大清国的诸多商贾开始不满意了。
不过商贾在大清国没有多大的地位,倒也不敢随便的惹事,否则就保不住身家性命,可令皇太极与豪格想不到的是,几年时间过去,大量的商贾集体消失了,从宁夏的安宁堡和靖边消失了,其实不是消失,而是这些商贾干脆直接进入关内去了,他们有钱有资产,只要向官府说明了情况,就能够取得大晋百姓的身份,这就预示着大清国的财富大量的消失。
大清国开始流通大晋的货币了,尽管朝廷一再命令,禁止大晋货币的流行,还是必须用金银铜钱交易,可是铜钱在大晋消失了,全部都进入到银行里面去了。绝大部分的金银珠宝也一样进入到银行了,就算是不少的满人权贵,也想方设法将金银珠宝存进银行去了,有了这样的氛围,朝廷禁止货币流通,不过是掩人耳目了。
皇太极和豪格也曾经想着发行纸币。用来对抗大晋的纸币,可他们真正想着要实施的时候,才发现朝廷根本就没有这样的能力,就连满人权贵,都不支持这样的做法,商贾不会使用这样的纸币,老百姓一样不接受,若是强行推开,恐怕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
蒙古草原的局势更是堪忧了。
河套府与乌鲁木齐府发挥出来了强大的力量。草原大量的部落开始臣服,接受府衙的管辖,大量的汉人进入了草原,以商贾居多,蒙古部落越来越依赖官府和汉人,他们的衣食住行基本离不开官府和汉人了,就是草原的一些大部落,也与官府有着不少暗地里的联系。这些大部落需要维持,更需要商品交易。而河套府与乌鲁木齐府,就是最大的交易市场。
官府在这里开设了学堂,尽管说学堂是新鲜事,但不少部落贵族都将自家的子女送到学堂去读书,学堂教授的课程,就是四书五经以及儒家思想。可以想象,一旦这些思想渗透到心里去了,将来的草原部落,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
锡伯族和达乌尔族成为了草原的强者,部落的首领和军官。每年都要定期进入大晋的京城,去学堂里面接受培训,其实不仅仅是这两个部落的首领,一些小部落的首领,同样进入到大晋京城的学堂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