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同人 >杀破唐 > 分节阅读 400

分节阅读 400(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灭,近十万大军云集辽东,金秀宗惶惶不可终日,连续遣使来辽东城要求见李茂表纳臣服之心,李茂却拒不接见。

他在等待开春,开春之后若时机合宜,十万大军将调转矛头,直扑金城,把金秀宗、朴赫哲揪出来,打入囚车献于长安。若时机不对,再接受金秀宗的臣服不迟,没有了渤海这个盟友,金秀宗就是瓮中之鳖,早捉晚捉还不是一样捉。

现在趁着半岛无事,李茂决定把北新罗王叫过来训训话,帮他开开窍。

此番田萁联络内保处把右厢设在辽东、新罗和渤海的三大分台翻了个底朝天,牵连高层之多,何止赵光良一个人,金道安也或多或少的牵涉其中,尤其是他在出镇平壤城期间和新罗、渤海两国私下往来频繁,屁股底下很不干净,若非他现在是北新罗王,他的名字将和赵光良一起被李茂墨批个“允”字,然后秘密处决。

不过现在他的危险期已过,李茂决定给他一条出路。

金道安是李结推荐给李茂的,在他心里也一直视李结为背后靠山,李结在长安招募死士对付王守澄,金道安暗中出力不少。

现在幕后大靠山不在了,金道安只能紧抱李茂这条粗腿,李茂和他长谈三次,金道安一身轻松地回到平壤,安心地做他的傀儡王。

大和元年的下半年,南方普遍爆发水旱灾害,官府救灾不利,致使流民四起,岭南、桂管、邕管等地流民更是揭竿而起,联合黄洞蛮攻陷城镇,屠杀官吏。

江南、淮南一带流民四处打家劫舍,豪门富户纷纷招募乡勇,筑垒自卫,地方官府也趁机扩充兵力,一些素有志向的节度使、观察使和刺史们开始拥兵自重,凭借手中的军事力量和朝廷掰扯讲条件。

影响所及,江南、淮南的漕运陷入彻底瘫痪,长安百万军民衣粮无着,京西数十万边防军缺衣少食,大唐的天空一时间变得无比晦暗。

对李茂来说,这一年也是无比艰险的一年,南征新罗、东征渤海都比预想的要艰难,尤其是渤海之役更是让他大出了一身冷汗,危急时刻,若不是李愬挺身而出,现在的局面简直不敢想象。李愬是上天赐给他的贵人,可遇不可求。

鉴于南方形势持续恶化,李茂最终放弃了开春南征新罗的计划,他接见了金秀宗的使者,要求金秀宗去王号,向金道安称臣,并向大唐进贡新罗特产。若金秀宗能做到这些,大唐便给他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去王号称臣,金秀宗不干,改个王号倒是可以考虑,至于进贡,自然更值得考虑。往昔,新罗使者携带贡品经海道去长安,贡一物而得十利,端的十分划算。不过李茂为人挑剔,他要的特产是新罗出产的优质大米和海产,数量定的死死的,不答应就开战,而若答应则等于在自己脖子上套上一绳索,若干年内只能匍匐于地给人当牛做马。

金秀宗再三斟酌,还是默默地把绳索套上了脖子,给人做狗,总胜过让人当狗杀了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新罗王也可以卧薪尝胆,将来羽翼丰满,报仇不晚。

李茂也不惧金秀宗会玩什么花样,他敢不听话,就放金道安咬他。

近十万军马屯驻在辽东休整训练,扫荡蛮族残余,巩固后方腹心。至于北部的靺鞨人,他们尚未开化,并不团结,大棒加蜜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是上策。骁勇好战并不足惧,野蛮不开化也不是他们的错,只要他们继续维持一盘散沙的状态,只要他们中始终不能涌现旷世英雄,他们就将继续混沌下去。

李茂起用高苏的儿子高文为亲军大将,重用高氏子弟,保障高氏在勿州的特殊利益。高家父子与靺鞨人打交道多年,经验老道,多依赖这样的人,制定的策略才能有针对性,才能把那些桀骜不驯的蛮族玩死在森林里。

