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39(2 / 2)
书上,许多君子心中大慰。
吕夷简淡淡说了一句:“元规药石之言,闻此恨迟十年。”
大家愕然,不得不服其肚量。
但实际可是如此
刚调回太常寺的吕公著不解地说:“父亲,为何出那一句言”
父亲德操真的很成问题,也不能象孙沔说得那样不堪。别人不知,自己可是亲眼看到父亲每天处理多少政务的。
“著儿,你哪里懂。不仅你不懂,就是你那个先生如今也才一知半解。我与陛下做过交谈,西北一役,暴露国家许多弊端。陛下意气风发,想做一翻革新。然而朝堂上自宋开国近八十年来,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分裂。不改则己,一改必会产生动乱。你拭目以待。”
“与父亲有何责任”
“我原来也想等西北战后,奋发图强,想要除掉这些弊端,只能上下一心。你先生说我不能容人,有失德操,马上他就能看到,朝堂会乱成什么样子。这些人新近皆有大功,又是名声在外,陛下必用之。一用,以他们的迂阔,必然产生混乱。治国者,诸事纷杂,那有他们讲的那么容易”
“父亲,你打算退”
“我身体不行了,最近处理政务,力所不及,不退不行啊。孙沔此奏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索性我就说他说得好,让他们说去。”
吕公著脑海里产生了混乱,不知道父亲说的这些话有几句是发自内心的,狐疑地问:“那国家怎么办”
“国家有人,老夫还领着首相,陛下暂时离不开我,我会扶此人一把,让他上位。”
“是谁”
“你先生。”
“老师”
“就是他,不过他现在也嫩啊,所以我担心。”
“孩儿认为不妥。”
“老夫也认为不妥,可这个国家托于谁人范仲淹韩琦或者其他人”
“但他出使契丹”
“他既敢答应出使契丹,必有回来的良策。如果答应出使契丹,却没有办法回来,如何担当老夫的重托又是一个范仲淹,说大话的人,不回来就不回来吧,省得贻误国家。”
这都是什么理儿
吕公著被父亲的话冲击一愣一愣的。
“而且他眼下就在犯着一个错误。”
“什么错误”
“朝廷上下准备议和,但他用自己的眼睛发下毒誓,自君王到下面大臣,无一人敢说,此事一直僵持下去,对他颇为不利。为什么不学习庞籍,嫩啊,嫩你替为父磨墨,我写一封信给他。”
吕公著更糊涂,不知道父亲是真心为国家着想,还是有其他长远的安排。想了想,又问道:“难道父亲想郑学士回朝堂支持你”
第四百四十章 托下
不但郑朗,韩琦与范仲淹也上了一书,反对朝廷这种软弱的苟和。
郑朗说西夏必反,和只是一种暂时的缓解国内压力之策,朝廷也当如此,他想和缓和一下压力,我们也想和,缓和一下国内压力。可是西夏比我国情况更恶劣,所以朝廷必须有理有节,掌握谈判的主动权。
范仲淹与韩琦分析得更细致。
元昊派使,其来人称六宅使、伊州刺史,这个命官就是想与朝廷抗礼,成为鼎峙之国,所以称兀卒,也就是兀祖,宋臣齿称,所以一会儿称兀卒,一会儿称吾珠,一会儿又称乌珠。因此有三不可许,三大可防。
若和可以赐其金帛,不可以赐其号,这是天下神器,只有石晋想借助契丹援助之功,授之契丹,于是成亡国之恨。又于天都山建都郊祀,彼多得汉,礼乐事势,规矩已立,陕西戍兵边人一旦受到委屈必反逃向西夏,长久下去,会与契丹并立,交困中国,怎么会有太平之望议者又说元昊蕃人,无居中国之心,拓跋珪、石勒、刘聪、苻坚、赫连勃勃之徒,皆从异域徙居中原。近则李克用父子,沙陀人也,进居太原,后都西洛,皆是汉人进谋诱之。造成这原因主要是汉人不喜欢居于外域,必谋侵据汉地。这就是三不可许。
不准有国号,不准有礼制,不准收容汉人。若做不到,不许与西夏人议和。
元昊言语傲慢,是一个阴谋,使中国解兵,三四年后,将帅气懈慢,士伍骄惰,边备不严,戎政渐弛,突然暴袭,中国则不能抵挡。李德明虽和,可经谋不息,西击吐蕃、回鹘,拓疆数千里。到了元昊之手,势力强盛,立即结连北敌,大为边患。一家子祖孙三代都不是好人,这一家子怎么可能守盟信德明归附,使蕃汉之人来京师做商人,察看道路,敛聚财富,获中国之利,充于窟穴,一旦满足其用,兴兵为寇。今为强敌,必窥伺国家及夹带亡命入蕃,与奸人别有结连,或使刺客窃发,远胜于昔,遇到这种情况又如何处理这就是三大防。
说得多数是对的,少数也是片面之辞。
但比朝堂中那些求和者,肯定有远见得多。
正确的方法怎么办
给他兀卒称号,按唐单于、可汗故事处理,但不能撤兵,以防不备。我们再用一二年练三四万精军,使熟户蕃兵与正军参用,则横山一带族帐,可以图之。降我者纳质,厚其官赏,各令安居,籍为熟户。拒我者精兵加之,不从则戳。我军鼓行山界,元昊闻之,若举国而来,我则退守边寨,使其困彼。若派偏师而来,我则据险待之。蕃兵无粮,不能久留。退散之后,我兵复进,使彼复集。每年三五出,元昊诸厢之兵,多在河外,频来应敌,疲于奔命,山界蕃部,势穷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