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004(1 / 2)
导致安排了一次错误的进攻行动,不过对于很善于总结的德军而言并不可怕,远比萨兰斯克壮观的苏联大城市德军都能征服。无论是基辅还是列宁格勒,亦或者是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德军都能拿下,小小一座萨兰斯克,德军是根本不会放在眼里的。
所以。不用看资料,崔可夫就很清楚德军在第一波进攻不成之后会立刻卷土重来,既然第一轮进攻中就已经知道了防守部队的强弱,这一次进攻的德军很明显会在单位长度的进攻正面强化炮兵火力密度,谈不上无坚不摧但非常具有打击效果的炮兵火力一旦上去了,对于防守部队而言则会是相当艰难的境地,尤其是进攻部队在每公里安排数十门乃至更多的火炮,更有装甲部队助阵。那么对于防守部队而言。最大的感受就是头顶上或者周围总有落不完的炮弹,总有骇人的装甲战车隆隆推进,掩护着步兵嚣张开来,为了取得防守胜利,防御部队不得不疲于应对。
崔可夫是完成了这些猜想之后才看的资料,果然不出他的意料。战情的发展果然像德军的习惯那样如出一辙,而崔可夫并不担心。因为根据最坏的推算结果,在萨兰斯克的部队足以应对德军的进攻浪潮至少三个波次。也就是说,双方需要围绕萨兰斯克外围进行长达四天左右的反复争夺之后,苏军才会出现疲态并转入城区防守,因为损失太大,而德军则会“长驱直入”,因为他们接替派上的是生力军。
因而,崔可夫推算萨兰斯克真正麻烦或者说艰难的时刻,会是在5月8日至9日之间到来,会在5月11日至14日之间达到顶峰,而如果崔可夫一兵不发的坐看萨兰斯克的苏军部队死战至全军覆没,那么德军应该会在5月20日左右取得完全的胜利,并且糟糕的是,德军会在5月12日左右顺利攻入城区便会让其他梯队绕开萨兰斯克继续扩大纵深,这一点才是崔可夫最为担心的。
崔可夫在笔记本上记下必须在7日为防守部队提供一次大规模物资补给、8日之间补充一个步兵师和一个炮兵团,他手中的兵力并不多,好在萨兰斯克又经营已久,所以只要补充一部分兵力和物资,崔可夫有理由相信,这座攸关苏维埃国运的防御线重要节点能够坚持更长的时间。
回过头来,崔可夫又开始客串回自己德军最高统帅的角色,他需要继续以换位思考得方式来斟酌对方的具体行动安排或者策略,而不是要将眼光仅仅的局限在了萨兰斯克一座工业重镇上,崔可夫有理由相信,真正的德国陆军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博克,他的思考重点显然早就不在萨兰斯克上,而是放在了更为难缠的萨拉托夫,崔可夫宁愿相信上帝存在,也不会相信博克不知道萨拉托夫有苏联红军王牌部队之一的第62集团军,这才是德军的重点作战对象。
若是让自己来经营,应该如何才能在大规模决战到来之前营造有利形势呢崔可夫很严谨的扮演着自己的客串角色,他开始分析自己的手中的实力,结合沙盘上的形势开始了大胆的推测,他认为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预定的攻克萨兰斯克时间应该不会超过一周,至少一周的时间后,德军不会让萨兰斯克成为他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或者产生腹背受敌的痛楚。
所以一周的时间是崔可夫必须考虑的关键性因素,在这样一个时间段里,德军的重点会是争夺萨兰斯克打开苏军防线缺口,然而他们的战争动作显然不会仅仅如此,崔可夫认为拥有较强装甲机动优势的德军,一旦形成了局部突破,是有可能快速向萨拉托夫奔袭而来的,高速的穿插和迂回带来的惊人破坏力将远远不是苏联红军第62集团军可以承受的。
而同样的是,德军的装甲部队往往攻击持续性在五到十天不等,坦克、步战车、自行火炮等在连续工作一段时间后都需要进行休整。而为了维持进攻的可持续性,因而德军有必要采用双装甲梯队轮换制,按照以往交手的经验判断。崔可夫认定德军的装甲部队轮换频率应该是两昼夜一次。
装甲部队实施快速突破显然离不开航空兵的大力支持,崔可夫一开始就丝毫没有忽略掉德国空军的存在,对战场进行周密和系统的侦察是攸关军事行动好坏和最终成败的关键因素,因而崔可夫第一时间就已经考虑到了德国空军在侦查方面的巨大作用。当然现在更为重视的,自然是其对德国陆军装甲突击部队的支援作用。
从以往德国空军的参战规律来看,他们根据战争规模和烈度,以及地面部队的要求,基本都会在距离交战正面二十公里左右空域保持持续性的巡弋。地面部队一旦发出需要就能够较快得到满足,当然飞行员们自行发现了重要目标也可自行发起攻击,所以为了确保这种支援作战的持续性和攻击效能,崔可夫不难认为德军一旦要图谋不轨,一定会安排至少六个大队左右的航空兵力来参与行动,而六个大队对于德国空军而言也不是小数目,考虑到战场可能距离德国空军出发基地较远,参战部队数量可能还会增加一些。毕竟飞机需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飞抵任务区域上空。油耗损失决定了滞空时间的缩短。
崔可夫立马查阅了一下近期以来,萨马拉地区、萨拉托夫地区、萨兰斯克地区等遭受德军轰炸的频率和规模记录,德国空军似乎对远离莫斯科的上述地区都有些感冒,所以在近期以来,德国空军的轰炸频率并不高,而且规模也不太大。一方面是受制于苏联空军的奋力阻击,另一方面估计也是距离太远的缘故。如果能够得到一大批距离战场较近的基地,那么德国空军的攻击频率和效能显然会增高一些。可又不得不考虑物资补给的困难程度,所以总体而言,形势似乎并不太坏。
当然,总体形势不坏其实很多方面都挺糟糕,德国人掀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本身就是以德国空军大规模空袭波兰为开端,所以全世界都很熟悉德国空军的办事作风是如何的凌厉,因而不用崔可夫绞尽脑汁的分析报告,就可以通过部分资料看出德国空军也跟其陆军一个样,基本维持了他们惯有的作战方式和习惯。
德国空军的作战习惯到底是什么呢事实上,从闪击波兰开始,德国人就喜欢在交战开始之前,就对敌方的战略目标进行轰炸,机场、车站、指挥所、通讯站、发电站等等不管是军用还是民用的,但凡对其进攻不利的目标都会进行打击,当然在战役轰炸总,德国空军很重视德国陆军的需求,所以他们往往在力争搞定对方空中力量的同时,将重点放在解决对方战略预备队可能通过的所有道路上,铁路连同其枢纽站、车辆段、停车站,以及公路、桥梁等等都会炸得稀巴烂,以防止敌军通过这些交通途经快速调动兵力。
当然,在地面部队突进的过程中,德国空军的航空兵力将会把作战重心转到保障突击集团的展开特别是该集团炮兵的展开上,同时还会相当重视在突击集群进行移动时,在相应地区上空掌握绝对制空权,或者务必保证敌空中力量无法影响到地面部队,更不能对地面部队的作战行动产生破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