第645章 煽风点火

大和二年春,淮南饥民攻占滁州,十日后进抵扬州城下,杀淮南名将高伦,一时天下震动。武宁军节度使王智兴上奏朝廷,请求率军南下平息民乱。

王守澄斟酌再三没敢答应,淮南是大唐的税赋重地,决不能让野心勃勃的中原藩帅染指,今日若准了王智兴,明日何进滔、韩弘、李全忠、史宪诚乃至李茂都要求出兵南下,朝廷如何应对若他们借剿匪之名把淮南蹂躏的千里无人烟,断了朝廷的税赋来源,岂止是要了自己的老命连带着把两百年大唐江山也断送了。

王守澄阻止了王智兴南下企图,却也在慌乱中暴露了朝廷的软肋,朝廷的软肋就是南方赋税重地兵备异常虚弱,当权者最怕河北和中原的藩帅南下折腾他们的粮仓。

王智兴们心花怒放,于是纷纷上奏朝廷,要求出兵平乱为国解忧,王守澄只得一面肉疼地拿出大把的真金白银来安抚,一面以皇帝的名义下诏南方各道扩充兵力以自保,断了北地藩帅的觊觎之心。

流民武装终究是乌合之众,在各地官府的打击下,渐渐销声匿迹,王守澄们渐渐占了上风。王智兴们一看,自己的筹码被对手黑了,这可怎么得了。

在各自的狗头军师的建议下,各镇纷纷选派出心腹将领改名换姓南下,或收买流民首领为己所用,或火并盗匪首领,接管盗匪武装,或干脆另起炉灶,自己拉杆子造反。

他们有人、有钱、有靠山,势力迅速壮大,他们煽风点火,将本已熄灭的反抗之火重新点燃。中唐以后南方局势相对平稳,朝廷对地方控制得力,各道节度使、观察使们定期轮换,确保不会坐地生根,对各道的军马数量和质量控制的很严,除缘边的西川、东川和安南、桂管、邕管、容管等地军力稍强外,其他地方的军力都很一般。

元和初年镇海节度使李琦举兵造反,李纯调动兵马一鼓而定,前后不过两三个月,而讨伐淮西、淄青、成德等镇则打打停停,耗费十几万军力,持续时间有时长达数年。

因此南方各道对这些组织严密、军纪严明,拥有娴熟战役战术的“盗匪”完全束手无策。扩军之后兵马多了几倍,战斗力依然弱的可怜,一座座城寨被攻破,官吏被杀,仓库被抢,盗匪势力越来越大,不仅横扫州县,甚至连扬州、洪州这样的名城大邑也不再安全。

南方流民四起时,中原的流民也揭竿而起,中原受灾严重,官府的盘剥依然严酷,没有了活路的饥民只能揭竿造反,声势比南方更加浩大。不过中原藩镇普遍军力强悍,流民未成气候前即被残酷镇压,造成了大片大片的无人区。

至于河北,灾害也不轻,只是河北青壮尽在军中,耕种者尽是老弱,想反却无力反。无奈只能坐着等死。

幽州境内也是收成锐减,所幸这年辽东丰收,两地丰歉相抵基本平衡,也就没有发生大的流变。

右厢的清肃已经接近尾声,主事以上被隔离了三分之一,干探以上被隔离了五分之二,这些人中一小部分人罪证确凿,非死不可的,但大部分人罪证不足,或只是偶尔失足,还有挽回的余地。

李茂签发了一道命令,将那些尚可挽回的失足者组织起来分批分区遣往南方。

“每个道,所有重要的州县、关津和商业集散地,都要安排人,让他们长期潜伏下去,坐地生根,以待将来。经费让他们就地筹措,给他们启动资金,若是生意失败还可以酌情贷款给他们,但要注意一个度。他们是戴罪立功,只有立功才能重新归队。”

秦凤棉接过李茂签发的命令,又请示道:“秦夫人想陪秦总管去郓州求医问药,问了几次,该如何回应她”

李茂问:“秦总管的伤还是没有好转吗”

见秦凤棉摇头,李茂道:“我回头去和她谈谈。”

秦凤棉前脚刚走,蔡文才旋风一般闯了进来,说道:“李听死了,昨天夜里。”

李茂道:“死了右厢为何不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