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78(1 / 2)
不仅有些好奇:“哦中国政策研究院得出的结论是梁卓如研究出来的”
孙元起摇摇头:“不是梁卓如,是另有其人。这个结论属于最高机密。除了孙某之外,你是中国人中第三个获知消息的。”第二个人自然就是远在上海的莉莉丝。接着他又说道:“根据研究。在明年七八月份,欧洲将会爆发一场破坏性极强的大规模战争,英、法、德、意、奥等列强都将卷入其中,并渐次波及到全世界。这场世界大战会持续四到五年时间,并彻底改变世界格局”
杨度一怔,紧接着问道:“是同盟三国与协约三国之间的战争”
虽然同盟国、协约国的名称是因为一战而众所周知,但它们的起源却非常早。像“同盟国”,早在1879年德意志帝国就与奥匈帝国缔结了秘密的德奥联盟,随后又在1881年与意大利王国结盟,形成了德、奥、意三国同盟;而“协约国”则可追溯到1892年法国与俄国的“法俄同盟”以及1904年英国与法国签订的“挚诚协议”,到了1907年,因为受到德国的威胁,法、英、俄三国正式组建“三国协约”,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
欧洲各列强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随着同盟国、协约国两大阵营的成立,矛盾愈演愈烈,并逐渐升级。在1913年的时候,火药味已经隔着大西洋都能闻见,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演变成世界大战。各国广播、报纸上也在连篇累牍报道,杨度知道也毫不为奇,真正令他惊奇的是孙元起还有另外的顶尖谋士,那个人甚至能够推测到战争爆发的具体时间
孙元起道:“正是研究结果表明,战争初期同盟国会取得一定优势,但随后便出现战事僵持局面,这种态势肯能要维持一到两年,然后美国加入协约国,彻底击败同盟国。在此过程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有两点,一是俄国会遭受俄国的猛烈攻击,虽然后期局势可能好转,但国内爆发革命的概率非常高;二是日本会加入协约国,向德国宣战,但作战目标很有可能是攻占德国控制的青岛,进而威胁山东全境。”
为了让杨度能在未来的国内外大事中做出正确决断,而不是单纯地就事论事,满足于尔虞我诈权谋机变,孙元起不惜爆出更多的猛料。
杨度马上问道:“正因为预料到日本可能攻击青岛,所以你才调遣蒋介石出任海军总长”
孙元起道:“也有这方面的考量吧”
杨度又问:“除了美国加入协约国的原因之外,百熙你觉得同盟国先胜后败的主要原因在哪里”
“原因很多吧比如同盟国本身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海外殖民地相对较小,海军难以与协约国抗衡,导致战争后期资源短缺,削弱战争潜力。同盟国各国实力也参差不齐,最强的德国腾挪空间较小,面临两线作战的危局;最弱的意大利则是两面三刀,很容易拖后腿。当然,最重要的外因恐怕还是美国参战。”孙元起对此了解也不是很多,只能根据结果来寻找原因。
杨度凝思片刻后道:“根据刚才的研究结论,既然同盟国在战争初期占据优势,其后又能僵持达一两年之久,足以表明同盟国有战胜的希望。如百熙所言,最重要的外因恐怕还是美国参战。但美国并不是一开始就支持协约国的,它首先要坐山观虎斗,收取渔翁之利。最后的关键时刻才插上一脚,一锤定音。
“但可以看出,整个推测过程中并没有考虑我们中国的因素。如果我们先知先觉,在战争之初就介入并积极支持同盟国的话,会不会扭转战局你说过同盟国战败的理由是战争后期资源短缺,正好我们中国资源丰富你说德国面临两线作战的危局,我们可以从东方夹击俄国加以策应,反正俄国自康熙以来一直就是中国生死大敌如果与德国携手在青岛击败日本的话,还可以免除辛丑条约的债务、索回马关条约的赔款,极大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
孙元起吓了一大跳:“我们支持同盟国万一最终同盟国还是败了呢皙子你要知道,美国早在二十年前工业总产值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它技术先进、门类齐全、资源丰富、生产实力雄厚、劳动生产率高,战争潜力远非贫穷落后的中国所能媲及以我国现在的实力,在世界规模的战争中根本无足轻重;只有美国那样的实力,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砝码
“在孙某看来,我们最好的策略就是效仿美国,在战争初期保持中立,向协约国、同盟国两大阵营出售战争物资,发发战争财;顺便趁西方列强无暇东顾之际,削平地方割据,完成全国统一。等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再宣布加入协约国,成为战胜国之一,看看能捞取什么好处。如此内无叛乱、外无畏强敌,发展上二十年时间,国家绝对可以富强昌盛。”
杨度反诘道:“那日本攻击青岛,进而威胁山东全境怎么办俄国支持外蒙独立怎么办英军强占云南片马怎么办”
孙元起顿时语塞。
杨度也不为己甚,随即又说道:“当然这个问题不着急回答,毕竟距离预想中的战争爆发还有一年之久,我们可以细细考虑。不过百熙提到欧洲大战的爆发并将持续四五年之久,倒给我们解决当前许多问题提供一种全新的方法。比如袁项城签署的善后大借款,以前会觉得款项太过巨大,将来偿还非常困难,倾向于削减借款;现在则可以放心大胆地大借特借,大不了等战争爆发时用实物偿还,也可以故意拖欠,甚至战争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直接作为战争赔款。
“再比如俄国支持外蒙独立问题、英军强占云南片马问题,现在可以不着急解决,用一个拖字诀拖到英、俄两个陷入战争泥潭之时再谈,那时候保证事半功倍。我们可以用这一两年时间,尽量扩编军队,专心解决国内问题,以待欧洲战事爆发。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嘛”
第四一九章方今交道成灰烬
拜常凯申所赐,现在稍知近代史的国人对“攘外必先安内”这句名言都耳熟能详,而且总感觉有几分刺耳,殊不知这句话里却蕴含着中华数千年来一贯的思维方式:由内而外,先内后外,重内轻外。论语中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大学则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孝经中有“资于事父以事君”的逻辑,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打铁还需自身硬”“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俗语,无不体现这一点。
孙元起从眼下局势考虑,也觉得先安内、后攘外是最好的策略。次日一大早起来,便派人去请早已圈定的外交总长陆徵祥,开始着手调整自己执政后的国家外交策略。陆徵祥倒是很快就过来了,只不过后面却跟着一个令人讨厌的尾巴:俄国驻华公使库朋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