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同人 >君临战国 > 分节阅读 243

分节阅读 243(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典客副侍郎王轼拱手道:“对辰都统,臣认为当革去官职,没收财产充公,永不录用”

魏王差点气笑了,这么点芝麻事,就要革去官职,把人家经商的财产充公,没收给朝廷,还把这样一位六国皆欲招揽的人杰、少年英雄永不录用,真不知这臣子的脑袋怎么长的,怎么说一口间谍该说的言论

许多官员都知道这典客副侍郎王轼,乃是太子党一方的人,作为先锋冲出来,要大大打压辰凌,甚至一棍打死,让他无法翻身,手法果然狠辣。

但是众人不以为然,这只是刚开场而已,各方势力都会表态,最后逼魏王表态,骑虎难下时,正邪是非都不重要了,君王要考虑的事如何平衡这一件事的得失,各方势力的利益点,如果裁判的不好,哪怕他是魏王,也经不住文武官员同时发难相迫,逼君王妥协,那时候,辰凌是否冤枉都不重要,必须要有人来承担一场政治漩涡的罪名,以平息众怒。

丞相公孙衍今日仍没有上朝,看来病情不大乐观,但是丞相府一派的文官,站出来开始为辰凌辩解了:“臣丞相府长史杨枕,启奏大王,辰凌虽出使燕国,但并非联系外交的使节团,因此以外交条例来等视之,并不可取。”

“辰都尉此次出兵燕国,骑兵三百人辅助燕国平定内乱,为大魏赢取十万大军一年的粮草,功劳彪炳,扬我大魏雄风,可以说,为国争光,至于那范雎等七八老夫子,并非朝廷正式任职官员,而是一些郁郁不得志的土夫子,出使前,还是一些大夫府内的客卿,不曾入过朝廷居官,可谓半吏半民。”

“这次作为辰凌军中客卿谋士随军出征,与出国使节身份完全不同,作为士大夫,各国诸侯命令提及,不得以叛国罪阻止士子走访诸侯国,入过我大魏因此事大张旗鼓,岂不是自砍双足,让那些有才士子望而却步,不敢来魏效忠吗因此过于追求,实不可取。”

“另外,即使那几个土夫子有过失,但辰都统乃军方将领,此去军功彪炳,扬魏国风,应该予以奖励提拔,即使有小过错,但功大于过,不该受此大罚,何况辰氏家产乃私人经营财产,并非朝廷全部赐予,更不该以朝廷之尊,强夺私人之产,那无疑让天下商者担忧,弃魏而去,犹如自毁长城”

这杨枕在丞相府任长史,是除了丞相、副丞相外,相府机构中最大的官职了,说话有些分量,加上事前公孙衍这位纵横家点拨、传授,在堂前一番贬斥后,御史台黄络、九卿典客机构副侍郎王轼都被堵塞住,气鼓鼓的,一时不知如何反驳。

自古官场都是墙倒众人推,在朝中为官的人更是以揣摩君王圣意为第一要义,观察颜色,一言一行,一个举动,群臣做到心中有数,如果皇上要惩治一个人,他们都是要绞尽脑汁去罗织罪名,让君王惩治得无比顺畅,如果非自己一方的死信盟友,很少有人以同情心来说项,惹火上身,陷进去就拔不出来了。

但是长史杨枕听命于丞相公孙衍,老丞相执意要保他,因此一些丞相府机构的文官便跟着发言支持杨长史的言论。

当然,太子党、老贵族党也开始反击,一时唇枪舌剑,打击辰凌,前者与辰凌公仇私恨都有,贵族元老们,是不想辰凌这个草根英雄势力越来越大,骑到他们门第子孙头上去,何况出征在即,如果能把辰凌拉下来,那么元老们就能推荐旧贵中的子弟,挂得一帅职,继续巩固贵族旧势力,保持势力不衰。

第0496章 堂前争帅职

朝政各方因利益不同,纷纷表态,以支持责罚降职为多,以功大于过,无须受责为少,御史台、太子府、丞相府、太尉府、贵族元老阁、九卿机构为主力,引经据典,子曰成仁,孟曰取义,打起太极来。

最后的话题,似乎辰凌有没有罪都不重要,重要是上古圣人的言行哪些有理,哪些没理了,而辰凌同样要作为一个倒霉蛋,受罚平息众怒。

半个时辰过后,魏襄王一拍桌案,冷酷一声:“够了,再给你们一日的时间,也辩解不出来个结果,眼下大争之世即将来到,朝廷正是用人之际,几个酸儒士子,在魏国一生不得志,又非朝廷正式任命、长期在政的官员,他们走与来,对大魏没有什么影响,相反燕国对这样的士子求才若渴,只见燕国何其缺少人才,不但没有仍魏国蒙尘,足说明大魏国人才济济。”

