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同人 >大宋私生子 > 分节阅读 264

分节阅读 264(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此事争了半天,最后多方妥协之后,在尚书省下另设一司,是为审计司,专门负责审核各部门的财政预算。

从明年起,大宋将全面施行财政预算制度,全年财政预算将由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种预算是由下而上,具体点说比如工部,首先由工部下属的各个部门主官根据本部门的人员编制、工程计划,按实际需要,将来年的支出预算统一交到工部尚书手上,由工部尚书审定之后,提交尚书省审计司;

审计司根据你的工程计划,详细核算到底需不需要这么多资金,得出评估后将预算申请与评估报告一同交给政事堂;

由政事堂和皇帝一起,根据审计司评估报告、以及户部提交的岁入总额、和来年的经济预测。进行全局把关,最终决定这项工程是否施行,哪项支出应该优先照顾。

户部再按政事堂的决定予以拨款。

第二种预算是由上而下。就是政事堂根据国家的需要,制定出各种长远的战略目标,比如治河工程。或者对外开战、对民生的投入等等,目标制定好后,将具体工作分派给相关部门;

各部门核算出完成这项任务需要多少资金,将预算提交审计司审核,经政事堂确认,户部拨款。

以前朝廷的财政支出,都是被动的,包括政事堂的宰相心里也没个底。哪里需要钱了,就往哪里砸,结果砸来砸去,到最后发现钱不够用了;

有些事情本来可以拖一拖,由于当时感觉国库还有些钱,便都砸进去了,到后来有了更急迫的事情需要用钱。却拿不出钱来,事情耽误了,财政也透支了。

有了这项财政预算制度,基本就能化被动为主动,政事堂的宰相在年初就能作一个宏观把控。最大限度地控制财政赤字,把有数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让大宋的财政支出从无序变成有序。

政事堂决定之后,再将这项政策拿到朝会上去讨论,这种讨论已经不是施不施行的问题,而是让各级官员拾遗补漏,使政策更加完善,更符合大宋的实际情况。

甚至将这项政策通报全国,让各地官员以及读书人加以讨论,但凡有意见的,都可以上书朝廷,这是杨逸自己提议的,财政预算是他从后世带来的一种政策,用到大宋这种君主制社会上,到底会出现什么不良反应,他心里同样没底。

一人计短,两人计长。

财政预算将关系到大宋今后的国策制定,以及各部门的运作方式,官员的绩效评估,甚至有可能在大宋引发方方面面的变革。

如此重大的一项政策,杨逸觉得有必要交给全大宋的有识之士加以讨论完善,这可不是他学画画,来不得闭门造车。

这项政策一经公布出去,立即引起轩然大波,不仅是地方官吏,名士大儒,州中学子,甚至青楼中那些才华横溢的姑娘,都开始热烈讨论这项政策。

很快,苏东坡和范纯仁分别上了一份奏章,洋洋洒洒数千言,从方方面面剖析了这项财政预算政策;

范纯仁提出,财政预算制度的完善,还需要一个绩效审核部门的协同,某一笔钱拨给某个部门后,最后绩效如何就需要这个部门进行核实,不能光看这个部门的年底工作报告,否则绩效预算就是一纸空谈,反而给了各部门官员更多以权谋私的机会。

苏东坡提出,财政预算能否起作用,关键看审计司的职责履行得怎么样。审计司掌握着各门部的预算审核权,权力过大,必须另加以制约;

否则若是审计司官员贪赃枉法,接受某些官员的贿赂后,在审计预算时予以偏袒,则财政预算制度反而会害国害民,国库的钱都花到了不该花的地方,或者说本不该花这么多钱,结果却多支出了好几倍。

可以说苏范俩人都看到了问题的核心,指出了财政预算这项制度的脆弱性,以及应该完善的地方。

政事堂根据他们这些意见修改政策的同时,还给予钱帛嘉奖。

各地的官员、士子,就此项政策也提出了许多改良意见,但凡有见地的,朝廷都给接纳,并予以嘉奖。

真算来,这也是朝廷发现人才的一个机会,而那些读书人为能参与到国家大政中来,也倍感兴奋,对朝廷也更加拥护。

总体而言,财政预算这项政策的推出,支持的声音占八成以上,杨逸一下子又成为大宋的风云人物。

但他还没停歇,财政预算确定下来后,杨逸再接再厉,立即抛出的奢侈品消费税的提案。

如果说之前的财政预算是节流,那么这项奢侈品消费税就是开源。

第372章奢侈品消费税上

政事堂里,杨逸照旧将一大沓资料分发给在坐的执宰和尚书。

一切以事实说话,这样才最有说服力,避免扯皮,节省大家的时间。

而政事堂的高官也习惯了他这种务实作风,接过资料就仔细看起来。

杨逸等他们看完,才侃侃而谈道:“各位枢相想必也看到了,你们手上的这些资料,是本官从各部得来的数据,本官粗略统计了一下,去年一年流入大宋的商品价值超过七亿五千万缗,这其中还不能包括朝廷的采购行为;

也就是说大宋去年被外国商人,当然了,也包括大宋商人赚走了七亿五千万缗的财富;

咱们再看看赚走这些财富的商品都是些什么东西,与辽国的贸易,主要是马、牛、羊、驼、镔铁、药材、皮货等等,这很好,能吃能穿能用;

各位再看看西域输入大宋的商品。主要分为几类,第一类是珍珠宝石;第二类是、苏木、龙脑、沉香、青黛、胡椒等;第三类是犀角、象牙、玻璃制品;此外还有火烷布、文甲等;

最后咱们来看东南四个市舶司统计的数据,从海外输入大宋商品也分为几大类,第一类计有金银、象牙、犀角、珍珠、珊瑚、玳瑁、翠羽、玛瑙、猫儿眼睛、琉璃等;

第二类是香料:沉香、、降真香、龙涎香、蔷薇水、檀香、笺香、光香、金颜香等等;

第三类是药材:苏木、阿魏、肉豆蔻、白豆蔻、没药、胡椒、丁香、木香、苏合油等等;

第四类是日常用品:吉贝布棉布、番布、高丽布、绸布、松板、衫板、罗板、乌婪木、席、折扇,硫磺等;

各位枢相。在此我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这些输入的商品中,珍珠、玛瑙、宝石、琉璃、犀角、龙涎香等名贵奢侈品占到了全部输入商品价值的五成以上;

也就是说,光去年,大宋百姓花费在奢侈品上的金钱,至少在两到三亿贯以上。

大宋的金银大量外流,换来的却大都是这些奢侈品。对此各位枢相不知有何感想”

杨逸以确凿的数据说话,让在坐的宰相、尚书无话可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