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同人 >奸雄天下 > 分节阅读 234

分节阅读 234(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若天道不邪呢”杨妙真敲着桌子道,“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不要尽打如意算盘不要当别人是傻瓜”

李璮不乐意地说道:“娘亲,孩儿现在皇帝都做了,怎么就是如意算盘呢”

杨妙真瞪了他一眼:“仙儿是什么人明霞又是何等眼光的女子她们都相信陈德兴是明王降世,知道凡人所不知的学问,是太一神派来凡间的明王”

李璮苦笑着摇摇头,“仙儿是嫁夫从夫罢了,置于明霞她就喜欢陈德兴那样的粗壮汉子,您又不是不知道”

杨妙真连连摇头:“你,还有那个王文统都一个德行,自作聪明”她突然放低了声音,“陈德兴不日就要南下普陀山当会路过山东,你邀他在蓬莱一见,暗中布置甲士除了他”

“什么”李璮闻言一惊,连忙摇头,“不行,不行陈德兴一死,北明不定就垮了。到时候整个大蒙古全压在大唐身上,如何打得过”

“还有仙儿呢五万汉士,两万八旗,恁般强的武力还会保不住辽东、高丽你也太小看你女儿了。”

“不行,不行,蒙古未灭,汉人不可再自残了。若吾连陈德兴都杀,史天泽、张柔、张荣、董文蔚、解严他们还会追随大唐”

“打天下要靠自己,不能指望这些诸侯”

“诸侯之兵也是要用的”

“唉诸侯可以跟随你,也能跟随陈德兴,若天道不邪,没准就会从者如云了”

“天道教怎么可能不邪呢”李璮嘟囔了一句,然后道:“少林寺的永心大和尚,全真教的清和真人,还有曲阜的孔世安孔子第五十二代孙都说是邪教无疑了。”

“他们懂个屁”

“娘亲,您您现在是太后了,不能说这样的不雅之言。”

“太后怎么啦太后就不许骂娘了”杨妙真哼哼两声,面露慎重,缓缓道,“反正我是不相信那个酒肉和尚,那牛鼻子老道,还有那个姓孔的书呆子能赢辩法你啊,还是早早准备着应付天道教大兴吧”

“怎么可能”李璮哼了一声,“便是天道教赢了辩法,朕一道旨意就能在大唐的地盘上禁了天道教”

杨妙真抬起眼:“别就是要禁也不能是咱们大唐先禁,这恶人让忽必烈和贾似道去做知道了吗”

第396章 中国人忽必烈

大元,京兆府,兴圣宫内。

一身月白儒服的刘孝元静静站在柱侧,他已经不知站了多久,但神情仍然恭恭敬敬,没有丝毫不耐烦。

忽必烈穿着一身白色的皇帝朝服,样式和宋朝差不多,不过蒙古尚白,所以就用了白色。连脑袋上的蒙古式样的发辫也变成了汉式的发髻。如果不知道底细的人见了,还以为是哪位正在办丧事的汉家帝王呢

装成汉人样子的忽必烈,现在坐在御案后面,手里捏着支毛笔在批阅着什么卷子。这些奏折都是汉字书写的,没有一个回鹘式蒙古文,更别提乌斯藏法王八思巴创立的八思巴文了。忽大汗已经化身成了忽大皇帝,正装中国人呢他正在批阅的也不是什么军国大事,而是大元中统元年科举殿试的卷子。

不知道是不是受了陈德兴提出的“以武取士”的影响,现在大元的科举也讲究文武双全,骑马开弓和道德文章并重。先考文章,题目是“论入夷狄者夷狄,入华夏者华夏”。考完文章再比弓马,凡是入第一甲、第二甲,得状元、榜眼和进士出身名号者,都需弓马娴熟。而弓马普通者,文章再好也只赐同进士出身。若不善弓马,则只能名落孙山。不过可以得到武学进修的机会,等到下一科大比,不需要再考文章。直接骑马射箭即可,若能通过,便可得到赐同进士出身,但是不能名列一甲、二甲,未来的仕途肯定要受影响的。

不过北地的豪强子弟大多熟悉弓马,考核武艺根本难不倒他们,倒是道德文章都不咋地好。哪怕是送到忽必烈这里的殿试卷子,也都平平常常的,不过就是文章通顺,没有离题,没有错别字而已。

不知批阅了多久,忽必烈才放下了手中的毛笔,冲等候了不知多久的刘孝元招了招手。

刘孝元连忙上前施礼道:“臣刘孝元拜见大汗”

“不要叫大汗,”忽必烈柔声道,“朕是大元皇帝。”

“臣刘孝元拜见吾皇万岁,万万岁。”

忽必烈这才满意地点点头,他现在是深受中国人民爱戴的忽大皇上了。而且还是正儿八经的儒家信徒不仅在京兆府建了孔庙隔三差五就去拜一拜,而且还给孔子上了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尊号。更下旨敬儒尊孔,在所牢牢控制的陕西、甘肃、山西、燕云等四个行省设立了贡院和书院。

而且还撤回了所辖汉地各地方的达鲁花赤总管府,实行了行省路府州县的四级地方行政体系。行省首长称丞相,路的首长称安抚,州府则称知府、知州,一县之主则称知县。同时,还在陕西、甘肃、山西、燕云等四省各设立一个大万户府以管辖一省驻军。

而对尚未表示顺从的汉侯,如史天泽、张柔、张荣、董文蔚、解严等人,忽必烈也没有立即出兵讨伐,而是不断的封官许愿进行拉拢。

与此同时,忽必烈还大肆宣传“蒙汉色目皆一家”,禁止别人再说什么一等蒙古、二等色目、三等汉。在文官职位分配问题上,也尽可能显得公平。四大行省丞相是蒙古一人、色目一人、汉人一人。朝廷之中,包括中书丞相、枢密使和各部尚书、侍郎皆设左右二员,蒙古、色目任左丞相、左尚书和左侍郎,汉人则任右丞相、右尚书和右侍郎。另外还设立了学士院和翰林院用来安置效忠大元朝廷的汉儒。

总之,一切都伪装的好像是一个真正的汉人王朝一般无二。只是在实行“汉化”的过程中,由刘秉忠、姚枢操刀,在蒙古武力的威慑之下,对陕西、燕云、甘肃和山西四省地盘上的汉军万户、千户进行了整顿。不再允许汉侯同时掌握军政、民政,只能在军民之中任选其一。

不过允许汉侯家族的不同成员分掌文武,所以有一点推恩令的性质。但是在“推恩”之后,又立即实行了军队和民政长官的大调动。让各个掌军汉侯失去了对地盘的掌控,都成了无根飘萍,不得不仰赖京兆府朝廷的供应。

通过这套“行汉法”的改革,陕西、甘肃、山西、燕云四省的人力、物力、财力都集中到了京兆府朝廷之手。原本属于汉侯私有的十几万汉军,也变成了隶属京兆府兵部和四个大万户府管辖的朝廷军队。

行汉法的改革,貌似取得了成功

只是在南宋呆了好几年,对南宋的汉法了解深刻的刘孝元并不看好这套汉法改革的长期效果。

因为他知道,那些汉侯军队一旦失去地盘,并且被调往外地之后,军将的收入可就没有保障了有地盘的汉侯一方面可以刮地皮养兵,一方面也会把领内的土地分给军将或军将家属无偿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