“至于辰凌都统,他是燕王亲自向寡人请求,央求他去燕平乱,三百之骑,为寡人赚回了十万大军一年的粮饷,目前燕国使者已送来书信,这数十万石粮草,分批分年月送来,何等的功劳,扬我大魏雄风,寡人甚是欢喜,我魏国乃是七雄战国之一,不是西周王室,事事遵守周礼,成亡国之局”

“大魏要雄起,就需要像辰都统一样的人杰,这次魏国出兵小卫,不是要兵分三路吗,寡人就任命辰凌,为右路军统帅,中军统帅由军方提出的新垣衍担任,左路军统帅、辎重后勤军统帅、预备军统帅三个名额,交由众卿家参议,如有不能服众、难以决策的人选,可军前比武,夺取帅印”

魏王一番话,让群臣惊讶,冷不丁还得消化一番,一些中立的党派,已经看出君王是袒护辰都统之心,立即跳出来,赞同此意,表示支持大王决策,使得魏王脸色笑逐颜开,觉得这几人很懂事。

想搬到辰凌的派系,除了太子一党外,其它贵族元老、御史台,都是各有私心,元老贵族是想打压辰凌,推举族内青年子弟,担任要职,排外势力,保护旧势力集团,眼看魏王保他,动弹不得,立即退而求次,推举贵族内的一些优秀年轻将领,要夺取剩下三个统帅之职,以及各军副帅、大将、都尉等职。

武陵君魏钰目前保持中立,见大王保辰凌,他也就顺水推舟,走出来道:“父王所言极是,眼下大魏佣兵在即,正缺少人才,以辰凌的身手和胆识,担任右路军统帅实至名归,儿臣推举一人,乃当日在七雄会盟的比武会上,曾杀入前十的大剑客,此人平日熟读兵书,儿臣观其也是一位将才,推荐入伍,做辰都统的副帅,为大魏立功”

不少官员听到魏钰的话,都心中醒悟,这魏钰是借花献佛,顺水推舟,表面上既维护了辰凌,又恭维了大王,还把自己府内的一名亲信推到副帅的位置,一箭三雕,果然厉害。

魏太子见形势不好,暂时顾不上搬到辰凌了,机会稍纵即逝,他站出来道:“父王,儿臣也要推举一人,此人乃是山河榜上的著名剑客,一代高手,林惊羽,青衣门的真传弟子,在门派中不但修习一身绝世无双的剑术,而且对兵家著作也有研究,堪当左路军统帅,如有竞争者,可在军前比武夺印。”

魏太子的势力已经扩大,只是军方他渗透不了太多,这次亲自前往圣地,请出了这么一位高手,来为他增势,打压其它王子,以绝消那些王子夺权争位的念头,尤其是二殿下魏钰,目前是他强劲的对手。

在这政治争斗中,辰凌的威胁反而降低为次,一时可搁置下来,捞取更大好处和利益。

这一切变化,都在魏襄王预料之中,君王不怕臣子争论不休,党派林立,就怕所有臣子都众口一词,逼得他骑虎难下,只能跟着群臣的方向,被牵着鼻子走。

党派越多,倾轧不断,这些势力往往越要听命于大王,因为他们的权力和利益都来自君王,朝政适当争斗一番,有利于平衡各阶层的势力,听取不同的声音和意见,不能使一家独大,对王权构成威胁。

当然,这需要君王有足够的能力和洞察力,否则朝廷斗得四分五裂,一个错误的决策,有可能造成朝政千疮百孔。

在辰凌这个漩涡问题上,魏王只是抛出后面更重要的夺帅之事,使得各方势力已经顾不得问罪辰凌了,直接插到重点上,推荐将领,尽可能为己方获取一个出征为将的名额。

在战国时代,预备役正规军刚刚推行数十年,将领并没有培养那么多,很多时候,临出兵前,需要朝中大臣进行一轮的推荐,选拔一些名额,与军中一批将领配合混编,凑齐三军诸将数后一起出征。

从头到尾,辰凌都没有说上一句话,也没需要他自己辩解,跟不关己事一般,这就是政治,有时候打了一圈,当事人都没有任何话语权,只是作为导火索出现,事后的发展,完全不受他的控制,也没有自己雪昭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